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一例

 xcaq 2018-04-30
来源:民福康健康

(深圳市龙岗区蔡明建中医诊所,广东  深圳  518112)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半夏泻心汤;医案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蔡明建

【前言】肠系膜淋巴炎是西医病名,中医文献无此病名,从临床症状上来看,颇似《伤寒论》中记载的“心下痞”的范畴,痞者塞也,“心下痞”指的是心下(相当于胃脘部)发生痞塞,这是气机不利的病变,并无实邪凝结,另外,《伤寒论》记载的“心下痞”是没有疼痛的,但临床观察,不痛与痛两种情况都有,为此不要一刀切,庶免于片面。①

1病例介绍

郭某,女,7岁,2008年3月5日初诊。主诉:腹痛伴呕吐5 d。患者家长代诉5 d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腹痛、呕吐,无发热及腹泻等症状。遂至深圳市儿童医院检查,腹部超声描述:腹腔未见明显包块及游离积液回声,右下腹未显示明显增大阑尾回声,肠间显示散在数个增大淋巴结,最大1.2 cm×0.5 cm,未显示融合及液性暗区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增大淋巴结局部血流信号稍丰富。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性增大。血液常规、电解质、二便常规及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经儿童医院输液及口服药治疗5 d无任何好转(具体用药不详)。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症见:腹部疼痛伴恶心欲吐,腹胀,食欲不佳。体查:体温(T)=36.8℃,心率(HR)=80 次/min,呼吸(R)=18 次/min,血压未测,腹部脐周部疼痛,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略活跃,8 次/min,舌淡红,苔白腻,舌

作者简介:蔡明建(1970―),男,湖南省南县市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在读。

边有轻微齿痕,脉沉。中医诊断:寒热互结,痞阻中焦;西医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医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0 g,党参10 g,干姜5 g,黄芩

5 g,黄连3 g,炙甘草5 g,大枣5枚,佛手10 g,丹参10 g,白芍15 g。每

日一剂,水煎服,七剂。药物煎好后再去渣重煎10 min,温服,每日二次。停用一切西药,嘱慎食寒凉食物及油腻难消化食物。

2008年3月13日二诊:腹痛、呕吐基本缓解,各项症结均较前轻,守方进退加减治疗半个月时,疼痛症状全部消失,食欲佳,肠鸣音正常,3次/ min。嘱坚持服药2个月余复查B超示:腹腔未显示明显团块及游离积液回声,右下腹未显示明显增大阑尾回声,肠系膜淋巴结未见增大。CDFI未见异常,后每隔3个月复查1次B超,半年内复查2次均未见异常声像。判为痊愈。

2 讨 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学“痞证”范畴,由于感受寒热之邪互结在脾胃之间,二邪蕴结,病势缠绵,若只清热则加重寒凉,苦寒伤胃,单温中则造成胃火上炎,治宜寒热并用,分消其势,首选寒热并用法。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用于治疗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的心下痞证。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的心下痞证在《伤寒论》中有三种类型,本证以痰饮阻塞肠胃成结节为主,本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为君药,降逆化痰,和胃散痞消结。痞因脾胃寒热,寒热之邪错杂于心下,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不通,不通则痛,故既用芩、连,苦寒清热和胃,复用干姜,配合半夏温中散寒。如此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正所以除寒热之错杂结聚而消痞,丹参活血化瘀散结,白芍敛阴和营,缓解平滑肌痉孪,佛手疏肝理气和胃,用党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脾益胃,助其运化,恢复其升降之能。诸药合用,共凑厥功。本方去渣重煎能使药性合和、柔顺,较适宜胃气不得和降的寒热错杂之痞证。②

本案考虑到除了腹痛、呕吐外,其他各西医检查均为阴性,且西医西药治疗5 d并无好转,遂停用西药,用纯中医中药治疗一周即获良效,巩固治疗2个月竟获痊愈,收效良好。

【参考文献】

〔1〕陈明、刘艳华、张保伟。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153。

〔2〕聂惠民、王庆国、傅延龄、徐苓。长沙方歌括白话解(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41

(收稿日期:2009-11-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