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十日谈:当当吃海货 不算不会过

 网罗天津卫 2018-04-28

  

  “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天津卫这条俗语形象地说明了天津人爱吃海货的程度,为了吃海货,不惜把家当送入当铺换钱;同时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大部分人是吃得起海货的。

  严格地讲,所谓海货,大部分并非海产品,更不包括深海捕捞的海产品,只是指塘沽、大沽、北塘直到汉沽运河口渤海湾一带的季节性水产品而已。正月的海蟹、对虾,夏季的刀鱼一直到数九寒天破冰打捞的银鱼、紫蟹都可以列入到海货的范围。每到盛产季节,市场上的海货充斥满街。海螃蟹、对虾只能就地用海水煮熟后卖给小贩沿街叫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熟对虾一块大洋60对,半斤左右的大海蟹四五个一个铜板,几乎人人都能一饱口福。1954年向日本出口对虾,几百艘渔船日夜穿梭,向日本大吨位冷冻船送货。入夜时分,灯光照如白昼,人声鼎沸,一片繁荣景象。自从大修水闸,上游河水减少,加上海水受到污染,鱼虾无法在海口孳生繁殖,天津人再也不能随意享受这等口福了。现在吃虾、蟹要靠锦州来货,大宗带鱼要到舟山捕捞。人工养殖虾皮厚个小,养鱼也多受污染,充斥市场的海货成了历史陈迹,只能从老年人的记忆中寻踪了。

  在天津人的词汇中,海货和海味是不同的概念。海货是指海蟹、对虾、刀鱼、梭鱼等少数几种海产品,不包括青、草、鲢等大宗淡水鱼。海味则限于进口和南方运来的水产品,脱水后经过粗加工才能烹调做菜。例如菲律宾鱼翅、日本海带、澳洲鲍鱼、温州海蟹、舟山鱿鱼等,也包括一些大众化的虾干、咸鱼等。

  生猛海鲜这个词本来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才在京津地区出现,装修豪华的海鲜城也仿照港、澳酒楼,用大水族箱来招揽顾客。可惜庙同神不同,人家养的是欢蹦乱跳的石斑鱼、大龙虾等,我们只能用甲鱼、鲤鱼充门面。还不如发掘一些传统天津菜实惠一些。(斐然)

  稿源: 北方网   编辑: 刘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