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相识人:科学还是迷信?

 菌心说 2022-01-02
俗话说“相由心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容易根据一个人的长相辨识、推断他人品格。我们发现,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面相识别个体特质,会影响到个体在后续的判断与决策。人们对于面相的兴趣早就存在于历史逸闻趣事、童话故事以及大量的现实实例中。比如,在《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描述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以此描绘出他异于常人的帝王之相;西方的迪士尼卡通人物中,善良的公主总是眼睛大大的,五官非常立体,而恶毒的巫婆总是会有尖尖的鹰钩鼻,给人一种尖嘴猴腮的感觉;此外,在择偶的过程中出现了“娶妻不娶颧骨高,嫁汉不嫁连眉梢”等判断标准。这种将面相和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相结合的现象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即使到目前为止这种凭借“以貌取人”的现象也仍然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究竟是一种迷信还是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这激发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从而展开了许多关于面相研究的探索。
 

图片

图片


那么面相究竟是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的面相术中,面相就是通过观察人的相貌来判断人的命运的好坏,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算命”,因此,每当人们提到面相时,总是给其赋予一定的神学色彩,认为是一种迷信。但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面相通常是指一个人的面部相貌特征,主要包括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两个部分(Stepanova et al., 2021)。面相局部特征包括五官和头发等要素,而面相整体特征则包括客观的面部宽高比(即两侧颧骨宽度与嘴巴到眉中距离的比值)和主观的面孔吸引力等要素。

伴随着现代研究对面相的深入探究,人们逐渐揭下了“面相”的神学面纱。个体在实际生活中之所以会通过面相线索产生识别、判断、决策行为(Shen et al., 2020),是因为个体在接收到面相以后会通过一般认知和进化认知不同的认知视角对他人品格以及行为习性进行辨识。

一般认知视角强调的是人们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认知产生过程。个体对面相的偏好可能是大脑对信息产生关于知觉或者认知的副产品。在知觉和认知形成过程中,个体对面相信息的加工存在两种系统。一种是迅速的、不需要信息接收者的意志努力,可以直接根据面相激活刻板印象的自动加工系统。这个过程中大脑存储的某一面相的固定认知会直接被启动、激活,进而促使观察者不假思索地对个体进行迅速感知与判断,比如,刻板印象。另一种是较缓慢的、需要信息接收者的意志努力,依据面相线索和判断标准产生理性思考的控制加工系统。观察者关于面相的成熟经验和通用知识被激活后容易产生联想,发生晕轮效应和地位泛化效应,进而对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图片

一般认知视角下面相识人的过程

与一般认知视角相比,进化认知视角强调的是人们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根据进化需求去识别哪些线索是与健康、生存、繁殖以及适应环境相关。个体依据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两种进化选择机制,以基因为原始驱动力去识别个体的生理状况,进而影响行为。一方面,依据进化论,个体在经历自然选择的过程中,拥有不利面相的个体会逐渐被淘汰,而拥有有利面相的个体则可以保留下来,并逐步演化出新的面部特征认知。另一方面,优良基因理论认为,个体在性选择的过程中会根据面相识别被观察者的生理健康、基因状况以及其它与繁衍相关的资源判断其是否满足进化需求,为后续的行为决策提供支撑。

图片

进化认知视角下面相识人的过程

虽然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一般认知视角和进化认知视角来解释面相对识别、判断和决策的影响效果。但是由于两个视角强调的重点并不一致,面相对识别、判断和决策产生的具体作用机制与效果并不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