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亇问题也涉及一些历史问题,所以筆者便选这亇题来回答。这亇问题截然是两亇方面的问题。一是食疗方面;二是中药的治疗汤剂。 所谓食疗就是应用目前国家公布的“药食同源”物品制的具有予防,保健,养生功能性的食品;葛根湯,葛根虽也在“药食两用”范围但葛根湯是古代名方,其方中多为单纯的中药具有治疗疾病作用,所以不属保健或功能性食品范围是纯中药治疗方。 粥中加“药食同源”材料,成为功能性食品可谓历史悠久。作为饮食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就更长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辞海》释饘(Zhan)为厚粥,“厚曰饘,稀曰粥”。可见粥食的兴起不会晚于周代。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颇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 不同的粥品食材不同,补充的营养物质不同,而且粥的消化率比较高。本题提出的薏米,芡实,淮山粥,可以说成是三个单独的食品,因为前人就有薏米粥,山药粥的单独记载,也有将这三亇食材加在一起作粥的,称为山药薏米芡实粥。 先就单味作用而谈,薏仁是我国最早开发利用的禾本科植物之一,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薏苡子实营养丰富,是世界范围内备受青睐的保健粮食。两千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已将薏苡仁用于临床。最早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后历代本草都有记载,《本草纲目》记载尤详。作用概括起来就是:健脾,利湿,清热,排脓,近年还发现该品还有抗癌作用,已制成注射液上市用于患者。 ,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常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芡实单味也可作粥,本粥具有健脾胃,止泻痢的作用。芡实属“药食同源”物品,既不仅可以作食品用,也可作纯中药用,而且作为中药材历史悠久!如《本草经百种录》记载芡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脾恶湿而肾恶燥,鸡头实(芡实别名)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粘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干燥,凡脾肾之药,往往相反,而此则相成,故尤足贵也。”《本草求真》:“芡实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泄泻腹痛可治;惟其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阴,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甚于山药;且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
山药又称薯蓣。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里记载:山药”味甘温,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概括了山药功用为:“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现在我们通常用山药治疗脾胃虚弱、泄泻、体倦、食少、虚汗等病症。现代人在食疗中常将山药煮粥或者用冰糖煨熟后服用,对身体差、肠炎、肾亏等慢性病均有疗效。 山药可以和许多“药食同源”的物品配伍作粥。如淮山粥是以山药、枸杞,莲子,龙眼肉等作粥,适宜于肾精不足、脾胃不和、脾肾阳虚、肝血不足等引起的大便溏泄不成形、四肢乏力、懒言少动、眼睛干涩、掉头发、血虚等。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本课题所提出的山药薏米芡实粥。山药薏米芡实粥这个组方自古有之,制作原料有山药、薏米、芡实等,此粥受到众多知名医家的推崇。此粥之功效为补充气血,调和脾胃。 他的制作方法很多,简介一二。 1,山药片、薏仁米和芡实直接煮粥,这种做法的最大优点是最简单,缺点是作不好时其味不佳,不很爽口。所以做法要注,各种原料一定要先泡,泡的时间要长,泡开了才可以比较容易熟,,另外可以用新鲜的铁棍山药代替干怀山药片,那样就很好熟,而且新鲜的铁棍山药煮出来味较上口。 2,用怀山药粉、薏米粉和芡实粉混合煮,优点很多,第一: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量加粉,第二:这种粥对益气健脾效果快,取适量的怀山药粉、薏米粉和芡实粉混合,加温水调成糊状,等锅里的水开了把糊倒进去,用勺子搅拌别糊锅或沉底,再开锅煮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添加调味品,别看怀山药和芡实整个煮不粘稠,磨成粉后特别容易粘稠,不多的一点材料就能煮稠稠的一大碗。 总之,山药薏米芡实粥做法多样,各地有别,可以按自已的口味去作吧! 葛根汤属中医临床用药。该方最早记载见于东汉的《伤寒杂病论》功用:发汗解表,升津舒筋。:葛根湯的组方有亇歌诀:”葛根汤内麻黄襄,桂甘芍药枣生姜,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其原方组成如下(《伤寒杂病论》):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水煎。 功用: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无汗恶风,或自下利,或血衄;痉病,气上冲胸,口噤不语,无汗,小便少,或卒倒僵仆。 方义:本方是桂枝汤加入葛根、麻黄而成。方中葛根解肌散邪,生津通络;辅以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诸药配伍,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经之功效。 配伍特点:本方配伍特点具有桂枝汤方药配伍关系,桂枝汤者,有调理脾胃和生化阴津,阴津可随营卫和畅,气机升降而运行以濡泽筋脉,并有升清降浊。 运用:本方以恶寒发热无汗,项背拘急不舒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急性肠炎、菌痢、流脑、乙脑初起,早期,小儿秋季腹泻及发热,内耳眩晕症,三叉神经痛,腓总神经痛,面神经瘫痪,重症肌无力,肩颈肌痉挛,肩凝症,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眼睑脓肿,麦粒肿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对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