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考场作文:看似高分,阅卷老师最终为何降为低分?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8-05-02

不知从何时起,学生习作突然盛行“脱实向虚”之风,“三伪”(即“伪文化”“伪文采”“伪深刻”)横行,而网上流行的所谓“满分作文”也大多沿袭了这个套路。这些作文行文飘忽,主旨迷离,辞采藻饰,乍一看,高深莫测,令人噤声。细细梳理,总觉得在华丽的语言外表之下掩饰不住的是一颗苍白的说理之心。

尤其从近年高考作文阅卷情况来看,考生作文中也是出现一批浮泛之作,虽然文化底蕴深厚,文笔辞藻华丽,但是文章内容却空虚无实。这种现象反映在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第三天,有篇考生作文引发了较大的争议。第一位阅卷老师给出了57分的高分,第二位阅卷老师却打出了33分的低分,因为相差7分以上,系统自动转入第三位阅卷者评分,而第三位阅卷老师最后给出的是42分的保险分,由于还不符合给分要求,最后阅卷组长召集仲裁组审定,得出一致结论,最终给出38分。并将此文印发给所有阅卷老师,要求大家高度重视此类文章,不要被表面华丽的现象所迷惑,看清文章的实质。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分析,这些看似高分的作文,为何最终降为低分,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

编者提示

现象一

观点游离,论证缺之逻辑性

文本展示

走好心灵之路

2017年浙江考生

有作家言:“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这三本大书恰是人生修行之路的三大目标,追求知识,追求德行,追求心灵。在我看来,对“心灵之书”的研读,是理解和挖掘其它两本大书的基石。在人生路上,我们应关注、关怀自己的心灵,让生命绽放更绚丽的光芒。

追求心灵的平静是“心灵之书”的一大课题。栖居于瓦尔登湖的梭罗先生有言:“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他用一种宁静的方式拒绝和抵抗外界的纷扰与喧闹,也因此得到心灵归于平静、闲逸的享受。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更好地体悟生活的真味,一如钓满天繁星的梭罗,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先生。除此之外,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冲破阴霾,直视生活真相。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你可以放弃对他人的信任,可以放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放弃对结果的企盼,唯独不能放弃的,是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甘于寂寞,不怕枯燥,才能解决所有的困难。”心灵的平静是人生必修的课程。

执着和专注的品质是“心灵之书”的一大闪光点。我一直相信,奇迹是由执着创造的,譬如汪国真,他的诗曾不被人认可,他的内心世界无人访问,原本将要走向荒芜的心灵却被一种执着的精神所滋润,最终他成为一名受无数人喜爱、推崇的诗人。无独有偶,青年画家克劳德的事迹也深深打动着我。当年他在卢浮宫时,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描摹陈列在那儿的名人画作,而是独自站在窗前观察光和影的变化。他甚至在画板上写下“不要吵到我的天空”来告诉其他人不要来打扰自己。在常人眼里,他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没有人能体会到他在静止中思考生命的真谛。他的专注使他以擅长光和影的技法闻名画坛,成为印象派创始人。“一个人重要的不是别人眼里你在做什么,而是自己心里清楚将要做什么。”如果我们能够磨炼出这两种品质,我们也能成为一颗明星,永远发出不朽的闪光。

毕淑敏说过:“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一个人的心灵,是必须坚强的。这世上每天都有无数人经受苦难,惟有心灵坚强的人,才能不轻易倒下。古有李清照的坚毅让我们为之动容。遭受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她曾无数次被命运抛到支离破碎的境地,但她总能回击出一段灿烂的人生。她的坚强如此让人敬仰!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困难与不易,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坚强的心去面对。

“心灵之书”教会我们的是人生的真谛,是让我们不在心灵之路上迷失,因此,我们应读懂“心灵之书”,读懂坚强,读懂执着,读懂平静,走好心灵之路。

原形毕露

这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打出了57分的高分,第二位阅卷老师打出了33分的低分,因为相差7分以上,系统自动转入第三位阅卷者评分,而第三位阅卷老师最后给出的是42分的保险分,由于还不符合给分要求,最后阅卷组长召集仲裁组审定,得出一致结论,最终给出38分。并将此文印发所有阅卷老师,要求大家高度重视论述文的文体要求,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注意文章的逻辑性,注意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者的和谐统一。质检仲裁组一致认为,出现于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是观点游离,以论说文的形式展开,但未能贯彻论说文的文体要求,思维的逻辑性和论证比较缺乏。文章开篇是比较贴合题意的,但从第二段开始,文章就从“心灵之书”游离到了平静、执着、专注和坚强,这些内容当然与真正的“心灵之书”是有距离的。很明显,文章以缺少论证的堆砌事例的方式展开,如第二段中,当文章在举出梭罗、陶渊明等事例以及引述“某位学者”的话时,这些事例和引述语只是平面展开为举例而举例,缺少论证的逻辑性。如果抽去这些事例,整个第二段只剩下以下几句话:(1)追求心灵的平静是“心灵之书”的一大课题。(2)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冲破阴霾,直视生活真相。(3)心灵的平静是人生必修的课程。这是观点的论证过程吗?同样,在第三段讲执着和专注,第四段讲坚强,都是以几乎一致的模式展开的,如举了李清照这个并不贴切的例子后,文章感叹:“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困难与不易,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坚强的心去面对。”这种口号式的呻吟无法实现有理有据的逻辑论证。

场外提醒

本文开篇段给人很好的印象,是因为明确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这三本大书恰是人生修行之路的三大目标,追求知识,追求德行,追求心灵。在我看来,对‘心灵之书’的研读,是理解和挖掘其它两本大书的基石。在人生路上,我们应关注、关怀自己的心灵,让生命绽放更绚丽的光芒。”假如整篇文章真的是围绕这个观点来展开论证的,这可能会是一篇很优秀的作文。所以,如果修改,就要紧紧抓住这一“基石”,从“为什么”“怎么样”两个方面着力加以论证,充分阐述“心灵之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表明自己追求“心灵之书”的坚强信念,这样文章才能获得较大的提升。

议论文写作必须讲究逻辑性。它要求我们说话要严密,要无懈可击,不能有漏洞,更不能前后矛盾,否则,文章的说服力就弱。就议论文写作来说,这种逻辑性更多地体现在论点与论据之间、总论点与分论点之间、各分论点之间以及材料与材料之间,只有逻辑性加强了,议论才能言之成理。特别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议论文写作中最为重要的关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必须真实、确凿,足以证明论点;论据必须典型、充分、全面,论点与论据之间必须有逻辑关系,即有必然的、内在的、合理的联系,如果论据不充分、不全面,论据证明不了论点,那么论点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材料如此,对材料的分析也应该如此。否则,论点就不能得到充分、有力地证明。

现象二

煽情不可法,得理方吸睛

文本展示

车里觅人情

2017年江苏考生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恍若看到那位焦急等待的女子,迎在青石板路上,等在季节里,翘首以盼。她在等待那辆属于她的车,车里载着的是属于她的深情。那辆车,是女子的缱绻情谊,是过尽千帆的独属。

历史芸芸,总有那车马,不再只是单单的交通工具,更是情感工具。将记忆载起,将往事载起。每一封家书,每一幅尺素,都载着一户人家的故事,有悲有喜,有哀有乐,从平头百姓到皇宫贵族,车马将整个世界的情感连缀,让脚下的每一片土地,都染上了别样的记忆。

老舍笔下的祥子用一生讲了一辆车的故事。军阀抢车,买车钱被人敲诈,虎妞难产卖车。他耗尽了一生,在底层挣扎了一生,却只落得个自甘堕落的结局。一辆人力车,承载了祥子的苦楚心酸,更映射那个昏暗无光的时代。

阮籍乘着牛车,无目的地向前走,穷途末路,便放声痛哭。既不针对他人,也不针对世道,也不针对自己。好像在哭人生穷途,又似在哭长天冷漠。他不需要他人的品谈,而是执意将自己活得那么真实。那是魏晋名士的风采,他们不为世俗拘泥,不在特定的场合哭,不在特定的场合笑。他将自己的情感藏于车上,每一次转轮都随心所欲。生活从不是磨平棱角的存在,而规矩亦不能抑制天性。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总有那么些人,他们将生活过成诗,过成艺术。纵然脚下泥泞,心中却依旧激荡,他们不为世俗所扰,不为流言所趋,他们活得像自己,活出了很多人渐渐不敢想象的样子。平淡中裹挟着无限的勇气,身份、地位乃至生死,都在灵魂之外,他们活出了灵魂的高度。

我们翻寻着旧车旧物,品读着旧信旧事,却发现故事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嗓音低沉,似沉痛,似悲叹。我们有了更便捷的通信,车不再用来传信,翘首以盼的深情也消逝在了一通电话的报备里。我们有了更富裕的生活,穷途似乎不再是末路了。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才拾起旧时的单车,让面颊与空气相亲,而非围在四方的车厢里。

沧海依旧,但愿历史滚滚,抹不掉我们的车里人情。

原形毕露

《车里觅人情》是2017年高考江苏卷的一篇标杆作文,得55分。阅卷组认为该文事例丰富,语言优美,结构完整,但内部缺乏有机联系,且事例与中心关系不够紧密,故判为三类卷上。

高考结束后,我们约请多位高考资深阅卷老师就这篇标杆作文进行了评判,同时也印发了样文给优秀学生品评,结果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的意见很不一致。赞赏者认为应判二类卷中(约60分),原因是该文语言表达灵动优雅,富有诗意,体现出较高的语言功底,且能巧妙化用教材中的素材,难能可贵,应予鼓励。批评者认为应判三类卷下(50分),甚至有人认为只能判48分,理由是立意平庸,说理肤浅,思想淹没于煽情的语言之中,且取材老旧,缺乏时代气息。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实际阅卷是否曾经出现过类似的争议,但是鉴于师生共评中出现的显著分歧,我们有必要正视批评者的告诫:无论是典范的议论文还是流行的议论性散文,真正能够打动读者的首先是思想,而不是掺杂了情感因素的语言——议论贵在讲理。

场外提醒

不知从何时起,学生习作突然盛行“脱实向虚”之风,“三伪”(即“伪文化”“伪文采”“伪深刻”)横行,而网上流行的所谓“满分作文”也大多沿袭了这个套路。这些作文行文飘忽,主旨迷离,辞采藻饰,乍一看,高深莫测,令人噤声。细细梳理,总觉得在华丽的语言外表之下掩饰不住的是一颗苍白的说理之心。

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有关议论文的五条细则中有这样三条值得考生注意:一是要有独立见解,二是要有议论层次,三是文字要明朗实在。能做好这三者方可得到二类卷赋分。所谓“独立见解”谓说理之独特性;所谓“有议论层次”谓说理符合逻辑;所谓“文字明朗实在”,谓说理的语言应追求有内涵的文采,而非追求片面的华丽。概而言之,看似三个不相干的细则,实则都是指向了议论文的命脉——贵在讲理,而这三条恰恰拳拳击中了“三伪”的“不讲理”的要害。

那么,议论文该如何讲理?大致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观点须明晰。所谓“明晰”,包含观点鲜明与层次清晰两个方面。议论文有且只有一个居统摄地位的中心论点,是为“君”,此外还需有对中心论点进行细化解说的分论点,是为“臣”。“君”为大纛,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臣”是为“君”服务的,他们或显或隐,彼此之间或并列或层递或辩证或对比或互补,职责分明,条理井然,彰显出强大的逻辑力量。有君无臣,或有臣无君,或君臣对立,或群臣互斥,国必危矣!

论据须分析。所谓“论据”,即供立论与论证的依据。仅有例子,没有分析,那只是“素材”。只有例子,没有分析,就会犯“以例代证”的错误。而“分析”指的是围绕观点对材料作解剖,或者指出其因果关联,或者揭示其内在本质直击要害,或者作让步假设以退为进,以达到使观点牢不可破的目的。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所云“论如析薪,贵能破理”,阐述的就是分析在“观点”与“论据”之间的重要作用。

引言须解读。一味堆砌例子,单纯罗列不讲分析,固然是“不讲理”的典型病症。而一味引用名人名言,用哲人的哲思妙语来填塞自己贫瘠的脑海,这是“不讲理”的另一典型毛病,只不过它更具有欺骗性。真正有思想的人,应当对所谓的“名人名言”作理性分析,或深入解读,或分析前提,或类比联想,或辩证批判,或补充升华,而绝不是以拾人牙慧“掉书袋”为荣!

现象三

与其炫耀文化底蕴,不如把话写得精准通畅

文本展示

君子德馨

郭 蕾

君子两境:一则心中无尘,是以俗世之尘不染我心;一则人不知我,我亦不忘修身立德。君子之道,不染尘俗,摒弃杂念,惟吾德馨。

《爱莲说》中有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纵凡尘千般浮华,万般奢靡,我亦视之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如此,入世则初心不改。孔圣人有诲:“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此之谓“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精神独立于寂寂苍穹之间,徜徉于冥冥九霄之外。如此,出世则天地辽阔。

君子两境:入世,出世。

昔者贤人于成龙,清正廉洁,中通外直,纵官场倾轧,波诡云谲,亦不改初心,一心为民。初登官场,见谄媚之人奉赂于前,即将赂者公之于众。正如孟子所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因功名利禄而坏我两袖清风之浩然正气。亦有忧国者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君子之质,香远益清;又有挽狂澜者鲁仲连,纵横捭阖,义不帝秦,君子高节,卓尔不群。

世事纷繁,众生百态,奸、滑、狡、贪者众,廉、清、明、正者少,是故浮世陷于混沌之中无法彻明。

命运一词,向来难解,未入世时渴望入世,入世后又因苦难或庸碌而益欲出世,殊不知入世才可出世,只不过你身在世间,也可以精神在世外。

数风流人物,昔看苏武,今看南仁东。前者异国流落数十载,持节牧羊,几般艰难苦恨,而他淡然财、权、苦、难,以精神的出世面对现实的狼藉。孔子有言:“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是极,纵他人不知其忠贞爱国,却不能动摇其拥有崇高信念。后者埋首科研与星空二十年,功名利禄于他不过过眼云烟。知“天眼”者众,而知其人者稀,然君子不愠,精神褪尽了铅华,昭质如兰。

莲心如雪,敦颐所向,赏之,满目君子之高洁傲岸。同予者何人?君子皆是。兰香是雅,孔子咏叹,近之,满怀君子之超然物外。夫谁与行?君子皆是。

《世说新语》中有言:恭作人无长物。何为长物,追名逐利,染尽俗世劣性。惑矣,何不脚踏实地,修身立德,入世不改初心,出世亦不忘慎独,如此实至名归者自古有之,而追名逐利之深,超越了人性、法律而身败名裂者亦不胜枚举。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能因为世人皆如此而亦步亦趋,丢了自己的正气,亦不能因为无人欣赏而不在乎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世间圣人很少,但我们可以做君子,君子者众,而社会风清气正,君子德馨,社会便是充满馨香的诗意人间。

君子德馨,则为善世。

原形毕露

市统考结束后,按照以往惯例,在数据库中检索本校作文50分及以上的优秀作文,然后在进行讨论后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统一印发,供全年级学生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君子德馨》这篇文章进入了老师们的视野。

这篇文章字迹工整俊秀,语言辞采华美,文化底蕴深厚,在统考时网阅得分55分,属于高分作文。但是这篇文章真的值这么高的分数吗?阅卷老师是否看走眼给高了?大家一致认为这篇文章确实写得水平较高,学生语文素养高,表达能力强,所举事例详实丰富,构思有条不紊,很有层次感,得分在48分实不为过。但是得55分,确实有些高了。哪里写得不够好呢?经过讨论,老师们认为,恰恰是文化底蕴害了这篇文章。彰显文化底蕴是好事,但不能过头,凡事过了头,味道就变了。这篇文章有些刻意追求辞采华美及所谓的底蕴深厚,以至于一些地方措辞模糊,言不及义,把彰显变成了炫耀,把理应讲明白说清楚的地方虚化淡化了,不能有效精准深刻地表达文章主题,因此出现了词不达意、以文害意的问题,引人思考。

场外提醒

对于现在流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最重要的是看清任务要求,按照任务指令进行正确审题立意。在保证立意正确的前提下,进行简单的构思,写出清晰的层次,是获取高分的基本要求。从高考作文打分来看,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包括内容与表达两项,一般而言,基础等级高,发展等级也就随之高。因此如果说内容是立意,那么表达就是语言。立意正确能得到一个基础分数,而表达优秀能得到一个较高分数。在发展等级,表达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出色,是获取高分的关键所在。

但这并不是说鼓励大家写浮泛之作。文化底蕴也好,文采华丽也好,是建立在内容充实的前提之上的。如果为文化而文化,为文采而文采,脱离了内容,则变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写作的真意。写作首先保证对内容能充分的表达,把文章的思想准确通畅完整地表达,然后才是美的表达,才是追求文化底蕴和文采优美。在阐述思想时,首先是文从字顺,然后是精准通畅,最后才是辞藻华丽。华丽这个境界,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达到的,与其东施效颦般词不达意,还不如清水出芙蓉,先过表意准确这一关。从网阅得分的情况来看,语言优美确实占很大便宜,但宜有度,不可过分,更不能因文害意,从而影响了文章的格调和品质。

现象四

论述不够充分,叙大于议

文本展示

李白,你自由吗

桂龙渊

人活于世,难免被功名所束缚。在这个欲望高涨的时代,似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回想过去,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人生依旧令人神往。许多人与之相比后,不禁抱怨自己的人生太过拘束。但是,我却想问一问这位大诗人:李白,你自由吗?

李白,你自由吗?毫无疑问你是自由的。才高八斗的你降生于西域,开始了你那传奇的一生。你先是阅尽各地的名山大川,从旅行中体会到了各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又将从中领会到的新奇事物,融汇思想中,用你的妙笔写出了一篇篇佳作,像《蜀道难》这种佳作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颂。无拘无束的你行走的每一步都带着自由的气息。到后来你到了京城,凭借你的一身才华得到了赏识,在一次渤海国的来访中,你更是一展才华,为世人留下了“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传奇,并借此成为了皇帝身边的红人。“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反看现在的大多数人,每日都被生活琐事弄得焦头烂额、心神俱疲,过得哪有你那样充满诗意,自由洒脱?

李白,你自由吗?平心而论,你也有被约束的时候。自从进入宫城为皇上和宫中的妃子作诗后,你就开始了你那带着锁链的舞蹈。纸醉金迷,温玉软香,成天浸泡在这种氛围的你虽是吃喝不愁,却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创作的作品过于局限,质量也开始下滑。你逐渐被自己周围的环境所同化,失去了往日的洒脱与意气风发。生活再好怎能比得上往日的无拘无束?虽然你后来下定决心“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下定决心离开这淫糜的生活,回归往日的纯真,但这一切又都被“安史之乱”的马蹄踏得粉碎。你和大唐是命运共同体,开始了由盛转衰的过程。硝烟散尽,你又因陷入党派之争沦为阶下囚,谁能想到曾经那个名满天下的你落魄如此?李白,到了最后你终究还是被身边的环境所束缚,失去了自由,被迫在这大千世界中追名逐利,与世俗同流合污。

李白,你其实真的很自由,因为你有选择人生的权利,有选择前行道路的权利,并将这条路走得异常精彩。但你也是不自由的,因为有些事是一个人必须承受的,在许多地方,丛林法则都是受用的——若不能适应环境,就只能被淘汰。过于脱离现实只能抱着幻想在现实中溺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李白”,只不过前者将他的自由发挥到了极致,因而被世人所仰慕。但我们也不必过于羡慕他的人生,因为到最后没有人能获得绝对的自由,自由永远是相对的。

那么,人世中的各位“李白”,你们不也是很自由的么。

起死回生

《李白,你自由吗》是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年12月月考作文,在阅卷过程中,老师产生了疑惑:从叙事散文的角度看,叙述李白事迹可谓详细生动,文学色彩浓厚,体现了文学的灵动性。但从材料和写作过程看,这又是一篇论述类文章。全文在比较中,论述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的相对关系,但论述显得尤为不足,叙事明显大于论述。这暴露出当下高中生写作经常出现论述不透彻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论述过程不充分,文章主干段落有大段的叙事,且叙事又大于论述;论述部分较少,虽然论述过程中,没有离开材料的关键词“自由与不自由”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论述语言不够充分,应给40分以下,以示提醒。另一种意见认为:虽然叙大于议,但作者始终围绕“自由与不自由”关系阐述问题,没有游离材料中心,且文学色彩较浓,文化底蕴深厚,应扣掉10分。最后,备课组全员发表意见,大家认为应该保护作文的“文学性”。况且“考纲”列举了叙事类、说明类和文学类三种高考写作文体。且在高考阅卷中,在众多论述类作文中突然出现一篇文学色彩浓厚、事例突出的作文,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但需要提醒考生,注意议论文中“叙”与“议”的关系,应以“议”为主,“叙”为辅。因此,最终给50分。

这篇作文的阅卷过程启示我们:无论是考场论述类作文,还是叙事类作文,文体特征一定要明显。论述类就应该注重: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且应以“议”为主,语言运用必须是论述性的语言;而叙事类则侧重叙事,叙述情节、环境,通过人物形象,揭示中心。如果写论述类作文,论述不够充分,在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情况下,可能会按照“四不像体”作文处理,将被打入三类文;文体确定,就应注意表达方式,设计侧重点,主次应该分明。

场外提醒

在考生中流行“四不像”与“假大空”的高考作文均是被阅卷组封杀的一种不良文体。厘清考场作文论述充分的特点,把握论述类的要义、语言等核心,避免被扣分。2018年“考试大纲”写作要求中,对“有文采”解释: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这是对叙事类文体的更高要求,但论述类的“议”更应充分科学,才符合文体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