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鼎祺主任医师是我国第二届师承制教育导师,其用药本于中医辨证施治,又参以现代药理研究,主张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业医者当熟练掌握药之性能偏胜,四气五味,归经所属,升降浮沉,方能调兵遣将,游刃有余矣。陈师临床善用对药,或是协同提高疗效以扬其长,或是互消其副作用而避其短。现将陈师常用对药选择介绍如下:
菖蒲气味芳香,辛温行散之力较强,为宣气通窍之佳品,强调一个“开”字;葛根轻扬升发,既能发表散邪,解肌退热,又能疏通经气,改善血液循环治疗耳鸣、头痛、头晕等症。二药相合,一开一升,并走于上,启闭开窍甚妙。 陈师常以二药相伍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致之耳鸣耳聋等症,无论是痰蒙清窍、清阳不升还是脾胃虚弱、肾精亏虚所致之耳鸣耳聋,均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菖蒲、葛根。如曾治疗一杨氏60岁女病人,患高血压病10余年,耳鸣5年余,陈师用通窍活血汤化裁加菖蒲、葛根治愈其耳鸣,高血压亦得到控制。
芡实味甘、涩,性平,人脾、肾经,具有祛湿止带、健脾止泻、固肾益精之功;萆薢味苦,性微寒,人肝肾经,具有泌清浊、利水湿、祛风湿功。芡实以甘味补脾,涩性收敛,以“敛”为主;萆薢善走下焦,以“利”为要。
二药配伍,一敛一利,相互为用,共奏健脾固肾、分清泌浊之功。陈师认为蛋白尿多由脾肾两虚,固涩失职,不能分清泌浊所致,故常以二药配伍,治疗慢性肾炎、IgA肾病等所致的蛋白尿。
如曾治疗一吴氏30岁女病人患局灶增生性IgA肾病1年余,尿蛋白常高,红细胞10~15个/HP,陈师以程氏萆薢分清饮合健脾益肾、凉血止血之品并加芡实治疗,使其尿蛋白控制在(0~±),尿中红细胞消失,随访半年未发。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长于宣散,以“宣”为主,重在一个“开”字,麻黄根味甘,性平,善于固膝理,止汗液,强调一个“合”字。二药配伍,一开一合,一宣一敛,相互制约,陈师常以其治疗喘而汗多者。
如曾治疗一周氏54岁男病人患咳喘8个月,喘而汗多,久治不愈,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陈师用其治疗咳喘的经验方“咳喘饮”(内含炙麻黄、冬瓜仁、苇茎、杏仁、前胡、百部、把叶、浙贝、瓜萎、银花、公英、甘草)加麻黄根治疗取得很好疗效,不但咳喘止,且汗多亦消失,血压亦未升高。
炙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之功,用于治疗心气不足之心悸怔忡、脉结代等症;茯苓甘淡而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为健脾渗湿之要药,又能宁心安神治疗心悸、失眠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所含甘草次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促进体内水钠潴留而出现水肿。 陈师喜用大量炙甘草(一般10~15g)治疗各种早搏,用时必伍以茯苓,既能增加宁心定悸之功,又能减少甘草致肿的副作用,相得益彰。如曾治疗一陈氏63岁男病人,频发室性早搏9年,早搏数3862个/24小时,给予天王补心丹加炙甘草10g化裁治疗后,早搏减少至166个/24小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