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久等了 这一期的大咖回复终于 横空出世 但是 犹抱琵琶半遮面 由于微信平台的限制 每一条图文最多只能放三个视频 那么 想看全部问题大咖真人show 小伙伴们请移步 新浪微博 @考古汇网站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关注考古汇新浪微博 我们会在微博放出全部视频 真不是我想涨粉 谁让人家平台能随便发呢 按照国际惯例 又到了公布本期 最佳提问的时间 我知道你们都等着看 《晋西商代青铜器》 然而 考古汇惯例 我们会放在下期推送公布 不废话了 开看本期大咖回复 P.S 由于所有提问均来自网友 为保证问题的严谨 我们在尽量不改变问题原意的情况下 对某些提问进行了文字上的修改 请悉知 1 小懒曾:想请问一下老师,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是否存在学界有不同的声音,那么您认为推定出夏朝的具体年限对于当下的意义何在?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20多年以前启动的一个项目,现在已经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但是我们最终的报告还没有发表。所以说,可能大家也很关心,我可以告诉朋友的是,去年的11月份,我们已经把最后的那个稿子送交到出版社,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就有可能出版,您刚才提到的关于对夏代,夏商周断代工程做的结果是什么?对现在有什么意义?我可以这么跟你讲 夏商周断代工程,它是搞的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商代的年代,我们有甲骨文,应该说大家比较信服,西周更不用说了,有文献、也有很多金文,还有文献记载。但是,对于夏代呢,很长时间都把它当成传说时代。因此,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的时候,我们就非常清楚,必须通过我们考古学的努力,确定什么样的遗存是夏的遗存,是属于夏文化。然后才能采集能够测年的材料,通过碳十四的测定来看它的年代并和文献推定的年代结合,确定它最终的年代。四年多,不到五年的时间,我们做的结果,我感觉到是非常令人满意的,我们确定了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特别是它的大城为代表的就是大禹治水的那个大禹,禹都阳城,他最早的都城。在现在历史上,根据文献记载,到第三代太康的时候,夏政权被来自东方的夷人,就是后羿,把他推翻了。“因夏民以代夏政”,然后他就跑了。又经过了太康、仲康、到相、少康,经过这么两三代流亡时期,从东夷人来讲,从后羿里讲,后羿,然后寒浞,寒浞两个儿子,殪和浇,差不多这么长时间,大概八九十年时间,我想可能差不太多,然后到少康时候,叫少康中兴,又把夏的政权又复了,有这么一层意思。 通过我们考古学上来看,我们发掘了河南省的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的新密市,以前叫密县,通过这个发掘,就发现了在龙山的晚期之后,有那么一段时间内,遗存的面貌一方面有河南龙山文化延续下来的因素,这是主要的,但是同时看到了一些来自东方的因素,特别是豫东和鲁西南这个因素。比如说它出的那个子母口的罐等等吧,来自东方的因素。因此,我们就和后羿代夏联系起来。推测他是后羿代夏这个阶段,夷人来了以后那个阶段的夏文化。因为大部分还是河南龙山延续下来的因素,那就是夏人的东西。但是,也有一部分来自东方夷人的因素。这个我们就是以新砦文化的新砦期遗存为代表,而且后来也在新砦发现城了,不仅有龙山的城,也有新砦的城。然后到了二里头,根据我们的研究来看,它一方面是继承了河南龙山文化的因素,同时,因为有后羿代夏这么一段,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在二里头文化当中也看到一些东方因素,这就是所谓少康中兴以后的夏代的遗存。 所以,我说夏代历史从考古学上有三段,禹、启、太康这是最早期,这就是以河南登封王城岗那个大城为代表的一段;后羿代夏,寒浞,浇和殪,东方夷人占了优势的这个阶段,就是以新砦遗存为代表的;少康中兴以后,就是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分为这么三段。通过这个三段确定以后,我们每个阶段都去采集了一些能够测定年代的标本。比如说木炭、人工、动物的骨头、植物的种子,通过测定,我们大体把夏代卡在以登封王城岗这个阶段,是公元前的2000多年,不到公元前2100年。那和文献推定的夏代距今4000来年是比较契合的。然后,我们知道二里头的年代,现在知道是1750年-1565年大概是这么一段时间。所以说,这样的话,两段一挤,就把夏代的绝对年代卡出来了。 所以,这是从考古学和文献结合起来,再加上我们现在的科技碳十四测定确定的年代。我认为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也是我们夏商周断代工程做出的一个贡献。 至于说到有什么用?这就谈到我们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文明的形成这么一个问题了。因为过去大家都把中国的古代历史说成是传说时代,但是考古学兴起以后,通过考古学和文献结合,使得推定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也就是中国的上古史,成为可能。但是,从哪儿开始?而夏代的确定就是一个重要的开始。夏代定了以后,才能再根据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系列往上推,比如说大禹推定,禅让时期尧舜禹,尧舜禹再往上推,帝喾、颛顼到黄帝。所以说,你没有个起点不行,这个起点在哪儿,就是从夏代开始的。所以,我觉得夏文化的确定、夏代年代的确定,这是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节点,这就是它的重要性。 2 大兵说考古:想问问李先生,考古的目的仅仅是挖出来文物,放进博物馆吗?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更好的发挥考古的后续价值? 我想这位朋友提的问题,可能不太了解现在考古学和公众之间的一种密切的关系、密切的互动。考古学,在过去的印象当中,是关在书斋里的学问,关在象牙之塔的学问。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考古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走到田野去,通过调查、发掘出来这些遗迹和文物来研究历史,并不是说,我们挖出来的这个东西,好的往博物馆一摆就完事,其他没什么用的,就埋掉了。 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考古就是研究历史,考古学就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渠道。我说的考古学就是以田野调查为特征的考古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走出书斋,到田野去,通过我们的调查发掘古代人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通过对他的解读,看看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社会面貌什么样子?如果说把它串联起来,那就看它从早到晚发展过程当中,有些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所以说,考古学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渠道。过去夏鼐先生讲过历史像“鸟儿之两翼,车之两轮”,一个轮子就是文献史学。再一个轮子,那就是考古学,这两个结合起来,这个车子才能动。所以,我们考古根本目的是研究历史,复原古代社会从中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现在我们知道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放在博物馆的这些文物,让公众能够看到,而且能够通过我们的讲解,把它的意义开发出来,现在新媒体也很多,比如山西的'考古汇',那就做得非常好,跟观众互动也很好,我想就会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 3 张琪太顽皮了:老师我想问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夏启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陶寺城址晚期和王城岗城址都已进入这段夏纪年当中,那它们与夏代早期有什么关系吗? 这位朋友的提问很专业,就我了解的来看,王城岗大城,它的年代下限要稍微晚一点,作为王城岗遗址来讲,可能延续的还更晚一点,已经进入夏纪年,这是没问题的,因为他的下限可以到公元前1860年。再晚就跟新砦差不多接上了。陶寺来讲,我的印象当中,我没有确切去查,好像比它稍早一点。所以,我不敢说陶寺遗址一定进入夏纪年。其实夏纪年也可能,但是这也没关系,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主体的判断。作为陶寺来讲,我的观点也很明确,我很同意陶寺,特别是陶寺前队长何驽 的观点,就是尧的都城,而王城岗是禹的都城,那大家一定会说,中间还隔个舜,舜呢?其实尧舜禹这是三个部落的首长,三个不同部落,他们之间呢,都有自己势力范围,比如陶寺就在晋南这一块;王城岗,禹,那就是豫西这一块;舜应该在豫东偏南这块,可能还涉及到山东的鲁西南这一块。它们是三个不同的部族,然后他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又互相竞争,还会有矛盾,在他们势均力敌的时候就出现了禅让,轮流做庄。比如说尧让你先当了首长,那到一定时间以后,按照文献记载也是这样的,交给舜代做,到舜也是这样的,到一定时间,交给另外一个人,那就交给禹。在这个之间有矛盾,他儿子都不太愿意,我爸的江山怎么你就让出去了,其实这是由当时政治形势决定的,所以也会有别的一些记载。你比如说舜要给禹的时候,舜的儿子就不太愿意,类似这样的记载会有。所以,我想这个网友提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还真是得深入研究。从科普上来讲,我们只能把大的框架问题,先弄清楚,太细致的东西,还要继续努力。 4 剑南小生:李老师能不能讲一讲自己在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 我考上北京大学的时候是1956年。考学之前,因为我的高中是在农村,对社会上的东西知道的不太多,对整个的历史学科(不太了解)。那时候就是老师教历史课,多讲教科书,死记硬背,背的好,考分数就多。我算是背的比较好的,考的分数比较高。但是对历史跟考古关系是什么,一直都不知道,都不知道有考古这个名词。 到了北大以后,一年级我们还是上中国史、世界史、考古的通课,还不太清楚怎么回事。到一年级下学期我们老师来动员,可以报考不同的专业。我听老师说考古好玩,考古可以走出去,逛着名山大川。那时候玩心很重,几个朋友一商量,咱们就报这个。就这么进的考古专业,其实对考古真是不太了解。但是,紧接着1958年,搞大跃进的时候,我们提了一个口号要过共产主义的暑假。考古教研室的秘书,搞旧石器考古的吕遵谔老师,就把我们两个班带到了周口店,在周口店发掘。共产主义暑假,不放假了。这个对我来讲是非常难得的,有两个班在一块儿,一天一块儿说说笑笑下工地,因为当时旧石器遗存的都被角砾岩包裹着非常的坚硬。所以,必须要把它去掉,当时我们就有人出主意放炮。放了炮,把它炸碎以后,好撬掉。所以每天同学们就是抡大锤子,把个钎子打炮眼,然后装炸药。一放炮,那个角砾岩就被炸碎。炸碎了,好把它清除掉,然后我们就到了文化层了,有没有动物的骨头,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我们在那儿去发掘的时候,很多名人都去参观,像郭沫若、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刘东生,很多搞考古、旧石器考古的名家都去看了。当时我们挖出来大熊猫的粪便,郭老就说粑粑,把那屎叫粑粑。可以认出来,那都变化石了,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东西。再譬如说动物的骨头,你要知道这个骨头是什么动物,老师给我们讲的这个很清楚,所以这还是非常兴奋的一个时期。在这儿的时候,我们还住的地方附近还有部队,我们还学军、打靶,过得应该说非常的愉快。 这是我们刚刚接触到考古,当然这是不太正规的了。到59年我们有正规的考古实习。我们班到陕西的华县,华山的脚下有一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既有居住遗址也有墓地。我是在元君庙墓地那个组,天天就去挖墓葬。这个墓葬特别有意思,有单独一个人的,一个墓坑一个人的有,两三个人有,五六个人也有,十几个人还有。这就非常奇怪,哪见过十几个人埋在一个墓坑里的?老师就问我们那一组说,他们是什么关系?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各说各的。后来老师引导大家看什么书,结合你学的民族志,即李仰松先生讲的这个民族考古来思考。才知道这个可能是反映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那么个阶段,所以十几个人大概年龄都差不太多。最后大家通过讨论,大家知道这些都是兄弟,因为都是男的。另外有女的就是他的妹妹、姐姐还有小孩。小孩就是他外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小孩生下来以后只能跟了他妈。所以说我们慢慢地进入了状态,原来考古还能挖到这些东西,课本上学不到。然后通过我们的思考,知道考古原来就是研究这种历史,这个印象是特别深的。 5 ![]() Amazing_9JIA:我的问题比较新,也比较热门,陶寺北墓地最近发现的两周墓中,卫国的青铜器随葬在了晋国的墓葬里。晋国、卫国都是姬姓诸侯国,西周同姓不婚,所以应不是媵器,那么这些是葬在晋国墓地里的卫国人,还是卫国的铜器随葬在晋人的墓葬? 好,这个问题也是问的非常专业。 ![]() 陶寺北墓地,很早以前,也就是去年在临汾开过一次会,可是下大雪没有(去现场)看成。真正看到这个在晋国的墓地当中出(土)卫国的青铜器编钟,是这次我才看到。我觉得很重要。长篇的铭文现在还在不断的释读当中,最后确切的含义可能要等过一段时间才能够正式的披露。 这个问题网友问的是卫国的铜器出土于晋国的墓葬当中,是不是卫国人到这里来了?我想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个编钟显然是卫国比较高级的贵族(才能使用),它不能无缘无故的往这来。尽管他们都是姬姓,关系也很好,但是这个贵族无缘无故到这来可能性不大。那说是晋国抢来的?我想可能性也不大。因为他们都是姬姓国家(封国),即使有矛盾也不能到互相开战这种局面,文献也没记载晋国和卫国打过仗。所以这个可能性相对不太大,我想最大的可能是一种赠予。因为朋友国家之间,比如说他的诸侯,有一定官职的人去世了,和他要好的国家都会有助葬的习俗。所谓助葬就是要做一些礼品,给死者一块下葬,叫助葬。这种可能性我想可能是比较大的,当然也可能还有别的原因,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这是以后可以再继续探讨的问题。 6 ![]() 木羊冊:从商到西周的国家制度、社会结构变化在考古发现中有体现吗? 好,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可以说他对商周之间的这种历史演变,可能比较关注。 ![]() 从考古上来看,可以很明确的看到,从商到西周的变化,朝代的更替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结构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在商朝我们知道,社会制度是什么样的现在并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我们知道它和周是完全不一样的,周实行的是一种分封制度。武王灭商以后,面对新的政治形势,因为他从周原到丰镐到西边,灭了商以后商朝的国土那么大。它怎么来统治这么多的、这么大的一块地方这么多人,它必须想一个办法。所以它最后决定使用分封制,把同姓的兄弟、子侄,帮他打天下的有功之人都封了一块地方。让他到那儿当头去,这就是建立了诸侯国,分封制度。 商,它不是这样的,基本上都是它跟它自己比较亲的人直接去的。并没有实行这种叫做分封的制度,这不一样,基本上商王一个人说了算。甲骨文当中就叫余一人,商王他自己称我,余一人。后来不是叫朕吗,皇帝自称朕,就是像商朝那样,自己、余、我,这是一人。他说了什么就得听他的,这种制度。商朝来讲既不使用分封制度,分封制度就是说诸侯分封出去了。周王他有一定规定,每年要进贡,同时你也有一定的义务,你要帮助周王去打仗,要交贡税、赋税这些都有一定的制度。所以他是逐步的往前演变,我们知道通过考古能够看的出来,从商到西周这个变化,在政治制度上有很大的不同。商就拿殷墟做代表,周就拿周原做代表,看的很清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