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之三:梵高、修拉

 亮大天际线 2018-04-26

经历了那么多关于瞬间和短暂的对话,旧的艺术理想呢——对真理、稳定和持久的追寻,又发生了什么?它们在一群艺术家的作品里回归了,这些艺术家现在被称为后印象派。

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也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和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是天才,也是悲剧的主角。

以下是电影《梵高传》中,童年梵高离家上寄宿学校前的一段对白
童年梵高:“要呆多少时间?”
预言家:“大概三年吧。”
“然后呢?”
“你会去巴黎、英格兰,在那里卖画,你还会恋爱,遭到拒绝,丢掉工作后,在一个煤矿当传教士,被解雇,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艺术家,和一个妓女结合,画了800幅画,在普若旺斯变疯,在医院住上一年,37岁时自杀。”

“我的画能卖出去吗?”
“一幅!”

以此代为“梵高生平简介”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

《吃土豆的人》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第一幅尝试用表现主义风格创作的画。梵高当时受到荷兰画派和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梵高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一方面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后来他开始推崇鲁本斯,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这一时期的梵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 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在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居住的那段时间,梵高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

《向日葵》

《向日葵》梵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幅作品的绝妙之处在于梵高画出了向日葵这样一种颇有象征意味的植物的饱满与生机,向人们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展示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星夜》

梵高把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之中,表达了他高亢压抑的感情。画面的构图都经过精确的计算,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获得了构图上微妙的平衡。

梵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此后,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

梵高是在自然主义的想象和印象主义一起洒下最后一抹余辉时,在学院派的公式土崩瓦解时,在传统老化僵死之际,应时而生的。他和塞尚、高更一起,使绘画方法重新成为研究的问题,并且在这之后,他还为20世纪的艺术做好了准备。他的画不是为了摹仿表象或讨好上流社会的趣味,而是为了按照自己的智慧和特有感觉,去重新创造世界。

今天,还没有任何人比他更狂热地通过油画、素描和书信向自己提出问题。这位如此高贵、善良、真诚、游移于精神瓦解与永恒统一之间的人,曾因多种多样的思想而困惑,他已经预先体验了时而解放、时而屈从的时代悲剧。

“我的冒险,不是靠主动选择,而是被命运推动。”——梵高

修拉新印象画派(点彩派)的创始人。他把文艺复兴传统的古典结构和印象主义的色彩试验结合起来。把最新的绘画空间概念、传统的幻象透视空间、以及在色彩和光线的知觉方面的最新科学发现结合起来。对二十世纪几何抽象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修拉把映入我们眼中的光色,分成几种基本的原色,在画面上用无数细小的色点把它表现出来(犹如电脑像素的先驱),因而被后人称为点描派。同样是分析色彩的小笔触,新印象派比印象派更加细密,更具装饰风。

《大碗岛上的星期日》

这是新印象派的一个范本,修拉为了制作这一幅巨作,整整花费了两年的时间。画面前景上一大块暗绿色调表示阴影,中间夹着一块黄色调子的亮部,显现出午后的强烈的阳光,草地为黄绿色。阳光透过了树林,而投射在草地上的阴影,被色彩强调得界限分明。赤色、白色的衣服、阳伞和草地都现出一种好像散发蒸气一般的黄色。此画的整个创作过程约分四个步骤:以素描布置明暗对比;以色彩写生;以写生为基础组织背景;以色点完成正稿。在正稿之前,共作素描20余幅,写生稿更不计其数。

《安涅尔浴场》

这是确立了以'点彩'为表现手法的修拉的第一部大作。当时二十五岁的修拉探求出一种新的技法--点彩法,这种点彩技巧是将几种原料并列,但并非直接在调色板上调色,而是利用人的直觉经由大脑所转换的多种颜色的基点,在观赏者眼中呈现出某种色彩。在这幅画中虽尚未确立此种点彩技巧,但堪称为所谓新印象派宣言的历史性作品



梵高其它代表作品:



修拉其它代表作品:

本刊分享了三期关于印象派绘画的文章,试着让大家相信,印象派是多么具有革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