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甲骨文只有一个地方发现?是不是造假的?

 战略与时政 2018-04-29


首先需要纠正提问:甲骨文并非只是一个地方(安阳)才发现,而是好几个地方。

1、大辛庄甲骨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的“大辛庄遗址”,是一处商代文化遗址,年代测定为不晚于殷墟文化三期,距今约3200年。

2003年,在这个遗址中,首次发现非殷墟外的卜筮甲骨,上面刻有文字:

此卜文经专家分析,认定为与殷墟甲骨文一致的文字。

2、山东桓台史家遗址甲骨

山东淄博桓台县史家村发现骨器上刻有完整铭文文字,初步鉴定其年代为约3900年前。

3、中华第一甲骨:河南贾湖甲骨

目前只有桓台史家的甲骨尚有争议,未得到学界普遍认可,但是大辛庄与贾湖的甲骨文是没得黑的。

因此,题主的提问本身就有错。

但是,问题又来了:为何99%的甲骨文都在殷墟?

通过大辛庄甲骨与周代的“周原甲骨”,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在殷商时代或之前,肯定不会只是殷商王朝才懂得使用甲骨文,既然如此,为何其它地方所发现的卜骨却鲜见文字了?

其实并不难猜,答案很简单,就是:甲骨文是权力顶端者的御用文字!

从目前专家所破译并整理出来的“五期组类”中的所有内容来看,完全可以肯定,甲骨文是专为祭祀而服务的文字,而主持祭祀的只能是皇帝与皇帝重用的祭司。同时,在甲骨文里的祭祀内容来看,殷商皇帝每每都需要亲自到其它地方帮助其它诸侯或方国主持祭祀,由此,就更加肯定了甲骨文被政权的垄断性。
同样的道理,武王伐纣后,尚未脱离殷商文化影响的新朝周人,仍然在他们的“圣地”——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使用殷商甲骨文及其宗教礼仪进行祭祀,亦为此理。

题主的提问,本来到此就可以完结了。但是,我之所以说它很有价值,就是因为这个问题会牵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即:既然甲骨文是祭祀的专用文字,那么,是否意味着,已经掌握了系统性文字的殷商人,他们还有另外的文字或文体?

对于这个疑问,答主我的回答是:是的,肯定有。

《尚书·多士》:“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周公”。

这段话,是历史上的一大公案,也是悬案,由于《伪古文尚书》造成的恶劣影响,以及持续百年否定夏朝的思潮,周公对殷商遗民说的这段话,多数时候都被人认为是周人的“伪撰”——就是说,周人为了解释自己造出来的夏朝而硬在《尚书》中加入了这句莫名奇妙的话。

持此种“阴谋论”的人,他们的论据从来都是一口咬定“无夏”,然后就宣告此句不可信。答主我实不知这种推论到底是如何得到的市场,总而言之,《尚书·多士》这句这么有份量的话,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被当作是不可信的史料来看待。

但是,其实周公的这句话绝对值得相信:

1、甲骨文里的“册”字

根据甲骨文的造字原理,学界无人可以否认“册”字与以及与书写有关。

商代晚期青铜器《作册般甗》金文就有:

王宜人方,无敄[音务],咸王赏作册般贝,用作父乙尊。来册。

《説文解字》:“冊,符命也。諸矦進受於王也。”

铭文释义:商王准备讨伐“人方”,在战前他进行了祭祀卜贞,结果大喜(无敄),于是他赏赐了朋币(殷商货币,贝壳)给臣子,并铸造了祭祀父己的甗,还铸上了族徽,注明“来册”。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来册”就是指商王判断此次征伐,“人方”必定愿意臣服于他,并且接受他所作的“册”子——也就是接受册封 ,成为商国诸侯。

这一考古发现,已经完全足以证实,在理论上来说:商代必定有“册”,也就是竹简。

2、“册”要比“骨”早

王国维:

“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先后,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

《易·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书契 ,百官以治,万民以查”。

《说文解字.序》:

“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我国的史书,从来就没有说过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一直都说“书契”是最早的文字。

那么:这个“契”又是什么东西?

契:刻也,从㓞木。刻之用於木多——《说文解字》。

而甲骨文里的“笔”字是:

《説文解字》:筆,秦謂之筆。从聿,从竹。

笔的前字是“聿”,甲骨文里看起来像是一个人像手末端撮兽毛的竹管。而周朝篆文出现后,加上了“竹”字头,强调了“木”的特性。

由此可见,王国维与同样持此理论的甲骨文先贤如郭沫若等人之“竹简应该比甲骨更早”的推断,是非常合理的。“木”作为文字的载体,显然要比骨更早。

3、早于殷商甲骨文的朱书陶文与毛笔

★距今约4100年的山西“陶寺遗址”的陶壶上的朱书陶文:

★比殷墟早200多年、被认为是殷商第10任帝王「仲丁」的都城「隞」(亦作「嚣」)的“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各类陶器上发现了若干与殷墟甲骨文一模一样的文字,有“二、三、帚、匕、旬、天、东、父(尹)等(《文物》03年5期)。

(陶文图片欠奉,实在找不到)。

毫无疑问:朱书陶文的书写工具,只能是类似毛笔的工具!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毛笔是秦将蒙恬发明的。但1954年,于长沙郊外的左家公山挖掘出一个战国楚墓,里面发现一支保存完好的毛笔,由此证实了早在秦以前,毛笔就已经存在。

那么:毛笔的历史到底能不能推前到殷商之时?甚至更早

答案当然是可以的,因为考古学上已证实了:

★从殷墟武丁时起,卜骨里就时常有用朱砂涂写的文字,而非刀刻的。

★甲骨文上的朱砂文字:

距今约4600~4400年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遗址里,发现一个石砚:

石砚长8厘米,宽6.4厘米,平面略呈方形,一角略残,砚面及砚底平整光滑,面有直径7.1厘米、深2厘米的圆形臼窝。砚盖亦为石质,呈扁平梯形。两砚出土时臼中都残存有红色颜料的研磨粉残渣——说明它们都是兼有调色功能的研磨器。

著名的妇好墓出土的玉石调色盘:

看到以上的这些例子,你便不会再怀疑新石器时代的那些疑似描绘出来的花纹和图画:

毫无疑问就是用最原始的“毛笔”勾勒出来的。

因此,说这个提问非常有价值的原因即在此。

因为,甲骨文的“稀缺性”恰恰证明了,甲骨文并不是汉字的真正“前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