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猫野给你介绍的第138种味道:蛙鱼
在徐州这座古老而温情的城市, 总是不自觉着迷于老街古巷里的小吃。 斑驳老旧的街道, 冒腾着热气的小摊子, 此起彼伏的吆喝, 直钻鼻孔的葱油香, 陪伴着一代代的徐州人, 长大又老去。 蛙鱼——徐州人最爱的小吃, 从上世纪80年代, 一大批卖蛙鱼和烤串的摊子, 突然出现在了徐州的街头巷尾。 逛街散步累了,都要到那简陋的摊前, 吸溜一碗酸甜冰凉的蛙鱼, 配着吃上一盆微焦酥脆的炸串, 疲倦感总能消失的飞快。 蛙鱼不是鱼,也不是蛙, 味道却胜过鱼和蛙。 它是种用红薯淀粉做成的美食, 形似蝌蚪和小鱼,由此得名。 味道清凉爽口,十分顺滑, 因此徐州人爱称“喝”蛙鱼, 而不是吃蛙鱼。 要喝地道的蛙鱼,还得到莲花家。 如今仿造的蛙鱼太多, 唯有莲花家,还保持老徐州的味道。 红底黄字的显眼招牌, 指向斑驳简陋的老式楼道。 这家在破旧小区里开了20年的老店, 搬迁了好几次,仍受到吃货们的热情追捧。 每到夏天,店里和门外院子都坐满人。 阿姨手脚利落地从桶里舀出亮晶晶的蛙鱼, 习惯性地抖一抖,盛入宽口碗, 均匀地淋上甜醋,咸菜,辣椒, 滴上香油,稍微一拌, 口水已忍不住要流出。 吸一口,酸甜可口,冰凉沁人, 忍不住要闭上眼睛慢慢享受。 一颗颗蛙鱼晶莹剔透,弹性十足, 滑溜溜地直落肚底, 酸酸甜甜的醋汁回味口中, 大解暑气。 蛙鱼本身并没有无味道, 各家秘制的甜醋汁才是精髓。 莲花家甜醋汁的味道实有独到之处, 醋本身酸酸的口感已被砂糖中和, 味道清香,酸甜度恰到好处。 琥珀黄色的酱汁看似清凉单薄, 却又口感浓郁。 这样味道刚好又富有内涵的醋汁, 是别家都比不上的。 吃蛙鱼,又怎么少的了炸串, 莲花家炸串的味道同样出色。 从柜子里选串儿交给给阿姨, 在油里翻滚1分钟便出锅, 新鲜热辣,刷上甜辣酱, 总能轻易让幸福感爆棚。 最出名的是豆蔻, 豆皮既有嚼劲又有肉肉的口感, 一下子可以来五串。 其他的素串例如青菜金针菇海带年糕, 表皮微焦的感觉,回味无穷, 卷进烙馍里又是另一翻滋味。 人们坐在矮矮的凳子上吸蛙鱼,吃炸串, 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又过了一个夏天。 早上9点开店的莲花蛙鱼, 店里阿姨得从5点多就开始准备。 调酱料、煮蛙鱼、串食材…… 为了不改初始风味, 20年来, 店里一直坚持手工制作。 先把红薯淀粉加进水里, 耐心地转圈圈搅拌, 使红薯淀粉稀释。 淀粉要少量多次地添加, 直到混合均匀。 倒入烧开的沸水中, 淀粉受热膨胀, 变成半透明的糊, 倒进钻有洞眼的器具中, 将器具支在盛有冷水的大盆上, 拼命挤压,使糊滴落,受冷凝固。 凝固好的蛙鱼,活像一条条小蝌蚪。 每天,所有的食材都是用新的, 所有隔夜的食材倒掉不用。 阿姨说,“新鲜的食材自有新鲜的味道, 那种味道,说不上来, 却是可以吃出来的。” 因此,就连食盐、酱料、醋, 都要拆封新的倒进容器。 对食物细致认真的态度, 才是吸引食客的关键吧。 莲花蛙鱼靠墙的长条桌子前, 永远坐满人,一间小小的屋子, 因食客的欢笑变得热热闹闹。 每到夏天,屋子总装不下所有的来客, 院子里也得摆上十张小矮桌才够用。 每晚不到七点, 店里的蛙鱼就会全部卖光。 下班或者下课迟了, 就只能吃着剩下的素串, 想念蛙鱼的味道了。 莲花蛙鱼的名气不是吹出来的, 是靠二十年如一日的细致专注, 积累起来的 。 努力终归会有回报。 正宗的老徐州味道, 经过食客的口口相传, 终于传进了央视的耳朵里。 央视节目《行走上的餐桌——徐州》里, 来自波兰的姑娘大口吃着莲花家的蛙鱼, 直呼“太好吃了,从来没有见过这玩意!” 老板娘自豪极了, 从此用节目里的照片做招牌。 偶遇话多的客人, 还会聊起上电视的事, 脸上挂着满满的笑容。 20年的坚持,无疑是值得自豪的。 若问徐州人要上哪去吃蛙鱼, 答案九成是莲花家。 20多年里,价格不过涨了几块几毛, 大多数素串,还是三毛钱一串。 每次来都点上一大份, 结账时依然容易被低廉的价格惊到。 好吃,舒服,便宜,地道, 这大概就是徐州人爱他的原因了吧。 有人问莲家蛙鱼还会开多少年, 阿姨说: “只要还有人来,它就会继续开。 看到大家因为吃到小时候的味道而开心, 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无论外界如何变化, 只希望尽己所能, 默默的坚守,默默地守护。 市井的老店,纯朴的灵魂, 不需要外加高大上修饰, 已是最好的风景与艺术。 慢熬风花,细炖雪月,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