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合理安排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量

 水晶苹果360 2018-05-02


在体育的集体教学中,只有运动量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幼儿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是十分不利。在过去的体育活动中并没有很重视幼儿的运动量,有些活动根本没有什么运动量,只要幼儿玩得开心高兴就行了,寻求的是一些简单的快乐,对幼儿动作技术和动作类型都没有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让一节体育教学活动在有一定运动量的情况下,真正快乐的进行呢?

一、正确认识“运动量”是组织体育活动的基础  

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由完成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所决定。在体育的集体锻炼和教学活动中,运动量的大小与动作类型、动作的练习方式及其各种动作的组合方法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运动量太小,对身体锻炼的效果就不大;而运动量过大,又没有节奏,则身体健康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量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科学安排运动量是实施体育活动的保障

我们在设计体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身体状况,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等等,那么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该如何科学化地安排幼儿运动量呢?

(一)注意活动安排的适量性。

如果运动量过小,运动对身体刺激会相应减弱,从而失去增强体质的作用,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运动量过大,运动对身体刺激会很强,超越了幼儿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损害幼儿的机体健康,如高难度的练习,会使幼儿的心血管系统、韧带、皮肤等机能无法适应;过高过难的运动会超出幼儿身体的体力负荷,使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高度紧张而产生不适反应,甚至造成损伤。因此,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幼儿的运动量:

1、安排好运动的强度与密度。在体育活动中,应该以相对密度大一些、强度小一些为适宜,运动强度大的活动,则应当运动密度相应减小;反之,运动强度较小的活动,则运动密度可以相应增加。

2、根据年龄差异确定合理的“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园体育课中,小班的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以内,中班为2025分钟,大班为2530分钟。

3、注意观察,及时反馈。在体育活动中,一般考虑活动的强度为每分钟平均心率130160次。如有不达或过之现象,教师应灵活调节好活动的量。

4、气候季节与量的关系。在确定体育活动的量时,还要考虑到气候、季节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一般秋冬季气温比较低,活动量可适当增大,夏季气温较高,活动量大会使幼儿产生疲劳,甚至会发生中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幼儿的运动“量”。

(二)、重视体育运动的结构性。

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中,应当依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认识、意志、情绪等心理特点,以及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诸多因素,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运动,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考虑运动和休息交替合理。休息并非指运动静止不动,而是根据每一个活动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安排较为轻松、安静的游戏,或者安排赋于情节的放松活动等,促使幼儿的体力尽快恢复,以便更快地适应下一个环节的运动内容。

(三)、掌握体育活动的循序渐进。

体育活动的渐进性是指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运动负荷都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弱到强不断提高的原则。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活动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由活动能力低—→逐渐上升─→最高水平─→保持一定时间─→出现疲劳─→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是一个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因此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时,运动量要遵循小─→大─→小的原则,并要重视运动前的准备和运动后的放松活动,准备活动要注意幼儿的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的动员,激发其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放松运动应当注意缓解幼儿身心高度的紧张和兴奋状态,以达到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的状态,这是一段缓冲的过程,它能够使幼儿的肌体和情绪由高度紧张、兴奋的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安静、平衡状态,有益于幼儿的身体健康。

(四)注意“量”对个体差异的影响。

由于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遗传因子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幼儿,在体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此,教师应注意体育活动的层次性,安排具有不同难易程度,不同运动负荷的体育活动内容,以适合不同体质、不同运动能力的幼儿。对运动量的估计可以以中等体质幼儿为标准,对体弱幼儿减小运动密度及练习次数,在提高难度方面,不强求一律。

三、合理驾驭运动量促使体育活动最优化

    体育的集体锻炼和教学活动中,运动量的大小与动作类型、动作的练习方式及其各种动作的组合方法具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运动量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体育教学活动案例来分析如何合理地安排运动量。

案例:体育活动《蚂蚁爬爬爬》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时间:2分钟 运动量:较大)

(教师扮蚂蚁妈妈,幼儿扮蚂蚁宝宝。)

师:今天天气真晴朗,宝宝们,让我们一起活动活动吧!

2.练习各种不同方式的爬。(6分钟)

(1)自由爬(时间:1分钟  运动量:小)

(2)有序爬(时间:2分钟  运动量:中)

师:宝宝们,前面有一座小桥,让我们爬过去吧! (鼓励幼儿一个接着一个有序地爬过体操垫连接而成的小桥。)

(3)寻声爬。(时间:2分钟  运动量:中)

师:让我们来玩捉迷藏吧。请宝宝们拉下头饰蒙上双眼,仔细听声音去找妈妈。

3.游戏:巧避大熊。(时间:3分钟 运动量:较大)

(1)尝试倒退爬 (“狮王进行曲”的音乐响起,声音忽大忽小。)

引导幼儿练习向后倒退爬)!声音没有了,让我们看看大熊走了没有?(引导幼儿再次向前爬。如此反复23次。

(2)巩固倒退爬

师:刚才你是怎么倒退爬的?让我们再试试吧。

4.游戏:蚂蚁背豆。(时间:4分钟  运动量:大) 

(1)找“粮食”

师:宝宝们,冬天就要到了,让我们寻找粮食准备过冬吧!

(2)运“粮食”

请幼儿将红、绿两色的小粮袋按颜色标记运回相应的粮仓。(师幼共同检查游戏结果。)

 (3)搬“大豆”

a.引导幼儿在场地的中央发现“大豆”。 b.鼓励幼儿一起合作把“大豆”“嗨哟、嗨哟”抬回家。

5.放松练习,结束活动。(时间:2分钟  运动量:小)

小蚂蚁跟着妈妈随音乐做放松活动。

小班健康学科中对幼儿的爬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而机械的爬显得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幼儿的兴趣。而小班幼儿又特别喜欢爬,于是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了拟人化的方式,将爬行的练习在情境游戏中进行展现。

“蚂蚁爬爬爬”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爬行练习的锻炼活动。由于小班在故事情境中:一个蚂蚁妈妈带小蚂蚁散步、游戏、找粮的过程中,让幼儿置身于游戏情境之中,在一系列游戏场景的变换中练习手膝着地自然协调地向前爬、倒退爬,以此来满足孩子爬的兴趣和欲望,并相应提高他们爬的能力。活动设计游戏化、故事化、形象化。各部分内容丰富、多变,聪明可爱的小蚂蚁会让他们觉得很有趣,且环环紧扣,基本没有多余的等待环节。

活动中有过小桥寻声爬巧避大熊等,整个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贯穿始终,自然轻松而富有亲情的游戏氛围不仅让孩子们练习到了爬的锻炼,更让幼儿感受到集体活动的无穷乐趣。爬行动作练习由浅入深、由缓慢至急速符合幼儿运动中的生理机能能力变化规律。锻炼的场地场景变化、爬行难度的逐步加大,运动密度、强度的提升有节奏,安排科学合理。爬行动作练习在5个环节中占二分之一,动作练习、锻炼的密度合理。此外,在动作的组合方面,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自由爬一个接着一个爬尝试倒退爬背着物体爬等一系列动作组合流程中,既注意了以爬行为重点,又考虑到以各种游戏情境的自然过渡作为爬行活动的调节,这样的动作练习针对性强、内容丰富而有变化,生理、心理负荷强弱变化合理,而且上肢和下肢、肺脏的呼吸机能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这对小班的幼儿来说运动量的安排较为合理。

  总之,在运动的集体教学和户外锻炼中,运动量的大小与动作类型、动作的练习方式及其各种动作的组合方法具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运动量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