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霞光初现,冰雪消融丨论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

 笛韵悠然 2018-04-27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斯克洛瓦切夫斯基指挥




霞光初现,冰雪消融

  ——话说“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

论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的历史地位(上)丨他的创作可以同巴赫相媲美,他是二十世纪最富音调表现力的作曲家。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政治、文化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结束,但文化上禁锢依然严酷。艺术家们的探索显得小心翼翼。1954年,作家爱伦堡发表了小说《解冻》,引发了一大批“解冻文学”的出现。作家们在作品中回顾过往的苦难,追忆美好时光的流逝,也憧憬着未来。这批文学作品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长年覆盖在苏联文艺上的坚冰逐渐消融。




《第十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八年不接触交响乐体裁之后写成的一部交响曲。促使他创作这部交响曲的原因,是耐人寻味的。作品上演后,在苏联音乐界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对这部交响曲的内容的理解众说纷纭,马捷尔说:“它反映了由于新的战争威胁引起的忧虑”,哈恰图良说:“它反映了一种对复杂现实生活问题的思考”。而作曲家本人说:“我想表现的是,现代人强烈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普天下人类的使命不是破坏而是创造,这类思想与希望”,并拒绝再作除此以外的任何解释。



尽管《第十交响曲》所表现的内容各方见解不一,但其思想和艺术价值却是无庸置疑的。丰富的生活和创作的经验,苏联人的生活和他们争取和平的斗争直接影响到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的创作。作品反映了由新的战争威胁引起的不安,以及由于和平与进步势力的增强带来的希望。这一切确定交响曲所具有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的内容。



尽管对这部交响曲的内容有各种说法,但是持不同观点的人都不否认这部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水准。现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和他十六年前所写的《第五交响曲》一样,以其纯正的特性和率真而获得人们承认。



乐曲的第一乐章有深刻凝静地沉思的主题,如俄罗斯歌曲抒情般的旋律,色彩忽明忽暗的和声,强烈的而苦恼的纠缠。深深沉入第一乐章抒情和悲痛的感受后作曲家彷佛突然把听众投入到激昂、沸腾的漩涡中——进入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急速的,特殊充满动力的和强烈的谐谑曲,与第一乐章形成极其明显的对比。第三乐章使听众重新回到抒情的境界。但是,第三乐章更从容不迫;似乎激昂的谐谑曲以后人感到了深刻的内心的生活的规律性,它的神秘的美,无穷性。末乐章,由低音弦乐与双簧管的对答开始,音乐抒情,天真无邪、轻快活泼,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就好像霞光初现,黎明始至,充满了一片生机。尽管依然需要经历悲伤和惊慌,但最后作曲家还是对光明与和平抱有一丝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