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数学不是单纯的加减法运算,它是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可以说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进步背后都是数学在后面强有力的支撑。 像目前所处在的“大数据”时代,我们已经离不开数学。 所以,现代的家长们都十分注重孩子的数学,给孩子们报了数学兴趣班、奥数班、辅导班……等等,但有时候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孩子一提到数学就“头疼”。 这是因为他们对数学还没有足够的具体感受,对数理逻辑缺乏感觉。这样一来,孩子产生数学焦虑症。 其实,在孩子幼儿期,我们不必大费周章地给孩子们报各种数学兴趣班。
数学思维是将具体的问题普遍化、抽象化为一个纯粹数学问题的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通常分为数、量、形三大板块的内容。
从小为孩子建立数、量、形三大数学概念,能帮助孩子培养数学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减少更多的阻碍。 儿童学习数学,须从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开始数学的抽象过程。 仅仅停留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称为数学,而不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或者脱离具体实践来教授抽象的数学运算,更是违背了数学的本质属性。 儿童数学认知发展时间 研究发现,3~10岁是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家长应该珍惜这个阶段,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当宝宝感知这个世界时,他们对数字就有较深刻的印象,可以从身边亲人人数的多少来开始接触数字的概念。
宝宝对数字只有笼统和模糊的概念,虽然说不出具体的数字,但可以根据身边的物品体会多与少。 宝宝能按简单的模式,比如交替颜色的方式串珠子、排列积木,能把大小、形状相同的玩具配对,能摞起3-4块积木。
宝宝对数字有了基本概念,能从1开始数几个数字。宝宝能听从指示,按大小顺序挑出积木;开始学习使用大、小、快、慢、轻、重等有对比含义的词。
宝宝能按颜色、形状、大小等给玩具分类。
宝宝开始学习把单词、数字和它们所代表的含义联系起来。比如,数字“2”代表某样东西有两个。
宝宝具有加减的数字运算能力了。 那么家长们如何抓住孩子的数学“关键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