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佗五禽戏渊源(二)

 熠熠生辉999 2018-05-01


五禽戏是东汉末年神医华佗(生卒不详,《三国志·华佗传》和《后汉书·华佗传》都没有记载,但均载: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如壮容。)在前人导引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的原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生活习性和神态创编的养生医疗功法。他继承了前人导引术,利用吐故纳新的原理,吸取前人导引术之精华,属于气功的一种动功(俗称动气功),又属于象形套路。经常锻炼五禽戏能强身健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具有治病防病的作用,这就是中医所说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套中医养生功法,比瑞典发明的医疗体操要早一千多年。五禽戏是运动养生与中医养生的有机结合,具有巨大的医疗价值,是人类体育医疗事业的一大创举。

华佗,字元化,安徽亳州人,他精研歧(qi)黄,并通数经。一生不慕利禄,走街串巷、寻求方药,为人闻疾、行医济世。创用酒服“麻沸散”施行剖腹手术,为外科鼻祖。又创编五禽戏以养生保健,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最好手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他开辟了我国体育医疗之先河,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人颂为“神医”。

导引是呼吸运动、思维活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呼吸就是吐故纳新,是把胸中的浊气从口或鼻中呼出,再慢慢吸入清鲜之气,从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了关节不利的“重膇(zhui)”之症,为此,“乃制为舞、以利导之”。具有利导作用的“舞”正是远古中华气功导引的一种萌芽。早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为了表示欢乐、祝福和庆功,往往学着动物的跳跃和飞翔姿势舞蹈,后来发展成为锻炼身体的医疗方法。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zhan)积,水道壅(yong)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这种“舞”与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神态有关,可以在考古文物和历代文献资料中找到其依据。这段文字表明“尧”的时代已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壮骨,强壮身体了。

掌门人周金钟先生著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华佗五禽戏》书籍定价58元/本,《传统华佗五禽戏26式》定价20元/本。加微信13705685199购买。批发五禽戏专用服装鞋帽。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导引吐纳的养生家,《老子》一书中记载有“吹”“呴”(xu)等有关导引的呼吸方法。《庄子·刻意第十五》更加明确地提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其中,“熊经鸟申”,就是对古代养生之士模仿动物姿势习练气功生动而形象的描绘。

《皇帝内经》中也记载有许多导引的内容。《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wěi)、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乔。故导引、按乔者亦从中央出也。《灵枢·病传篇》中写道: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饮药之一者。可见,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将导引列为医疗中的一种方法了。

《汉书·张良传》中记载:“良从入关,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汉初《淮南子·精神训》中记载的导引术势有熊经、鸟伸、凫(fu)浴、援()蹬、鸦视和虎顾等六种名称,表明我国汉代时期导引已相当发展了。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中44个不同人物的导引图示,有不少模仿动物的姿势,如“龙登”“鹞(yao)背”“熊经”,有的图虽然注文残缺,但是仍可看出模仿猴、猫、犬、鹤、燕以及虎豹扑食等形状,给人们提供了导引疗法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可见华佗的五禽戏与马王堆的《导引图》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

以上充分说明了在汉末华佗创编五禽戏之前,老庄的二禽戏、刘安的六禽戏、马王堆的十多禽戏等等,中国的仿生养生导引术非常成熟了,为什么华佗又要创编五禽戏呢?大家知道华佗是医学家,他根据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运行的基础理论,对前人的导引术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继承了前人导引术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神态创编的养生功法——五禽戏。五禽对应五行、对五脏、对五腑、对五官、五体、五情、五志、五华、五色等等,对应的非常清楚。如,虎~水~肾~膀胱、鹿~木~肝~胆、熊~土~脾~胃、猿~火~心~小肠、鸟~金~肺~大肠等。

五禽戏属于气功的一种动功(俗称动气功),又属象形套路,形是形态,练形取意,态是神态、练形时表现的神态。五禽戏 的“五”是数量词,并非限于五种功势或招势;“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嬉戏玩耍之意。传统华佗五禽戏有个顺口溜:虎练骨、鹿练筋、熊练脾胃、猿练心、鸟练皮毛、气贯周身!说明了五禽戏具有巨大的健身养生医疗价值。

华佗十分重视体育运动与劳动锻炼,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为导引之事,熊经鸱(chi)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可见华佗已知运动能促进人体的消化,促进血液流通,正如门窗的枢纽一样,经常活动就不容易腐朽。华佗认为只要人们坚持锻炼,引挽腰肢,活动关节,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使人健康长寿。据史籍记载,由于华佗坚持这种锻炼,相貌犹如童年。

华佗去世后,导引疗法并未中绝。西晋以后,各种导引专著和导引图不断出现,导引的术势和名称也更加繁多。

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佗五禽戏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导引专著和导引图相继出现,名目更加繁多。晋代葛洪在《抱扑子》一书中记载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鸟伸、猿据”等各种名称。南北朝时期名医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

隋唐时期,华佗五禽戏更为流行。唐代诗人柳宗元对当时操练五禽戏情况作了生动的描述,留下了“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的诗句(《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唐代诗人李商隐写道“海上呼三岛,斋中戏五禽。唯应逢阮籍,长啸作鸾音。”的诗句(《寄华岳孙逸人》)。五禽戏的盛行带动了其他医疗技术的发展,唐代孙思邈继承华佗的医学思想,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提倡适当的运动,包括五禽戏、天竺(zhu)园按摩十八法等,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施用于平时,也可以用于患痛时。可见,华佗五禽戏在隋唐时代不仅用于锻炼身体,而且用来治疗多种疾病。

宋初的佛道合一之人,也是养生大家,陈抟(希夷先生)在五禽戏等前人仿生养生术基础上创编的六合八法拳,拳中一大半是仿生动作,如青龙探爪、伏虎听风、鸿燕双飞、孤雁出群、野马分风等等。他把人与动物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仿生养生锻炼,流传至今。宋代诗人陆游写了以下诗句:“门巷萧条老病侵,春晴方快又春阴。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春晚》),“不动成熊卧,微劳学鸟伸”(《遣怀》);宋代诗人梅尧臣在《秋日属疾》写道:“体羸易生疾,况乃凌秋阴。微寒薄肤腠,饮药增衣衾。一日失所治,百骸将不任。当从华氏学,聊欲为戏禽。”说明宋代华佗五禽戏较为流行。

元朝时期,由于战乱,加上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中华的传统养生文化不够重视,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上冲击很大,华佗五禽戏养生文化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更没有留下什么文献资料。

明清时期,华佗五禽戏随着印刷术水平提高又有了较大发展,研究华佗五禽戏的专著也有很多。影响较大的是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du)·赤凤髓》,他将华佗五禽戏的动作精心绘成图案,编入《赤凤髓》一书。在清代曹无极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著作中,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五禽戏的习练方法。这些五禽戏功法与《养性延命录》所载的功法有较大出入,“五禽”动作均为单势,排列也变为“虎、熊、鹿、猿、鸟”。但其文字说明不仅描述了“五禽”动作,而且还有神态的要求,并结合了气血的运行。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约在明代晚期以后,它已被后世的各种拳术所吸收。如《拳经》里就有龙、虎、豹、蛇、鹤所谓的“五拳”;又如武术中的许多姿势名称,如白鹤亮翅、白猿献果、怒熊拔树、饿虎扑食、猛虎出洞等,都可以看出“五禽戏”的痕迹。明万历年间,南京出版的一种坊刻书《赤凤髓》,书中也有“五禽戏”的资料。清道光壬辰年(公元1832)刻本《万寿仙书》中,也收载有“五禽戏”的资料,书中所介绍的导引姿势与马王堆三号墓的《导引图》有相似之处,可见我国古代的医疗体育一脉相承,从未中断。18世纪晚期,“华佗五禽戏”由法国传教士Amiot传入法国,并由法国传遍欧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