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肾病蛋白尿

 柴桂苓 2018-04-27
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首要危险因素。蛋白尿则是糖尿病肾病的主症之一。是体内精微外泄的突出表现,反映了持续性存在、进行性加重的肾损害过程。属中医消渴病“ 尿浊” 范畴,为临床难治之症。

一、消渴日久,正气不足、脏腑虚损是糖尿病肾病的致病之本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失治误治而导致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中医认为:消渴病迁延日久,伤津耗气、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基础,是五脏所伤,穷必及肾的结果。病位在肾,涉及多脏及气血经脉。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渐致肝脾肾亏虚,肾体劳衰,阴阳俱损,终至肾功衰竭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总的趋势和过程。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突出的临床表现,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早期为微量蛋白尿期,其病机为气阴两虚、伤及脾肾;中晚期尿蛋白逐渐增多,精微物质外泄,正气进一步耗伤,导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体劳衰的一系列病理过程。由于脾能升清降浊、运化水谷精微,机体精微物质的化生与输布主要依赖脾的生理功能,并通过肾的封藏与同摄来完成。可见,脾。肾两虚是蛋白尿形成的重要病机,也是关键所在。慢性虚损是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健脾补肾是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重要环节。


二、痰瘀互结、毒损肾络是糖尿病肾病致病之标
中医认为:痰浊、瘀血蕴结体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贯穿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痰浊瘀血的形成,与糖尿病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证属气阴两虚,脾虚湿郁,形体肥胖为常见临床表现。聚湿则痰生,湿热交阻灼津则为痰,形成内生之痰浊;血瘀的形成,一是痰湿内盛,气机受阻,血行缓慢而致气滞血瘀;二是脾虚气弱,运血无力而致气虚血瘀;三是湿热内蕴,热灼津伤,血涩难行而致瘀血内停;另外,“ 久病入络,久病必瘀” 。《医学正传》说:“ 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 痰浊与瘀血关系密切,痰为津凝,瘀为血滞,痰源于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痰浊、瘀血作为本病的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同时又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导致肾脏络脉气血受损,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痰瘀互结、阻滞肾络可化生浊毒。由于浊毒为患具有渐损性,其性质秽浊黏滞、顽缠难去,若长期蕴积肾之脉络,其浊毒之性渐次侵淫,终致毒伤肾络,气血运行障碍及肾络结构及功能的异常。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高血糖引起的蛋白非酶糖基化、高血黏度、血流动力学异常密切相关。其主要病理学改变是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积聚,引起肾小球系膜区扩张,基底膜增厚,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蛋白漏出,形成蛋白尿。同时随着病变加重,压迫毛细血管腔,最终导致结节性增生与弥漫性肾小球硬化。
可见,痰瘀互结、毒损肾络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蛋白尿仅是其特征性I临床表现,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是发病基础,脏腑虚损是致病之本,而痰瘀互结、脉络瘀阻、毒损肾络则是其主要病理改变,痰、瘀、毒、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是糖尿病肾病的致病因素,也是蛋白尿论治的重要环节,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三、辨证论治
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辨证治疗,应立足于本虚,着眼于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平衡,分期分型和辨证论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思维,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同时,应加强基础治疗,包括优质低蛋白饮食、限钠摄入、控制高血压、严格控制血糖。由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涉及五脏俱损、阴阳俱衰、诸证逢起,危机四伏,蛋白尿仅是冰山一角,故本文治疗重点仅放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和临床期。临床上治疗本病常分三型论治。
(一)气阴两虚、痰瘀蕴结型
见于糖尿病肾病早期。证候表现:口干咽燥,烦渴多饮,倦怠乏力,形体肥胖或消瘦,腰膝酸软,小便量多,常伴有高脂血症和高血压。舌质暗红,苔薄白欠润,脉沉细无力。以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高灌注、滤过率升高,出现微量蛋白尿( 30~300m g/24h) 为其特点。其病机乃因糖尿病日久,阴虚燥热,日久耗气而致气阴两虚,气虚则血行不利,阴虚则血涩难行,加之痰湿内蕴,痰瘀瓦结阻于肾络而致肾气不固、精微外泄,蛋白随尿排出。
治则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痰通络。
益气养阴化瘀方加减:黄芪30g,生熟地15 g,太子参15 g,山茱萸12 g,五味子10g,女贞子15g,茯苓15g,穿山龙10g,丹参30g,川芎12g,陈皮10g,决明子15g。
糖尿病肾病临床期,以出现持续蛋白尿为临床特征。尿微鼍白蛋白>300m g/24h,尿蛋白定量>0.5g/24h,蛋白尿持续难消是本病肾损害的突出临床表现,GFR正常或开始下降,肾功能逐渐出现衰竭。根据临床表现区分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结合化痰逐瘀解毒辨证施治。


(二) 肝肾阴虚、痰瘀互结、浊毒内蕴型
此型证候特点为:尿频量多,尿混浊如膏,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肢体麻痛,或伴有头昏头痛,烦躁失眠,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和蛋白尿。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肾主水,司开阖,消渴病日久,肾阴亏虚,同摄无权,肝肾同源,精血互化。肝肾阴虚则精血不能上乘于清窍;阴虚火旺,痰瘀蕴结于目之脉络则可引发视网膜病变;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则可出现血压偏高。此期的病理特点是在肝肾阴虚的基础上,痰瘀蕴结进一步加重,使肾之络脉损伤,肾失固摄而尿蛋白持续难消。
治则治法:滋阴潜阳,化痰逐瘀,清利浊毒。滋阴化瘀清解方加减:生地20g,丹皮15g,山茱萸12 g,枸杞子30g,茯苓15g,泽泻15g,菊花10g,天麻15g,石决明30g,黄芩10 g,牛膝12 g,丹参18 g,地龙12g,玉米须30g,莲肉15g,白花蛇舌草30g,薏苡仁30g。


(三)脾肾亏虚、痰瘀阻络、下元失固型
证候特点为: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腹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清长,浑浊如脂膏,口唇色暗,舌质淡、苔白腻,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无力。常见于糖尿病肾病临床期,出现持续大量蛋白尿,蛋白定量>0。5g/24h。证属脾肾亏虚,痰瘀阻络,浊毒内损。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水谷精微之源,肾主封藏,为精血储存之地,脾肾为人体精血化生之本源,脾主升清降浊,转输旁达,并具有固摄精微物质的作用,肾主气化司开合,开则泄浊毒、合则固精微。正常状态下二者功能协调,共同在水液和物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蛋白质是形成精血的基本物质,故在本病的治疗中,应标本兼治。补肾健脾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化痰逐瘀解毒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治则治法:补肾健脾、升清降浊、化瘀固精。升阳益肾固精汤加减: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升麻6g,黄连10g,茯苓15g,泽泻15g,菟丝子30 g,女贞子15g,薏苡仁30g,川革薜10g,白花蛇舌草30g,金樱子15g,丹参18 g,水蛭10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