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诗字字读(1)
《蜀相》
枫泾蔡宏伟
杜甫七律名作《蜀相》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抒写的是他拜谒了成都武侯祠后的感慨。诗的标题不像通常的如“题武侯祠”或“谒诸葛祠”,而是拟作“蜀相”。这让后世欢喜“细读”文本的读者颇伤脑筋。
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卷四里这样推想:“因谒庙而感武侯,故题止云《蜀相》。”①他的推想得到现当代学者周汝昌的热烈响应。周先生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的《蜀相》一诗的赏析文字中写道: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②
曹慕樊先生在《杜诗选注》一书中认为,《蜀相》“全诗前半写景,后半述情。分明两截。但题作“蜀相”,就把祠堂和祠堂奉祀的人物自然绾合。用不着再作过度语。制题甚巧,而使人不觉”③。说得很醒豁,《蜀相》一诗之所以拟标题为“蜀相”,跟诗的主题有关系,全诗重点是怀念蜀相诸葛亮,拜谒祠堂只是手段、途径。
不过,这里似乎还有一个漏洞。既然该诗以怀念诸葛亮其人为主旨,何不径直拟标题“丞相”或“老臣”?一则见得尊重古贤,二则也可和诗里的一些词句照应。“蜀相”是一个偏正词组,意为“蜀国的丞相”。杜甫为什么要用一个“蜀”来限制“相”的地域呢?
《唐宋诗醇》里引的何义门的这段话或许能开启我们的思路。何义门认为:
“题曰《蜀相》,深叹其以此终也。武侯初见隆中,规取荆、益以争天下。岂知创业未半而崩,永安受遗,北伐又不及擒叡馘懿,丞相先鞠躬尽瘁,天下之才仅为偏安辅佐,所以一瞻庙貌而不禁涕之无从也。三顾之下,皆发明此意。”④
宏伟初读此段文字不禁为之拍案雀跃。《蜀相》的拟标题技巧精义就在于对主题的发露。诗中既有“天下计”,“出师未捷”之语,则诸葛亮之才原不应只是“蜀相”,壮志未酬后才悲壮地沦为“蜀相”。标题所寓的感慨,深沉而又慷慨。
何义门的这个见解直接影响到对“两朝开济老臣心”里的“两朝”的理解。依一般的注释本,把“两朝”说成是“刘备、刘禅两朝”,显然是“低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志向。还是明清的学者有慧根,王嗣奭是这样理解的:“追思先主三顾之频,计在天下,非止欲偏安而已。论老臣之心,直欲追光武之中兴,恢高祖之鸿业,如两朝之开济而后已!”⑤“两朝”当指刘邦的西汉、刘秀的东汉。
【注释】
①④《唐诗三百首汇评》第577页,王步高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②《唐诗鉴赏辞典》第50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③《杜诗选注》第161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
⑤《杜甫诗醇》第475页,卢国琛选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