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终极三问:学习是什么?怎么学习?学了要到哪里去?(好好学习)书评

 速强画说教育 2018-04-26
         春节在家,看了成甲老师的新书《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有意思的是,明明书中很多知识我都知道,成甲老师帮我把所有的知识点全串起来了,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帮我回答了学习的终极三问:学习是什么?怎么学习?学了要到哪里去?




我也在成甲老师的基础上,结合了刘传老师《基于认知科学的4步知识管理法》,两者相互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也从中延伸进行了一些思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注:为行文方便,下面将成甲老师、刘传老师简称为成甲、刘传。)




-01-
一个知识管理的狂热者

说到这本书作者成甲,很多人应该比较陌生。但如果你经常在罗辑思维的产品《得到》上云游,那或多或少听说过一档节目《成甲说书》。没错,这档说书节目作者就是成甲,凭借高质量说书,一直在罗辑思维产品里排行TOP前10,被罗辑思维评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

这样学习能力超强的成甲,本职是做景区设计咨询,却跨界研究认知思维,学习知识管理,还做了牛逼轰轰的《成甲说书》节目,每个领域都做得风生水起,不得不让人佩服。

尽管在我们眼里成甲是跨界做不同的事情,但成甲说他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情:深入思考问题,掌握其中普遍规律,然后分享激发别人潜能,最后才成为人们眼中的“斜杆”青年。

在这之中,能促使他深入思考问题、掌握其中普遍规律,就是知识管理了。

所以他从2009年开始非常狂热的研究知识管理,还在第九课堂等平台开课分享他的知识管理,不断的精进、迭代更新,到现在,对知识管理理解深刻的他,把知识管理划分为三个层次:

-数据管理
-信息管理
-底层规律

数据管理指的是一些小技巧,比如快速搜索文件、下载文件、整理文件夹这类层面上。

信息管理就高级一点,重点在于怎么理解、掌握某个知识、技能。比如怎么写读书笔记、做思维导图等。

底层规律是知识管理最高层次,它不仅仅关注事物表面的方法技巧,而是把这些更深层次抽象化,总结成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框架)。

成甲的这本书,主要谈的是知识管理最高层次——底层规律。他分享了自己对底层规律的心法和技法,让读者能通过于此获得爆发式成长!

那么该如何获得这样爆发式成长的力量呢?那得从学习的本质说起了······



-02-
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呢?

以前我很肤浅的以为学习本质上是获得更广、更高质量的知识,从而让自己行为决策越加正确。

但我忽略了一个问题:并不是获得了更广、更高质量的知识后,人的思考就就会变得深刻,否则《得到》《喜马拉雅》那些付费产品里的用户都很牛逼了,但我看到从中真正获益的还是少数人。

而成甲,就提出了更好的定义,完美补上了我定义的漏洞:学习的本质是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假设。

它指的是我们所有提出的观点、论据、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就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只是对世界的抽象化假设而已,与世界的真相是有偏差的,只是偏差值的大与小罢了。

而我们学习就是不断的纠正这个偏差值,让我们的假设更接近世界的真相!




在学习本质定义背后,也体现了成甲的世界观(隐含假设):世界太过复杂,人类无法完整无偏差的知道世界的真相,只能在不断前行的过程里不断调整偏差值!

所以成甲在书中提到了看世界要从关系、结构入手,才越能接近事情的真相。避免像之前刷爆朋友圈的罗尔、凤姐那些热点事件的评论文章观点带着走。

而我们在学习,也是不断接触新知识的过程。

不过知识与知识是有区别的,有些知识哪怕你知道再多,给你认知、行为上的改变却很少,有的知识只需要一点点却能爆发出巨大的威力,给自己该来巨大的好处。

成甲就把这少量但爆发威力强的知识称之为临界知识。我们重点要学习的就是这类知识。

临界知识是成甲创造的名词,是借用物理学临界质量的概念演变而来——核裂变材料质量到达一临界值才会产生核爆炸。这些重要的知识积累到一个临界值,也一样产生核爆的效果,这也是成甲的命名初衷吧!


那临界知识是怎么样的呢?

普通知识:石头从山上滚来来,会越滚越快。
临界知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以知道石头会越滚越快,也可以通过这规律处理很多物体运动问题,甚至可以制造火箭。

临界知识就是这类能更广泛、更普遍知道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比如李笑来老师经常爱提的复利概念,还有一些学科喜欢提到的普遍框架规律。


那如何找到并习得临界知识呢?
两种方法:学习前人总结下来的普遍规律、自己总结出普遍规律。

学习前人总结下来的普遍规律,比如成甲在书中最后章节专门说了8个通用的普遍规律(临界知识),也可以从学科去寻找这类知识,比如在逻辑性强的理工学科(数理化),就大量存在这类临界知识,在更新换代快的心理学、经济学领域,就得充分了解那些规律的前置假设,明白适用范围,才能为我们所用。

自己总结出普遍规律,这也是最直接与实在的方式,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归纳出属于自己的普遍规律,指导自己的行为。比如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潜力、值不值得投资就有了自己的规律:

他对这些概念没无清晰准确的定义?
他有没有掌握一些临界知识?
这些临界知识之间有无清晰、准确的联系?

到这,我们就知道了学习是什么?我们学习知识要到掌握普遍规律(临界知识)的方向前进,那我们如何在学习→掌握临界知识的路途上,走得更快一些呢?






-03-
如何踩油门加速掌握临界知识?

加速的方法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有两个心法、三个技法。

心法一: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出自一本书《知道做到》,指的是遇到别人新观念或否定观点时,第一反应是我应该怎么利用这个观点来帮助自己?而不是马上拿着刀挑出来跟对方干。

这让我想起以前跟秋叶大叔学了批判性思维后,看待事物第一反应是找能批判的地方,攻击性特别强!有一天,我跟BOSS聊起批判性思维的时候,他还笑着问我:那我的决策你是不是都该批判下?

当时以批判性思考与独立思考概念结合解释了,但当时的我就觉得哪里不对头,最后发现是批判性思考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这样的顺序才对:

绿灯思维:我应该怎么利用这个观点来帮助自己?
黄灯思维:等等,这观点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红灯思维:哪些观点可以验证是错误的?


心法二:以慢为快。
这个心法很多人应该听烂了,因为在这信息爆炸时代,每天新东西那么多,哪怕我知道慢点提高深度,反而可以变得快,但还是不自觉的每天刷微信公众号、刷得到专栏等等,每天追求新知,最后吃成了个胖子,跑起来反而慢了!

要知道,快是外界的评定,并不是被认为“快”一方真正的姿态。

慢其实就是放慢脚步,去反思、总结、归纳自己临界知识的过程,等你通过这么慢的方式掌握了临界知识后,后期核爆的效果在别人眼里当然是非常的快啦!


技法一:反思
这是整本书中篇幅最长的部分,可见其重要性。

反思是观察我们原先假设,并矫正的过程,成甲主要是通过写反思日记来执行这一过程。

写反思日记的好处特别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是通过临界知识的概念,我明白了写日记的最终目的:通过时间跨度,总结出自己普遍规律(临界知识)。

知道这一目的后,感觉每天写日记瞬间动力满满,也不会单纯记录流水账,更多去会记录当时的情绪思考等,以便未来的我能从中找到临界知识啊!


技法二:以教为学
用教来代替学习,就像本文一样,虽然是读书笔记,但表现特征是我融合个人知识经验来教你书中重要的知识,打通我自己的知识梗塞。


技法三:刻意练习
学习到临界知识后,还得应用固化下来,否则也没用。这时候就得应用刻意练习的技巧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太极拳世界冠军、《学习之道》作者乔希·维茨金告诉我们刻意练习是技巧是:

-把重要的知识、技巧分解成小块,进行单点练习
-把单点练习的知识、技巧联系起来,打包成一个完整的行为

但,我们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

《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我,要达到心理表征状态。心理表征相当于元认知,指的是看待某个事物时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思考心理特征。

比如同样是下棋,新手更关注下一步该如何走,掌握高心理表征的高手就会思考更多:趋势是什么?有多少种策略可以对应?等等。

换言之,一切学习就是要达到这样心理表征的状态。



而我征状们辛辛苦苦掌握学习,达到心理表征,我要拿着这把武器去哪?

成甲说,去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这是我们努力学习要到的终点。





-04-
知识管理的落地应用

通过前面,我们理清了学习的脉络,知道了自己整个学习的道路。而知识管理最高层次是——掌握临界知识是加速我们改变认知和行动的速度,那回归到具体的战术上,该如何做知识管理呢?

这让我想起刘传在一块听听的分享《基于认知科学的4步知识管理法》,里面的方法跟成甲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同。

所以接下来我以刘传的知识管理法为主轴,配合成甲新书以及个人的知识经验,聊聊具体的操作方法:

刘传根据认知科学的原理,把知识管理分为四个步骤:
-分类
-剔除
-固化
-融通


①分类
我们学习过程里,会收集、积累下大量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没进行“加工”处理,那么就只是一堆跟你有点关系的信息罢了,并不是知识。

成甲说,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算知识。为了让信息更高效转为知识,提高我们改变认知和行动的速度,对信息的有效分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以前我受@秦阳@曹将的知识管理方法影响,虽会结构化做信息分类,看似很系统,但指导性比较差,把信息放进去后,接下来这分类里的信息要拿去干嘛?目的性较弱。



刘传根据《超越智商》提出的三重心智加工理论,把分类分为:

自主心智(技能)
算法心智(知识)
反省心智(思维)

根据这个分类,知识管理分类就变成了这样:




这样的分类指导性就特别高了。

【知识】库里的东西我主要通过消化理解把它转为【技能】和【思维】,再不济,我直接背诵就OK。而【技能】和【思维】库是需要自己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的。


②剔除
知识分类好之后,随着收集信息增多,会发现相似的信息太多、太杂乱,而我们大脑只能记忆4±1个组块,为了避免信息多导致决策瘫痪,必须对知识库里的信息进行精简化,其中涉及精简原则是:奥卡姆剃须刀。

奥卡姆剃须刀原则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论同时存在时,选择最简单的那个。因为越简单,普适性更强,与我们临界知识越接近,其假设与世界真相的偏差值越小。

除了用奥卡姆剃须刀原则精简外,还可以通过成甲反思的方式,不断矫正精简这些知识,或自己归纳精简这些知识,提出更宽泛的应用假设。


③固化
固化主要是通过刻意练习,达到心理表征状态。通常做法是:

-把重要的知识、技巧分解成小块,进行单点练习
-把单点练习的知识、技巧联系起来,打包成一个完整的行为
-用一个“框架”把这些知识、技巧串联起来

这阶段实操占多,上文成甲的两大心法、三大技法全都适用。除此之外,成甲还附送两个刻意练习的大招:

-不同场景,重复应用同一知识、技能。
-不同时间,重复应用同一知识、技能。

并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要避免一些习惯的阻碍:

习惯性防卫:遇到挑战第一反应跟对方干。
基本归因偏差:别人出事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是环境问题。


④融通
这个阶段得回归到学习的终点——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见问题。

刘传提出了万物疑问的方法,指的是专门建立一个疑问库,把自己所有疑问都放进去。然后根据知识库里的知识,哪怕是跨领域的知识,全部调动起来来解决疑问库里的疑问。

简单的来说,用问题来激活自己的知识,用学习的终点倒逼自己输出,达到与知识的融通境界,从而撇开人为设置的“学科”标签,跨科学的解释、解决、预见问题。

刘传就是为了回答自己疑问库里的【如何撩妹子?】疑问,把自己知识库里的营销学、生物学的知识都调动了出来!牛!



-05-
整装出发

到这,总算把学习的终极三问与落地初步攻破!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爽!

回想这几年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坑,有时经常会自我怀疑:我干嘛要学?怎么学?学了之后干嘛去?

感谢成甲,帮我解决了这些疑惑。也感谢刘传、秋叶、秦阳、曹将等人,在其它方面也帮忙解决了疑惑。

不过我也知道,虽然道路与方向已经很明确了,自己也还有长远的路要走。但不知为何,信心满满,这难不成就是知识的力量?





*本文所提到的人与书:
成甲,《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中信出版社

刘传,90后创业者,玩过乐队写过歌,跆拳道黑带一段兼教练,健身成瘾者,追求认知升级,研究知识管理,自创认知学习方法,新书还在撰写中。

秦阳:秋叶PPT营销总监,90后,被称为打着灯笼也看不清的黑人,著有《社群营销》《如何打造超级IP》等书,拆解学习狂,在TED演讲过《工具用到极致就是神器》。

曹将:差一点就是90后的89年鲜肉,保利地产研究分析师,秋叶PPT核心成员,著有《PPT炼成记》一书,擅长PPT、手账、APP、手机摄影、报告写作、时间管理。

乔希·维茨金,《学习之道》,中国青年出版社

安德森,埃里克森,《刻意练习》,机械工业出版社

肯·布兰佳、保罗·J·迈尔、迪克·罗赫,《知道做到》,广东经济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