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7岁。
【主诉】反复口腔溃疡20年。
【现病史】1995年生育后出现容易上火,表现为反复长口腔溃疡,偶有大便秘结;2000年开始加重,每月月经前一周开始发病,多发口腔溃疡,用过口腔膜、散、含片、或涂碘伏均无效,月经结束口腔溃疡自愈;月经来潮则腹泻1-2天。近5年四肢冰凉,脘腹亦冰凉怕冷。近两年饮食生冷或受寒后易腹泻。脉沉弱。用引火汤后口腔溃疡、便秘均得以明显缓解,但反而出现失眠,为何会这样?进一步如何治疗?
我们讲一下这个病例。首先这个病例的书写不规范,很多临床资料没有完整描述。我想,建立一条可重复的医路,症状的描述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失眠,难入睡?睡得浅?
睡后容易醒?容易醒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做梦?做什么样的梦?不同的气,火热燥可能都做梦,但梦境不同;还有,别忘了寒湿阴霾逆气,让人晕晕沉沉,也会做梦。不同的气做梦的景象是不同的,中医说“应象”,不同的象反映了不同的气,这就叫“气象”,我提出了“气一元,象万千”,病象万千千万。
根据所了解到的症状,服用引火汤之后,口腔溃疡、便秘缓解的同时,唯独出现失眠,说明除了龙火外,还有雷火没有得以解决,如果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一味乌梅提前截断病势,就不会出现失眠的症状。
大家还要注意:反复出现口腔溃疡,排除了白塞氏综合征、癌症等免疫相关疾病,一定要想到:这种火热燥不可能来源于三阳经。如果病人告诉你用凉的治疗手段有效,如静滴药物或口服消炎药、外用药会舒服,局部必然存在阳邪,这个阳邪从何而来呢?
本身三阴界面就存在寒化证、热化证。如果是单纯的热化证,如厥阴界面的乌梅丸证,少阴界面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证,太阴界面的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这是《伤寒论》中相对容易理解的热化证。但临床更复杂的,还有热化变证,《易经》有“不易、简易、变易”之说,这就是“变”,三阴界面在虚化、寒化的基础上,一变就出现了少阳、阳明、太阳的邪热邪火。
这个病例就是热化变证,用的方药是引火汤。引火汤证的极致阶段就是龙雷火上奔无制,最严重的表现为脑梗塞、脑出血;乡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来不及去大医院,又没有什么特效办法,患者只能回家等死。这种情况下,救死扶伤就是乡村医生的职责。
因此,本次乡村医生的培训,我们提出培训要求:1、要学会截断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的病势;2、遇到此类疾病,要学会如何救治。
很多人都说李老的书沒有理論,其实每个病案都是其理论框架下的详细解释。既然国家成立了“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我会尽我之力去读懂李老的心,将其总结出来,教给大家。
昨日我看了国家基地第十期师承班明18-1的学习感悟,他非常感慨这个时代出现了李可老中医这样的人物,也非常感慨在这个时代有这样一批人在走这条中医路,让他看到了中医的希望,他也会坚定的走下去。我看后非常欣慰。我个人能力有限,已经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点亮每个中医人的心灯。
再回到引火汤,一旦到了急危重症,有在上在外的阳邪,即燥、热、火三邪,如果病人很弱,觉得气不接续,很累,首选合来复汤,至少要加山茱萸和人参,以防萌芽、气液的脱失,也是张锡纯氏“人之元气之脱,皆脱于肝”,截断病机发展的势。
不仅是引火汤证,凡是临床见到患者累、大汗、有点烦、又渴,一定要记住首选来复汤。加人参,考虑了肺之化源的力,即“金生丽水”,这是从五脏切入,五脏中肺位于西方,肾在北方,“金生丽水”即为此意。
另外一种临床常见的情况,出现了上面的热,如口腔溃疡等,但睡眠不好,大便不调,再有常见的慢性咽喉炎,要详细地问症状,判断出有一点阳明的燥邪,又有一点太阴的湿邪,燥湿都偏过,这时不要忘记生半夏这味药,可以同时降肺、胆、胃逆上的气,无形之中患者食欲转佳,大便转调。《内经》中用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也是这个道理。
大家不要忘记郑钦安的封髓丹、潜阳丹。像这种情况,封髓丹更适合。郑钦安书中对封髓丹的解释不多,他也说他未必把这个方子的医理阐述得非常清晰,但是临床应用非常有效。比如黄柏,“滋肾通关丸”中用黄柏、知母、肉桂这三味药的搭配;“交泰丸”中用肉桂和黄连的搭配;再思考少阴热化证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你就明白用熟地、半夏、五味子治疗失眠、胃口差、咳嗽等症状的道理了。这就需要我们举一反三,通过学习一个知识点,拓展出许多知识点,这才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不是要逐个去学习,而是要贯通,这样学习中医就非常简单了。
【知识链接】
封髓丹:黄柏一两
砂仁七钱 甘草三钱炙
用药意解
按卦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摩,而始知其(治)[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参考文献:郑钦安著.唐步褀阐释.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M].成都:巴蜀书社,2007:80-81.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
附子八钱 龟板二钱
甘草五钱
用药意解
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参考文献:郑钦安著.唐步褀阐释.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M].成都:巴蜀书社,2007:77.
若伴有高血压的病人,一定要加“三石”:龙骨、牡蛎、磁石。太师父书上是这样描述的:“而龙牡二药,为固肾摄精、收敛元气要药;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固肾摄精,收敛元气,吸纳上下,维系阴阳”,这十六个字必须牢牢记住,就知道三个药有何作用,何时当用。
我再拓展一下,晚清医家张锡纯是善用生牡蛎的,而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用煅牡蛎。明医堂有一个对药:桂枝和煅牡蛎各75克,针对萌芽起步维艰、原动力太弱,用之能增强萌芽起步力;这组对药主要用来治疗癫痫及头部的一些疾病,包括胶质瘤等。这种用法属于大开大合,因为萌芽升发举步维艰,使用这两味药的前提是肝体阴用阳的“体”必须给足,才能稳健地迈出第一步。我曾经治疗兰州一位肺癌多发骨转移、脊髓瘤、高位截瘫的患者,在他的身上我们突破了重剂熟地和桂牡的使用。服药后他大小便恢复知觉,胸部以下亦恢复知觉。这是缘于傅青主治疗瘫痪(痿证)病例的启发。
【知识链接】
傅山先生治痿证:治痿证久不效, 其用麦冬250克,
熟地500克,玄参210克,五味子30克,水20碗 ,煎6碗, 晨服3碗,下午服2碗,
半夜服1碗。他说:“一连二日,必能坐起”,然后改用熟地250克, 玄参90克, 麦冬120克,北五味9克, 山萸肉12克,
牛膝30克, 水 10碗, 煎2碗, 晨、晚各1碗,“十日即能行步,一月即能平复如旧矣”。
参考文献:符磊.
傅山《石室秘录》治痿经验谈[J].山西中医,1986(2):15.
如果口腔溃疡合并牙龈肿痛,或者是智齿出不来,经验用药是骨碎补。在太师父李可老的书里提到:骨碎补可以清浮游之火。骨碎补,顾名思义,骨头碎了能够补上去,它还可以治疗牙龈肿痛、智齿出不来。这与“肾主骨生髓”和“胆主骨生病”是有关联的。肾脏在下面,胆腑在上面,看似没有相关性,但是通过这条线路就拉到一起了。
我们第十期师承班第一节课讲的五条线路回到生生之原,可以把芍药也加进去,就有六条比较近的回到生生之原的线路。
这是明医堂的明127谢老师悟出来的:阳明阖和降甲胆两条线路,是最直接回到生生之原的线路。终之气是太阳寒水之气,在乡下打井时,最深处出水的地方即是生生之原,就是“阳明阖,坎水足”。阳明不阖,最常见的原因是真阴不足和阳明伏热的互相影响。用《伤寒论》第184条“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条病机,给我们的启示,临床验证:在有阳明伏热的情况下,把右降的道路拓宽至完全恢复,能够增强生生之原。
另外一条线路:甲胆一降,乙木自生,生化无穷。
这分两个方面:一方面,甲胆的少火本就来源于生生之原的坎卦“坎为水,坎中一丝真阳”这一点真阳,出来就是胆的火。另外,“乙癸同源”,乙木和癸水同一个源头,明医堂提出的“水之源、木之根”是同一个道理。
初之气,是厥阴风木。立足三阴三阳,厥阴风木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说风,就对应了东方;一说木,就有两个木:甲乙木(阴阳木)。我们说“厥阴风木和缓有序的升发”就包含了这么多东西。厥阴风木之气,就包含了甲胆。一定要有这个中医的理念:一说胆,就要说“甲”胆。
因为东方甲乙木自成一个圆运动,可以通过降甲胆,来增强乙木。而一日之计的“晨”、一年之计的“春”反映的是同一个概念,指的就是东方甲乙木,对应的脏腑就是肝和胆。“胆为中正之官,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利用降甲胆和清解阳明伏热这两条线路来恢复生生之原,是最直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