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案称奇】十三、明辨真假方可为医(1)

 水星638 2018-04-30

【拍案称奇】十三、明辨真假方可为医(1)

前贤说,“读医不如读案”。学医犹学弈,医案犹弈谱;学医犹学书,医案犹古帖;学医犹演兵,阵图无一不当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道理也适于读案与行医。

拍案称奇

【拍案称奇】十三、明辨真假方可为医(1)

十三、明辨真假方可为医(1)

徐国祯,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置而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汹汹,急以承气与服。余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余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能胜回阳之任,况敢以纯阴之药,重劫其阳乎?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燠热,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且既认大热为阳证,则下之必成结胸,更可虑也。惟用姜附,可谓补中有发,并可以散邪退热,一举两得,至稳至当之法,何可致疑。吾在此久坐,如有差误,吾任其咎。”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廿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嘎齿有声,以重棉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寓意草》)

【拍案称奇】十三、明辨真假方可为医(1)

按这是清代名医喻嘉言的一个著名案例,若从身热目赤,大躁卧地,更求入井等躁热之象来看,似属阳热实证,无怪乎“一医汹汹急以承气与服”了。细审详辨,着眼于虽口渴得水而不欲咽,脉洪大而重按则无力,确定这是由于阴盛于里,格阳于外的缘故,确切些说,这是虚阳外越所致阴火,或者说假火。

临床上如果“见热则用寒,见寒则用热,见外感则云发散,见胀满则云消导。若然者,谁不得而知之?”(张景岳语) 就像上案假火,俗医欲“以承气与服”,坦率说,这种误诊误治很常见。要知道,临床所见症状并非那么简单,如同市场上假货充斥,人体疾病也有诸多假象,“朱紫难辨”。

徐灵胎说:“病之大端不外乎寒热虚实,然必辨其真假,而后治之无误。”陈慎吾谓,“洞察阴阳,方能治病;明辨真假,可以为医。”说的都是明辨真假对一个医家的重要性。然而 “常者易以知,变者应难识”。这就需要医家修炼辨识真假的火眼真睛,方能成为上工。编者观点,中医有“四大假症”,即假火(热),假喘,假胀,假秘(便秘),分别相对于实火,实喘,实胀,实秘而言,皆因虚而致,极易误为实证。多读这方面案例,可以增长见识。

1.目红肿痛辨虚寒

马某,男,55岁。患眼疾已十余年,疼痛流泪,视物不清,目昏红肿,入冬加重,每用抗生素治疗好转,今年入冬来眼疾又发,剧烈疼痛,目赤昏花,服抗生素并外治无效,以清热明目之剂治之,效亦不佳,病延月余。症见两目微肿,内有白翳,其泪满眼,睁则下流,疼痛难忍,两目昏花,视物不清,面色青黑,头晕目眩,四肢欠温,舌白多津,脉沉弦。此属阳虚寒盛,经脉失养,治宜温肾健脾,疏肝养血:茯苓、首乌各30g,附片、党参、白芍各15g,干姜12g,甘草9g,服药3剂,疼痛止,继服上方加桂枝、白术各15g,六剂翳退病愈。(《火神派示范案例按》·周连三治案)

按:方书称“目无火不病”,又称“眼病无寒”,误人不浅。周氏回顾说:“我30年前治疗眼疾多用清热泻火滋阴之剂,以为眼疾全为阳热之证,而无虚寒之理,后治眼疾,一遇虚寒,多治不愈。”昔时周氏阅《黄氏医书八种》,见其创用乌肝汤(即茯苓四逆汤加白芍、桂枝、首乌)治疗眼疾,即合书不观,以为眼疾全为阳热之证,而无虚寒之理也。后治眼疾,一遇虚寒症,多治不愈。又细阅黄氏方书:“窍开而光露,是以无微而不烛,一有微阴不降,则雾露暖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损矣。”细审其理,才知前者之非。自此以后,治疗眼疾,若辨证为虚寒者,每用茯苓四逆汤加减治之,疗效确为满意,本案即为例证。

2.头面肿胀补下元

(1)朱某之妻,年三十左右。忽患头顶心突起如覆碗状,自以为外证,请外科医生治之,用寒凉之药外敷内服,反头面肿胀如斗,眼目紧闭,咽喉窒塞,喘急舌瘖。予切其脉,两尺已脱,即用大剂金匮肾气汤加磁石、薄荷服之。一剂,肿势即退其大半,咽喉通而气急顿平,又服二剂而诸恙若失。

原按:此症奇险异常,危在顷刻间矣。按其病在上而用温补下元之药,似乎漠不相关。况此系急症,人皆曰急则治其标,予则用极王道之温补药以治其本,而服之果奏效如神,人皆不能信之,以为王道无近功也。要知此症由于元海无根,龙雷已上升至极巅。医不知为龙雷之火,而用寒凉药以泼之,必愈泼愈炽致变端莫测,危象频形。予用此导龙入海之法,为此症独一无二之治法,故能起死回生。(《治病法轨》)

(2)家云逸之仆,名来旺,卧病六七日,头面肿大如斗,紫赤色,起粟粒如麻疹状,口目俱不能开。咸以为风热上涌,又以为大头瘟,服清散五六剂,绝不效。渐口唇胀紧,粥汤俱不能进口,其主乃托余为视之。

两寸脉浮而不数,两尺脉沉而濡。余曰:“此寒中少阴也,连日小便必少,大便必溏。”问之果然。用八味地黄汤,略兼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定方用:大生地12g,附子3g,山萸、山药、茯苓、丹皮各3g,泽泻5g,加麻黄1.5g,细辛1g。服一剂色退淡,略消三之一。再剂消去一半,能进粥食矣。再除去麻黄、细辛,服四剂而痊愈。(《吴天士医话医案集》)。

按:上两案皆系头面红肿,类似大头瘟,“咸以为风热上涌”,“服清散”之凉剂。但前言“切其脉,两尺已脱”,后者“两寸脉浮而不数,两尺脉沉而濡”, 大便溏。由此判为“寒中少阴”,“龙雷之火”,所现热象乃是阴盛逼阳所致假火。两位医家均以金匮肾气汤加味治之,均收捷效,令人信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