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林内劲一指禅简介 “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是我国福建少林寺特有的练功术。它历经数百年十几个朝代的提炼、充实,成为武林界推祟的上乘功法。它不同于一般的少林功法,也不同于一般的禅林静功,而是一种包括动功、静功、“竞技”、“技击”等功法的独特门户。“内劲一指掸”功法繁多,训练方法也奇特。训练中虽不强调入静和意守,但对姿势的正确性,动作的先后次序,要求特别严格。它能疏通经络,调理人体的气血,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从而起到防病祛病,健身延年,精、气、神、力合一的作用。 “内劲一指禅”的“内劲”,是人体活动的能量,是蕴藏在人体内的潜力,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禅”,是梵语,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 指”,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必须再加上一个特殊的、关键性的训练方法,即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有系统、有规律的扳动和按动的锻炼。 二、马步站桩功 马步站桩功,是本功法的基础,即筑基功。 预备姿势: 放松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内扣10度左右;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身体中正,目视前方(图20)。 起势: 掌心相对,两臂向前缓缓抬至与肩平(图21);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经腰间带脉处向后、向外,再向前划弧(图22);翻掌向下,两臂略收回,置于体前,同时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式(图23)。 站桩要领: 1、两脚与肩同宽; 2、两脚尖内扣10度左右; 3、十趾抓地,但不要过分用力; 4、屈膝下蹲,但膝不超过脚尖; 5、收腹,提肛; 6、圆档,松腰,松腰; 7、含胸拔背; 8、虚领顶颈; 9、舌舐上腭; 10、目视前方; 11、鼻尖和肚脐成垂直线(即鼻尖和肚脐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2、百会和会阴成垂直线(即“百合”穴和“会阴”穴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3、虚腋; 14、沉肩坠肘; 15、小臂和地面平行; 16、两小臂互相平行; 17、中指和小臂成一直线; 18、手掌成瓦状; 19、手指成梯形,拇指和食指成鸭嘴形; 20、上虚下实,面带微笑,自然呼吸。 21、马步站较时要做到三个不要:不需入静,不要意守,不要把别的功法的概念加入本功法。一个强调: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 22、要做到三个稳:起势稳,站桩稳,收功稳。 要求: 每次站桩的时间不宜少于30分钟(初学者时间可以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架势可随着体力的增强而由高到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架势越低,“体外反搏”的作用越强,“暴发力”越大)。 三、扳指(趾)法 扳指(趾)法,既是本功法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功法的关键所在。 练功中,当我们在马步站桩10–20分钟后,按照“2、4、1、5、3”的顺序(图24—28),有规律地扳动手指(同时也尽可能地随之按压相应的脚趾) 时,体内会有温煦之感,手上的“气感”亦随之增强。有的人还会出现随着指趾的扳动,身体不自主地前俯后仰的微动,甚至剧烈地震动,井感到有一股热流在体内循环,周流不息。坚持练功3—6个月者,不仅能很快地祛除疾病,体力大增,而且会变得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全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其功力可达到一般 “内气外放”气功师的水平。 四、动功 动功又称“内劲站桩功”,它是在马步站桩基础上进行锻炼的桩势。它仍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并讲究以势运气,以气助力,以力带气,从而达到“气血并练”、 “劲气并练”、“表里并练”,使气、力倍增,促进全身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它主要练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增强双手“外气内收”、“内气外放”的功能。 第一节 双臂揽月 预备姿势‘ 继马步站桩姿势。 动作: 屈肘,两小臂收向胸前,离体约10厘米,中指相对,两臂交错,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互相平行,相距约10厘米;掌心朝下,手指成梯形;右手“劳宫”穴对准左臂的“曲池”穴,左手的“外劳宫”对准右臂的“少海” 穴(图29)。揽月5–10分钟后手指松直,随即两臂向两侧同时缓缓拉开,如同大鹏展翅–谓之 “拉气”(图30);略停1–3秒钟,然后再沿原路复原–谓之“进气”。反复做7次。 要求: 不要耸肩缩颈,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揽月时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拉开后,两臂不伸直,两“合谷”穴相对。 功理: 通过“劳宫”穴作用于“曲池”和“少海”二穴,使两臂酌经气互相渗透,气血贯通,从而加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之气的运行,并调节其平衡。 第二节 十字手 预备姿势: 继双臂揽月,直立,双肘下落,两手在胸前10厘米处交叉成“十字手”,上缺口平“天突”穴(图31)。 动作: 十趾抓地,收腹提气,腿部发力推动腰、背、肩、臂,十指朝上成立掌,两臂同时用内劲向前推山,将劲、气推运至十指末梢,推到尽头(图32);然后放松,将手收回胸前。十字手推小时吐气,收回时吸气,一推—收为一遍,做7遍。 要求: 力发于根、自下而上节节贯通;前推时用七分劲,填背;收回时带三分劲,坐背;前推时不要耸肩缩颈,头颈切忌用力,以免血压升高。 功理: 两臂用内劲尽量前推时,背部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脊髓也随之上升,劲、气由下而上贯通督脉;放松收回时,劲、气仍循督脉而回。这样,一紧—松,久练之则劲气相随,气大力粗,督脉自然通畅。 五、调气功 拉气 预备姿势: 两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两手在腹前约10厘米处,“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左手在下,平“神阙”穴,掌心朝上;右手在上,掌心朝下,和右手相距约10厘米(图47)。 动作; 滚气:左手在里向内、向上滚动,右手在外沿左手背向下滚动(图48),滚至右手心向上,并和“神阙”穴平,左手心向下,在右手上约10厘米,两“劳宫”穴相对; 拉气:左手向左上方,右手向右下方同时缓缓拉开,停1–3秒(图49); 压气:两手按原路线缓缓合拢,恢复抱球状。 然后再“滚气”、“拉气”、“压气”,要领同上。左右各做一次为一遍,做3–5遍。 要求: 两手成斜对角拉开,并始终保持掌心相对;拉开时吸气,合拢时呼气。 功理: 久练之则手掌“气感”日益增强,蓄积内气,导至掌指,即能“内气外放”,为人治病。 六、收势 接“转气”结束时的“大字桩”0势(见图52)。小臂外旋,掌心向上,屈肘,手向头上方划弧,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吸气;掌心向下,经头前慢慢下落,同时呼气,导气至“涌泉”穴(图53、54)。提手、落手反复做3遍,恢复直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