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出现,真的是由于《易经》的原因吗?

 cqyuanye 2018-05-01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出现,与《易经》没有太多的关系,科学的出现本身与群体性思维惯性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影响。

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外因,对于某个局部区域的人类群体来说,群体性的认知突变其实和基因突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都是来自外因。所谓的“自然选择”也是一样的道理。

实际上,内因看,新的认知和新的基因时时刻刻的都在出现,但有很多并没有形成足够多的“个体”,也就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新的大环境取适应它去形成足够多的个体,形成新的物种。

不仅仅是基因信息,就连人的认知,也时时刻刻都会有新的产生。春秋战国以前的殷商和西周,早就有“儒”的存在,儒的思想也不是突然出现的。包括老子的思想也是一样。这是2000多年前的认知。400多年前欧洲诞生了近现代科学,同样的,这种新的认知模式其实也早就有了,柏拉图时代就早已经出现将经验认知通过意识工具化处理,但没有大规模模式化,大规模模式化的起始节点可以认为就是伽利略,他发明了望远镜来观测星空,人类感应信息的能力出现了一个“突变”,即借助工具,另外意识工具化的手段到了牛顿这里,微积分的发明也突然的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才有了科学模式的后来的大规模出现。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就是,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是:首先需要将感应信息做群体性共识提炼,然后通过已经经过检验的意识工具化做加工处理,最后将意识工具化处理后的“抽象的结构化信息”与感应信息做对应,或者说做经验上的检验。整个流程需要完成一个“ 闭环”,没有闭环的理论,都不是可靠的认知,按照这个标准,以往很多学说、理论可能都不是闭环的,都不是可靠的。

所以说,中国没有出现近现代科学,根本与《易经》没有太多关系,真正引发认知突变的是外部的原因,是能够决定让更多“新的个体”复制传播的原因。在地球出现周期性突变的时候,作为一个一体化大帝国,很难出现能够让更多“新的个体”复制传播的可能性。这可以和基因突变与自然选择类比,本质是一样的。认知也可以说就是基因信息的升级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