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课程重点知识整理 时间:19:30准时开始 地点:腾讯课堂【截针】 主题:【痛经】的临床治疗精讲 —————————————————— 一、痛经概念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出现下腹部疼痛,追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
二、发病病因 中医病因: 痛经 与冲、任二脉以及胞宫的周期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与肝、肾二脏也有密切关系 中医分型: 1、寒凝胞宫; 阳虚内寒: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 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 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2、气滞血瘀; 气是涨起来的 ,所以她是一个小腹胀痛,胀痛就一定是惧怕揉按的。血瘀了所以经色是紫暗有块,血块排除所以疼痛减轻了。 3、湿热下注; 有湿有热 一定有秽臭味 经量多,色红,有血块,且很粘稠。 4、气血虚弱; 气血虚弱一般是年纪比较大的,虚症都是小腹隐痛的 喜欢按揉, 月经色谈量少 来月经的时候都是疲惫乏力、面色苍白的。 5、肝肾亏虚; 也是虚症小腹隐痛 但还伴随着腰痛酸,经血量少而稀薄,经色暗淡,或有头晕耳鸣。
三、临床表现 1、原发性痛经在青春期多见,常在来后1--2年内发病 2、疼痛多在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月经来了1、2天后就缓解了 3、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4、经期后行经前后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可放射到胁肋、乳房、腰骶部、股内侧、阴道或肛门等处。 5、妇科检查可无异常发现。根据月经期下腹坠痛,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临床即可诊断。
四、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靳氏截针治疗方法 1、寒凝胞宫(阳虚内寒) 症状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 处方 关元、太冲、阴陵泉、太溪(进针方向是向上的 角度<>
寒凝胞宫(寒湿凝滞) 症状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 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处方 关元、太冲、阴陵泉 (进针方向是向上的 角度<>
2、气滞血瘀 症状 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账,舌质紫暗,舌边或有淤点,脉沉弦。 处方 关元、太冲、血海 。(进针方向是向上的 角度<>
3、湿热下注 症状 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血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处方 关元、太冲、阴陵泉、内庭 (进针方向是向上的 角度<>
4、气血虚弱 症状 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需细。 处方 关元、太冲、足三里、三阴交(进针方向是向上的 角度<>
5、肝肾亏虚 症状 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酸,经血量少而稀薄,经色暗淡,或有头晕耳鸣,小腹空坠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 关元、太冲、太溪(进针方向是向上的 角度<>
针灸治疗——靳氏截针特效穴 腹部疼痛,在腰部垂直对应部位点刺特效,此部位多位于腰阳关和十七椎处(正好是和子宫的位置相对的,可以进行扇形的点刺)。按之有明显痛点。 此方法适用于各种症状的痛经。
艾灸疗法 艾灸治疗痛经的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灵活运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调补气血,滋肾养肝等法。 取穴 关元穴 神阙穴 (灸的面积要大) 如果肝肾亏虚 要灸腰部的 腰阳关 命门 治疗时间:一般要调理2-3个月 饮食上:一定要忌口寒凉 本次课程重要穴位 取穴视频
本次课程临床操作视频
时间:19:30-20:15 地点:腾讯课堂【截针】 主题:一针秒杀膝关节疼痛
主讲人:刘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