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375季【青春课堂】《伟大的悲剧》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深思的草甸 2018-04-28
语文湿地


【青春课堂·年会专题】 


卷首语

“互联网+”时代来临,“翻转课堂”已成为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改革项目。语文湿地第三届年会上,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崔淑君老师的翻转课堂《伟大的悲剧》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智慧完美融汇,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融合生成。对于长达四千多字的课文,该如何预知学情,确定“长文短教”的教学目标?又该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走进文本深处探寻珍奇?相信本期青春课堂崔老师的教学设计与真诚反思能为您带来启发和灵感,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 《伟大的悲剧》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崔淑君


一、课前思考

(一)“翻转课堂”简介:这是一个国外引进的概念。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教师提前准备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而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基于文本的专题学习,共同研究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也能拥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

(二)《伟大的悲剧》为什么适合“翻转课堂”教学?

1.篇幅较长。这篇课文虽然只是一段节选,但是也已经达到了4300多字。每个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都会遇到“长文短教”的问题。这么长的篇幅,在课上用来读文章的时间就要有10至15分钟。如果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课前提前阅读并初步理解文章,课上对文章解读会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2.提前掌握学生对文章的“原始理解”,确定更适宜的教学目标。不少教师在执教本课时,都会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情节展开梳理和解读,从而达成对主题的深入理解,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交流和归纳往往是学生浅显感知、知性归纳的过程,对于学生的认知拓展不明显。

比如有的课例设计这样的问题:说说“悲剧”的背后到底蕴涵了斯科特他们怎样的精神内涵?“悲剧”的伟大之处在斯科特等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在哪里?学生根据问题,一般会从斯科特为对手的成功作证、一行人在恶劣天气中奋力前行、奥茨之死等情节中,归纳出面对失败有绅士风度、坚韧不拔、团结、甘愿牺牲自己等精神品质。这样的解读过程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一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原始阅读,通过对基本情节的把握,是否就不能理解主人公相关的精神品质; 二是这样的解读,多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已有认知。

学情决定着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模式,通过一些课前问题反馈提前了解学生对文章的“原始理解”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是否依然会这样来提问和安排课堂活动呢?也许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课前问卷,就会颠覆教与学的全部内容。 

3.教文本形式,不教思想内容。《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留给师生印象极深的是故事情节的震撼和主人公精神力量的动人,所以,教师似乎更愿意在课上引领学生去品味这个故事思想内容的深刻。但是这种品读如果不能找到文本形式上的抓手,就会流于上文所说的“浅显”和“知性”。浙江师大的王尚文教授认为,其他学科所教所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即懂得它们“说什么”就可以了,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明白它‘说什么’固然重要,但却是为了理解它‘怎么说’”。我国第一位语文教学论博士、上海师大的王荣生教授指出,教材中的文章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价值。而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把握第二种价值。

《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中,茨威格跳出常规,并不拘泥于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而是创造性地融入对人物心理、性格的刻画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抒情,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真实。教学中应该以此为抓手,重点赏鉴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展开的描写部分,从而加深学生对传记文学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解。

综上所述,笔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两点:

1.品读体会,赏析传记文学如何围绕主题展开描写

2.修正学生在文章细节和主题上的理解偏差。


二、课前学习内容

正式上课前,笔者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了课文,然后完成了老师用抢答网这个平台做的阅读问卷;然后通过老师发送的链接,观看了两节在UMU平台提前制作的微课,一节课最长5分钟。

这两节微课分别是关于情节梳理和主题理解的。从学生们的问卷反馈情况来看,大家读懂了这个故事的情节,基本能够说出故事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在对于问卷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学习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1.抢答网问卷:http:///MiJDle

2.课前视频一:阅读全文,梳理情节

                           

3.课前视频二:理解主题

                            


三、课上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厘清文体认知误区 

从课前阅读调查可以知道,有的同学认为这篇文章的文体是小说,有的同学认为文体是传记。最多的答案是记叙文。

1.有很多同学说本文是记叙文。真理是不是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呢?

我们认为记叙文是一种文体,这是错误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不是文体。小说是文体,记叙文不是文体。 

“记叙文”的意思,就是记叙类的文章。小说、散文、童话、寓言等等都可以是记叙类的文章。 比如说大家学过的《风筝》,是记叙类的文章,它的文体是散文。

再比如大家学过的《空城计》《美猴王》《心声》,也都是记叙类的文章。但是这三篇课文的文体都是小说。

而我们学过的一篇古文《黔之驴》,文体是寓言,也是记叙类的文章。

“记叙文”这是文章的一种类型,却不是文体。

2.有5位同学认为是小说,请说说是为什么?

分析:本文写的是真实事件,有确切真实的的时间地点、人物姓名。

结论:因此,这篇文章不是凭借想象凭空编造的,和以“虚构”为基本创作方法的小说有本质上的区别。

3.三位同学认为是“传记”,请其中一位同学来说说这样判断的理由。

【幻灯一】

传记——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讲究“纪实性”。


我们这样判断有一个依据,就是作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多次引用了一个历史资料——斯科特的日记。这就是传记作家写作时的实际情况,他们要想反应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势必要有历史资料作为支撑。


(二)通过品读典型心理描写,进一步理解传记文学的文体特点

进一步思考:可是,同学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觉得本文完完全全就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记录,其中一点点的“想象”和“编造”的内容都没有吗?(学生发言)

引导:你意识到了传记写作时候的一个实际情况——作者会依据已有的材料来写,而已有的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 所以有时候传记作家不得不通过猜测和想象来添加一些内容。

【幻灯二】


“传记作家在写作时,往往不得不以想象的火炬照亮黑暗的领域。”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添加这样的部分呢?咱们来找一处作者有所补充和添加的部分,来具体分析一下,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幻灯三】

阅读对比“奥茨之死”段落

斯科特的日记:外面还刮着暴风雪。他说:“我只是到外面去一下,可能多呆些时间。”他出去了,进入了茫茫暴风雪中,我们从此再未见到他。

课文: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 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


提问:哪些文字是作者在斯科特日记的基础之上,通过想象添加上去的?

引导思考:①想象队友“不敢说”“不敢握别”的心理,是为了什么?

理解的关键在于两个“敢”字,“不敢”不等于“不想”。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意味着想阻拦却明白奥茨的举动包含着他面对死亡时的“骄傲”和英勇。对于这种“骄傲”和英勇。队友的感受只有敬畏。

另外,理解时要结合后文内容: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把握“敬畏”这种心理。

这段描写,体现的是队友对奥茨的敬畏,他们敬畏的是奥茨的英勇,面对死亡的英勇。

所以,作者添加这处心理描写,应该说非常精彩,它既精准地刻画了队友们的心理,又对于奥茨的形象起到了侧面烘托的效果。

②为什么要增加“狂吼怒号”这样的描写?

渲染环境的恶劣程度,突出表现人性的坚韧不拔。 

小结:所以说,这两处文字,一处心理描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这就是传记的写作目的:刻画人物形象。

总结传记文学的特点:

【幻灯四】

传记文学:在再现人物经历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想象,扩充描写,刻画人物的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动作神态描写……

合理想象;主要人物和情节,不允许虚构。运用想象或夸张所做的艺术加工,必须符合人物性格。

传记文学作品的水准,往往就在于这些在基本叙事的基础之上,通过想象和夸张来添加的描写。这些部分的好与坏,基本决定了一部传记文学作品水平的高与低。 

茨威格,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被誉为 “传记文学之王”,这意味着他对历史材料进行添加和发挥的水平是特别高超的!


(三)品读赏析

好了,现在考验同学们眼光的时候到了——读读看,你还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很精彩的、作者通过想象添加的描写?说说它们好在哪儿。(由于文章太长,教师引导学生集中读几处)

学生先后阅读:探险队抵达南极点的所见所感(1-3节) 关于“奥茨之死”的段落(8-10)

任务:找出文中二至三处补充的文字,说说它好在哪儿。 

操作要求:学生用手机扫码登陆UMU互动平台,每人录入自己找到的描写。

品读举例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

引导问题:红色加粗标出的文字运用了哪种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提示表达方式的种类:叙述议论描写抒情说明)(描写)描写的是什么?(心理)谁的心理?旗子能有心理么?用了一种修辞吧?(拟人)那是谁感觉那国旗在耀武扬威在洋洋得意?(斯科特一行人)斯科特为什么会感觉挪威国旗耀武扬威?为什么会听到旗子的声音猎猎作响?

一个失败者站在成功者的成绩面前,极度的失落,甚至有点嫉妒的情绪,就会让他感觉连不会说话的旗子都在向他炫耀,声音也格外的刺耳。有句话叫做“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所以,这两处描写是为了表现旗子么?是为了表现挪威人的趾高气昂么?都不是。这两个词是为了表现斯科特他们的失落、难过。

那么,作者为何要表现主人公的失落、难过?这个情节不是表现了斯科特在面对失败时的绅士风度么?——在这种浓重的失落、甚至有些嫉妒的情绪中,还能理性地作出答应作证的选择,更显示出了这位科学家的绅士风度和诚实的品质。

所以这样的描写最终是服务于作者的写作目的的,也就是服务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也就是本文的主题。

没有相应的描写,只有情节,我们也能理解人物的精神;但是加上这种描写,我们读起来会对人物精神有更深切的感受,这个故事才更有感染力,也就是更生动。

总结:“叙述”是骨骼,“描写”是血肉,有血有肉,人物形象才丰满,故事才感人。“描写”始终为最终的写作目的服务,为文章主题服务。

(四)主题纠偏:

课前请同学们在抢答网问卷中反馈了自己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应该说同学们对于故事的主题理解整体上是比较到位的,比如以下答案都来自同学们的问卷:

“勇于探索、坚持不懈,为事业而献身”

“赞美了不断追求的人”

“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团结合作的精神,坚定执着勇敢的品质”

但是同时也有这样的答案:

“歌颂五位英国士兵的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坚持不懈求生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表达了英国人民族的勇气和超人的毅力,写出他们的爱国之心。 ”

提问:这两位同学的答案大家觉得怎么样?

引导:将斯科特一行人理解为士兵的代表,或者英国民族的代表,不能说错误,但是窄化了他们的精神价值。

引导:同学们读最后一段“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重点理解关键词“一个人”和“一切时代”。

明确:经典所呈现出的人性价值,超越时代、超越地域,而属于整个人类。

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段,结束本课。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笔者第一次尝试用翻转课堂模式来讲授《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执教过程中既是对文章解读方式的探索,也是对技术使用的探索。回顾整个过程,有不少地方依然需要思考:

1.对“文体”概念的界定。在课前问卷中,大部分同学认为本文的“文体”是记叙文,因为在文学概念中没有将表达方式视为文体的情况,所以笔者否认了这样的理解。但是课后反思,笔者并没有追溯以表达方式作为体裁分类的概念(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何时提出,为何提出,该如何运用?贸然否定学生对文体概念的理解是否合适,有待商榷。

2.课堂任务整体上板块清晰,但教师的提问太零碎,使得课堂节奏的推进偏慢。特别是在通过对比赏析理解传记文学文体特点的部分,为了能在学生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得出新认识,笔者过于看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而当学生理解偏差较大的时候,没有及时的介入中止和纠正。


作者简介:崔淑君人大附中西山学校语文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向往智性与诗意并存的语文课,坚信语文教学的意义不止于应试,更不止于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