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的册字能说明商朝已有简册么?

 cqyuanye 2018-04-26


这个术语来源自二战中一名统计学教授改进飞机防护装甲所做的决策,详情可百度。我想应该很多人知道

【幸存者偏差】说简单一点就是「沉默无声的数据」看不到,于是我们就得到「以偏概全」的谬误结论,而浑然不知,比如:「读书无用论」经常用类似的例子来支撑:

  • 比尔盖茨是退学生,

  • 马云上的蓝翔不不如的「十八本」大学。

  • 我们班里学习最差的同学现在是大富翁,

但是,只要你将统计样本扩大,你会发现学历和收入是很明显的正相关。所以,「读书无用论」就是典型的「幸存者谬误」。

那你会想,这跟甲骨文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为什么提到商代就想起甲骨文,彷佛那时候的人个个拿着刀和乌龟写字?

这就是因为【幸存者偏差】呀!

因为只有刻写在龟甲上的文字留下来了,其他的「沉默数据」:竹简、毛笔等文字资料和载体都没有留下来。

而且我们的教科书都说,汉字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

但是,这根本就不正确,甲骨文和金文是并列关系,不是先后关系。一般人不大知道商代也有金文。甲骨文和金文指的文字载体的不同。

实际上,商代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主要的载体是竹简,已经是学界完全一致认同共识。

比如裘锡圭先生在他的著作《文字学概要》中下的结论非常清楚: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2013,商务印书馆,页47

裘锡圭先生在这里给出了三个方面的证据:甲骨文的「笔」、少量毛笔字、商代金文是毛笔书写的样子,

下面,我就在裘锡圭先生的结论之上,基于文献和文物两个证据进行举证分析,也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二重证据法」。

文獻中的記載:

武王伐商以后,周人迁到新的都城成周洛阳,目的有两个:

第一,洛阳是天下之中,自己现在是华夏共主,当然不能偏居一隅,

第二,就是就是监视殷人,因为周人在文化和人数上都处于弱势。

《尚书·周书·多士》就是周公训诫想搞复辟的殷商顽固分子,意思就是说:

你们人多、文化先进有屌用,纣王无德,上天都不罩你们,周人有德,上天罩我们,不是「我想当主席,是全国人民选我的」,我是吊民伐罪,奉天承运,你们别想造反。否则格杀勿论。

其中有一段是周公对殷人说:


《尚书·周书·多士》: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大白话:你们哪,都是文化人后代,你们商人有先进的文化,有读书人记载历史典籍,记载了成汤灭夏的事,

隐含的意思就是:你们应该要点碧莲呀!周取代商,就如同商取代夏。皇帝轮流做,现在到我家,

所以,周人承认殷商的文化是高过周人的,他们有完备典籍制度,以及史官,贞人等「书记员」记载历史。

我们来看甲骨文中「筆、冊、典」三个字:

「聿」是「筆、书」的初文,像手执笔书写之形,而且还特意强调「毛笔笔锋」的笔画:

「册」简直太象形不过了,竹简编程的书,几乎一看就明:

「典」像「双手奉册之形」,突出了典籍的庄重性: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出土的甲骨文上发现毛笔书写的殷商文字,有黑色墨汁书写的,也有红色朱砂书写的:

各种其他载体的文字

  • 商代玉璋上的文字

  • 商代的印章文字

  • 商代金文:小子省卣和作册般甗

  • 商代记事甲骨;宰丰骨

宰丰骨虽然也算甲骨文,但是书写风格完全不同於甲骨文,而是跟金文一样:

-----------------------------------------

综上所述:

1、因为商代文字材料以甲骨文最多,仅仅是因为甲骨文保存下来了,而最常见其他的的文字材料简册容易腐烂,没有保存下来。

2、从甲骨文的「典册笔」三字来看,商代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毛笔,文字载体是竹简。因为商代河南的自然环境非常好,跟今天的南方一样,大象犀牛常见,竹子也很多,是最廉价易得的书写材料。

3、考古也发现了很多毛笔书写的文字,可以印证这一点。

4、商代毛笔书写的文字,就跟商代的金文一样,是一种正体字,非常圆润。商代金文比较短,主要是吉语记事金文。

5、甲骨文因为是刀刻文字,刻曲线非常难,所以很多字都要化圆为方,而且还要进行剧烈的简化,所以,甲骨文是商代的简体字。

6、商代的文字载体非常丰富,除纸张以外载体基本上都有:印章、陶瓦、玉石、金文,只不过目前发现不多,一般人也不大知道。

所以,大多数人提到商代文字就认为是甲骨文,就是「幸存者谬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