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罪责刑相适应 2018-04-26
第六句

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语出《答李严书》

这一句话,被我目为诸葛亮之光明咒,足与曹丕的“使死人有知,将不福汝”的暗黑咒比肩。《答李严书》是回答李严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之议的一封信,李严原信现已不存,但从诸葛亮的回信中,我们可以窥得些许端倪。

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

意思是,您教导我说,既要光大弘扬国家社稷,就不要被条条框框所束缚。说实在的,这话挺毒的,深深打中了诸葛亮的自尊、自大心,仿佛是在说,你要是不进爵称王,那就一是胆小,怕被人议论;二是拘泥,不敢破除陈规——汉高祖白马盟誓,非刘姓不得称王,否则天下共讨之。由李严这句话我们也可以大致猜到,诸葛亮当时权位,实质上与“王”无二。李严写这封信的目的,历来有两种猜测,一是他想要巴结诸葛亮,觉得诸葛亮本人心中有称王之念,只苦于无人为其张本,以便顺水推舟,于是李严先行探路——假如诸葛亮首肯或是默许,也许他就要第一个向后主上书,举诸葛亮为王了;二是李严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想要致诸葛亮于险境,“劝加九锡”其实是在劝诸葛亮做一件尤为危险的事,正如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感叹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这一回,是李严准备好了烧烤用的炭火、刀叉,只等诸葛亮这个“原材料”上架。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倘若,诸葛亮果然称王,时人及后世将怎样评价他呢?个人认为,一,他确实能够做到,后主仍然会呼之以“相父”,当然,诸葛亮死后,后主会更坚持地不给他立庙,甚至说不定,会剥夺其封爵,这将导致诸葛家的迅速败落,诸葛瞻也许不会领了国之重兵去守绵竹,诸葛瞻不会死于非命——这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塞翁失马,祸福难料了。二,朝廷百官,在当时可能会有一些小小的议论,另类如李邈之流者,会更加的尘嚣直上,说诸葛亮有盗国之心,不过,这种非议一定会被诸葛亮迅速扑杀,而这也意味着诸葛亮无论从名头或举止上,都将更进一步向曹操靠拢;当然,可以料想的是,诸葛亮称王并不会改变李邈的命运,当他死于五丈原军中后,李邈向后主拍额相庆时,仍会被聪明的后主毫不犹豫地秒杀之。三,鉴于诸葛亮委实的像曹操了,后人在谈及他时,虽然会高度赞扬他的智慧和战斗力,但另一方面,相信负面的揣测会更多,会有更多人将他与王莽、曹操相提并论,并得出他与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诸葛亮的北伐举动,也会给人更多的猜测空间,他应该再得不到“千秋一相”的美誉,因为在这“丞相”的头衔上,还有一个莫衷一是的“王”。这一来,也许央视《三国》中诸葛亮的扮演者不是唐国强,而是陈宝国。

假设不过是假设,事实是诸葛亮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以“武乡侯”作为他一生的封爵头衔,死后受谥“忠武侯”;而从来没有去染指“琅琊王”之类——诸葛亮死后三十年,邓艾用这三个字去诱惑诸葛瞻,气急败坏的瞻立即大怒斩使,与邓艾决战,只落得马革裹尸而还。

瞻与诸葛亮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令人不得不帮诸葛亮叹一声:这……这,真是……孤的种吗?

不妨详细看看诸葛亮是怎么回答诱惑他的李严的。这封信可以带领我们走向丞相性格的更深处,看到他始终如一的某些光彩。

信的开始,是劈头盖脑的一句斥叹!完全是居高临下的,不容对方有任何辩解机会。

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

对文言文有所了解的人当知道,“吾”字虽是自称,但却是个骄矜的自称,谦虚的人不大使用它,他们会使用更温和谦让一些的“余”或者直接称自己的名字。再看诸葛亮书信,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他对于汉国上下官员,自称一律是“吾”,比如对张裔说“吾之用心,食不甘味”,对蒋琬董允说“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对李丰说“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等等。而在当诸葛亮面对德高望重之人,或者说是他有意交好(巴结)的益州主籍人士时,这个“吾”字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书信里,他一般不使用自称(这个……强!)主语的省略,表现出亲近和恭敬的态度,如《答杜微书》中“怪君未有相诲”,便略去了“我奇怪于您还没有教导我”的主语“我”,又如《与杜微书》中,开门见山的“服闻德行,饥渴历时”,这也是没有主语的句子,(真残念……)要么,诸葛亮便使用更谨慎卑微的谦词,比如同上书中的“猥以空虚”之“猥”字,这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卑鄙”二字,用意同一。而在与江东诸人的通信中,现存诸葛亮与他兄长诸葛瑾的九封信内,诸葛亮未用过一个自称(!);在给陆逊与步骘(这是江东两位重臣,才华昭著,日后都担当过吴之丞相)的信内,虽然目前存信各仅一封,这两封信中,却都用了同样的人称代词用以自指,这个字是——“仆”

哎,即便只是研究诸葛亮使用第一人称代词的情况,也是一件极之有趣的事哇。

转回来看给李严信的第一句话的意思:我与你相处相知很久了,怎么现在你却完全不了解我了呢?!看上去是朋友间的对话,语气却严厉而责怪。然后诸葛亮说,你劝我称王,这种荒谬的事情,我原本是懒得理你的啦,但因为你又搬讲出一堆大道理——显然,正如我上文所说,这些道理刺激到了诸葛亮,激发了他的好胜、好斗之心,所以我不能保持沉默——所以我要反过来和你讲道理,顺便骂一骂你。(汗……)

诸葛亮先正襟危坐地讲述了他所受的极大恩宠:

“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

这和《出师表》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大段话是相同的意思。与《出师表》略有不同的是,这话更简明,也更显得……骄傲。“位极人臣,禄赐百亿”,后半句也许小有夸张——MM们只好相信他是夸张的,否则,诸葛亮的经济收支,那可……真是一笔数不清的烂帐;前面一句话,却是实情;而这实情由诸葛亮口里说出来,不禁令人唏嘘。也使人几乎是条件反射地想到了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之句。

但诸葛亮并不是说,我已经受了这么大恩惠,再不做他想——他并不是为了要表明自己已心满意足;换句话说,诸葛亮在这件事的开头,说出了与曹操相似的话,但随着文辞的进展,你会发现,他说出了比曹操更过分的话。曹操的反应是:“意望已过矣!”(已经超过了我当初对荣爵的期望——曹操最早,是只想在坟墓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这个理想,与诸葛亮的“自比管乐”,确是小巫见大巫……)。在《自明本志令》中,曹操一再强调他从未想篡夺汉室,而苦于他人不知他的本心:“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为了向天下澄清真相,曹操甚至一再对他的大小老婆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全都要改嫁,向你们的新老公和街坊邻居去宣扬我曹操是汉朝的忠臣,从我做起,从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派出所做起,最终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万,让亿万人民都知道曹操是个好同志(“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看这枕边路线走的!单这句话,曹操也不愧是三国最NB的人之一。(不由令人想起了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对乔姑娘说,以后朕会放你出去,让你告诉天下,朕究竟是个什么人!不过,雍正一旦和乔姑娘那个了,想必也就不会放她给别人,哪怕是弟弟十四爷!可我们的曹大人却……哎呀哎呀,雍正当甘拜下风了。)

好罢,再看三国的另一NB人诸葛丞相的言止。

诸葛亮说:

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他一句话不辩解,就像他不容李严辩解一样。诸葛亮的意思,并不是说,我受了百亿赏赐、位极人臣,就是事业已到了顶峰——事实上,他这一生,不断地向更高处攀缘,无休无止,直至五丈秋风。诸葛亮说,现在北伐还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先帝的知遇之恩尚未报答,就急着像先秦之齐、晋一样,内部争夺利益,自贵自重,这不合于道义。三家分晋,诸子乱齐之事,看来诸葛亮是接触过的。读到这里,我不禁再一次对诸葛亮的阅读面欣然一回:并不是说他读了多少多少书,知识多么广博,而是说……恩,人人好奇于诸葛亮在隆中究竟读了哪些书,使他积累了那么丰富的知识去面对日后的惊风骇浪,而我觉得,说实在的,诸葛亮并没有读太多书——他对于往日之史的知识,往往……与我差不多。意思是,他所用的那些显而易见的典故,我居然不用baidu便知道。他显然不是个学者,学者往往做不了一个好丞相、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看上去诸葛亮的意思是,我没说我不能更进一步,可我还没有做出使我能更进一步的功业,他所表现出来的镇定与坦荡的态度,仿佛丝毫没有考虑到李严所说的“勿拘之道”的方面。

没有一条“道”能束缚住我,我之所以不做,只因为我有更远大的目标,人,应该激励自身向着那个光辉灿烂的目的进发,而且确实那么地进发,而不应贪恋路上艳丽的花草,不应贪恋那些外在的修饰与权贵。

我所提出的光明咒,把诸葛亮这一层意思更发挥得淋漓尽致,酣畅骄人!

他说:“待将来,若能灭掉魏国、斩杀曹睿,使皇帝归还汉朝故都。到时我与诸位一同加官晋爵,就算‘十命’也可接受,何况‘九命’?!”

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这真是致命的大胆的一句话。假如他不是诸葛亮,假如皇帝不是后主,我的意思是,假如将这句话,换到别的朝代由别的臣子说出来,这已够处死。想“打金枝”中,小驸马不过在闺房之内,说“你爹的江山还不是由我爹打下来的”这样的话,就惊得老将郭子仪缚子请罪,诚惶诚恐。“九”指什么?指“九锡”。那么“九锡”又是什么呢?指衣服、朱户、纳陛、舆马、乐则、牙贲之士、鈇钺、弓矢、秬鬯这九种器物。“加九锡”是帝王赐予大臣最高的礼遇,属嘉礼之列。每加九锡,皇帝必颁“九锡文”,褒扬受礼者的功勋伟业。自曹操之后,“加九锡”渐渐被人目为篡位换代的必经过程和前期准备。

如今诸葛亮声称:加九锡算什么呢?加“十锡”都可受之!

目、瞪、口、呆……瞠、目、结、舌。

十锡是什么?我几乎怀着空渺的希望去搜索了一下,也同样得到了一个空渺的回答。除了诸葛亮之外,“十锡”再不见于任何古人的文字里。就是说,这是无典的一个词,是被……生造出来的。

于“王”爵之上,再进一步,是什么?

当然是皇帝。

李严与诸葛亮同受托孤之重,想必也曾亲耳听到刘备叮嘱诸葛亮的话:“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陈寿在记叙这一段历史时,没有写“先主屏左右曰”,而如此严肃到可怕的话,居然被记入了史书——被人流传了出来,可见当时,应有第三人在场,否则,这便是诸葛亮自己告诉别人的。由诸葛亮口述,可能性几乎为零。

难道,我也像很多后生小子一样认为,此信是暴露诸葛亮野心的一个明证?说明了诸葛亮早就怀有称帝之念,不过是他死得太早,老天爷不让他得逞?

不是。

在约等于诸葛亮的我看来,诸葛亮从未有过称帝之心。本传里,陈寿记录下白帝城诸葛亮唯一的一次流泪:“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在书表奏议里,诸葛亮倒是屡屡说到流泪,不过老实说,自己说的不算……他究竟会不会面对着《出师表》哭个淅沥哗啦,哭到自己不晓得自己在说什么……失语症?这、这……实在是不可考的千古之谜。)丞相的这一次哭泣和誓言,个人认为,便是最麻木不仁的人也应为之动容,这十六个字足够囊括诸葛亮接下来十二年的辛苦。他做到了。

他若想称帝,至少该早早地多生些儿子。

曹操生了曹丕,司马懿生了司马昭、司马师,儿子们年纪轻轻便得到了良好的训练,使军政之权,集于一个家族之手。

诸葛亮控制了蜀汉权力核心,他使权力集中在他一人之手,而不是一家。他从来没有想过这权力应该由诸葛氏累世把持,当他觉得自己可能不幸之时,所上密表的内容是:“后事宜以付琬”。直到42岁以后,诸葛亮觉得自己恐怕不会再生出儿子来时,他才过继了江东的侄子,这个孩子直到死亡,也没有参与到政治中心来——虽然那是轻而易举的参与,他和别的将领的孩子们一样,去做体力活:搬运粮草去了。诸葛亮死时,亲子瞻年方八岁。

诸葛孔明,就像存心令权力的荣耀在他手里达到颠峰,也在他手里终结。

即便真的“灭魏斩睿”,丞相废禅自立的可能性,也为——0

那为什么又会出现“十锡”之说呢?

根据我上面那些“名言”提示出来的诸葛亮的性格,大抵是好胜、自信、自大、会骂人、骄傲、居高临下的……这是典型的“丞相”性格。这一句“十锡”,当是诸葛亮针对李严劝他“勿拘之道”而发的,一个傲气凌人的回击!(诸葛亮当然不能像骂曹魏臣子那样,刻毒地去骂同僚。恩,这也是光明咒与暗黑咒不同之处,更率性的曹丕便不惜用最刻薄的语言去诅咒臣子——假如他们不听从他的话。)

——谁说我是会被古道拘泥之人呢?

——谁说我仅仅是不敢承受九锡,怕遭非议,而拒绝做有利于光大国家的事?

——有补于国的,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十命也敢承受,何惧口舌是非?

哦不,这些我,应该全改成“孤”字,那才更符合诸葛亮不可一世、小视八方的气度。

这便是那个使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诸葛丞相。光彩夺目,不可凝望,又忍不住不凝望,当你举目勉强看到了他的面容时,你会看到微微上翘的唇角上,缀着个讥讽又从容的笑意。

从容、讥讽——这真是俘虏人心(MM心)的必中之药。

在这光明咒面前,什么羽扇纶巾,什么谈笑风生,都成了不可与匹的、轻飘飘的东西,使人觉得,再不必争论鸭毛扇究竟是诸葛亮的还是周瑜的,那全是外在做秀的玩意。只要这一句话是诸葛亮的,他便足够使人仰望——望到脖子疼,望到心惊肉跳、臣服不已。

1、 骄傲
2、 轻蔑
3、 无惧
4、 坦荡
5、 高远
6、 微笑

完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