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的书写、钤印与张贴

 好读ABC 2018-05-06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摘抄)   
                                                                                                                
      本讲主要讲解28种对仗方法《对仗二十八种对仗方法》对仗是中国楹联最根本的特征,何为对仗?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有无虚与实,死活兼重轻”(《缥湘对类》)。今人则总结为“六要素说”。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清规戒律,在实际对联创作中,其对仗却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对仗”的核心原则总是贯串其中。否则,无以名之对联。对联有多少种对仗方式?古今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过种种模式,如“工对、宽对、借对、自对、蹉 对”等等,大多已约定俗成。本文试从格律、联意、内容、语体、句式等几方面概括总结一下各种主要的对仗方式。
       格律论对每一种格律体文学(又谓韵文)皆有其严格格律。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根据对仗的宽严程度,可分为工对、宽对、失对三种。
(一)工对
       工对也就是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尤其是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三个基本原则。特别是词类对仗,要求所对仗的词属于同一小类。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28小类。即“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 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 “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试看福建福州小西湖一联:“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桑柘”、“芙蓉”同属植物类,“几”与“十”同属数词类,“湖”与“水”同属“地理类”,“上”与“边”同属方位类,“社”与“城”同属宫室类,诚工对也。小类相对中,数目、体形、颜色、方位更是自成一格。见下:数目对:“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五丈原联)
体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联)
颜色对:“莫到街头寻白雪;应知室内有红颜。”(作者自撰联)
方位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相对仗的词是相邻的小类,也认为属工对。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把用于工对的相邻小类分为二十种,分别是“天文对地理、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衣饰、器物对文具、衣饰对饮食、文具对文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人伦对代名、疑问代词对副词、方位对数目、数目对颜色、人名对地名、同义字对反义字、同义字对连绵字、副词对连介词、连介词对助词。”
      兹举岳阳楼一联:“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古人心。”此联中,“乾坤”对“忧乐”系同义字类对反义字类,也觉工稳。此外,工对还有几种权变方式,一是自对,一是借对,三是蹉对,于第二部分“变格论对”中叙述。对联尽力求工,但求工太过,走上反面,形成同义反复,则是作联之大忌。诗联学中称之为“合掌对”。
      如下一联:“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长空,即广宇也。展翅,亦翔云也。八个字中,四个字乃白用矣!合掌!不成联对!

(二)宽对
       宽对相对于工对而言,对仗的要求可适当放宽,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因此,高明的联家往往是顺其自然,能工则工,难工则宽。
       宽对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二是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如北京古藤书屋一 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芳”为形容词,“藤”则为名词。但同是修饰后面的形容词,对亦可也。
       宽对情况之三是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如董必武挽谢觉哉联:“长征老战士;文革病诗人。”上联为偏正结构,下联则为动宾结构(使诗人病),但字面对仗还是工整,并无失对之嫌。情况之四为同字对仗。工对忌重字,宽对则不避。
       最典型的莫过于岳阳楼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天下”二字完全重复。但用在这里似乎并不使人感觉重复。而且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势。情况之五为局部不对。
       如集毛泽东、周恩来诗(词)句一联:“不到长城非好汉;难酬蹈海亦英雄。”全联仅有“长”与“蹈”不对,作为一副集联,也算难能可贵的了。

(三)失对
      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
     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二、变格论对 任何格律都不是铁板一块,否则就会束缚实际创作。对联的对仗也存在一些权变,可称之为变格对仗。“变格”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对联的对仗技巧。变格对仗主要有借对、自对和蹉对等。

(四)借对
      借对在使用某个字词的甲相时,又借用该字词的乙相来与另一个字词相对。借对又谓之“假对”。
      借对分为如下几种:借音对:“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其中“沧”借其同音“苍”对“黄”。
借形对:昆明五华书院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景行行止”原本节奏应为“景行——行止”,这里借其“景行行——止”外形与“糺缦 缦兮”对仗。
     借声对:某地孔庙联:“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其中“冠”应读仄声,此处借其平声(guān)对仄声“配”。
五是借通假字对。方尔谦贺女儿婚 联:“两小无猜,两个古泉先下定;万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婚。”“泉”通“钱”。这里不用“钱”而用“泉”,无疑是借其通假字与“酒”对仗。

(五)自对自对
       自对自对,亦称“当句对”、“就句对”、“边对”,即“于一句中自行对偶。”这种对法起源于唐代的诗文创作,后在对联中逐渐使用开来。从对仗的字数上看,有单字自对与非单字自对,前者如:“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如今辨伪真。”此为杭洲西湖岳墓联。“正”与“邪”,“冰”与“炭”,“毁”与“誉”,“伪”与“真”皆单字自对。
       非单字自对如:“横空出世;继往开来。”上 联为偏正结构,下联则为动宾结构(使诗人病),但字面对仗还是工整,并无失对之嫌。情况之四为同字对仗。工对忌重字,宽对则不避。最典型的莫过于岳阳楼一 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天下”二字完全重复。但用在这里似乎并不使人感觉重复。而且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势。情况之五为局部不对。如集毛泽东、周恩来诗(词)句一联:不到长城非好汉;难酬蹈海亦英雄。全联仅有“长”与“蹈”不对,作为一副集联,也算难能可贵的了。自对中,有的是既联内自对,又上下联彼此相对。如上面两副例联。有的则仅仅是联内自对,上、下联之间却并不对仗。这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失对”。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与下联之间不必求工。”又说:“甚至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自对,全联也可以认为是工对了。”
     如下一副集《兰亭序》联,就是这样一副自对联:流水长亭,春风静宇;幽兰一室,修竹万山。
     自对格式十分复杂,有人罗列出数十数类型。
     这里另介绍三种特殊的自对句型:虾须对。上下联各有三句。前两句自对。举例略。燕尾对。上下联各有三句。后两句自对。举例略。鼎足对。上下联各有三句。三句皆自对,如某人自题联: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前听钟,后听笛,里听书。


(六)蹉对
      蹉对《辞源》:“蹉对,诗歌对仗中对应位置不同,参差为对。”亦称“交股对”。蹉对见于诗歌,也见于对联。
     如吉林北山公园旷观亭联:“登高远望,四面云山,千家烟树;长啸临风,一川星月,万里江天。”“登高远望”与“长啸临风”对角线位置交叉成对,即“登高”对“临风”,“远望”对“长啸”。现今联家已很少使用“蹉对”。
      三、联意论对
     一副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组成。从上、下联联意的相互关系看,存在着并立、对立、顺连三种方式。人们习惯称之为正对、反对、串对。

(七)正对
      正对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互相补充,内容相似或相关。
     如毕沅题岳阳楼联: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璧我重来。“上联写两位传说中的神仙美眷,下联则写两位诗哲文豪。互相映衬。
 
(八)反对
      反对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最著名的反对联应是清代徐氏女题西湖岳飞墓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联之褒,荣于华衮;下联之贬,严于斧钺。对比尖锐,爱憎分明,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较长联中使用反对的如:“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这是汨罗屈子祠一联,写的也是奸贤两种人的对比。上官大夫靳尚陷害屈原,而司马迁则高度推崇屈原,《史记》谓之“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九)串对
      串对又名“流水对”,上、下联意思顺连,在语法上形成一个复句,构成连贯、递进、转折、选 择、假设、目的等复合关系。
     格言联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集杜甫诗联:“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皆是典型的“流水对”。关于正对、反对、串对,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长期被奉为金科玉律,实则是片面之论。四、内容论对 从对联的内容看,不外乎一是材料事实,二是观点情感。古人谓之言对与事对。


(十)言对言对
      言对言对,指建言立论的对联作品。类别包括言志联、题赠联、说理联等,侧重于用抽象的思想与言辞,表达某种情感和见解。
      如清方子云自题联:“目中自谓空千古;海外谁知更九州。”俞樾集《纪太山铭集》云:“观五岳而知众山小;凡百川咸于大海归。”


(十一)事对
        事对选取重要的材料和准确的史实作联,以事对事。
      “夏鼎商彝,秦碑汉瓦;刘略班艺,贾策扬经。”这是一副概述我国古代优秀历史文化的对联,是典型的事对。有的事对在其叙事描述中暗含某种情感志向。
       如左宗棠自题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五、句式论对联分上、下(联),贴于楹柱则谓之左、右。上、下联的句式可以分为三种。每边一句者,谓单句对。每边二句者,谓双句对。二句以上则谓多句对。


(十二)单句对
     单句对多为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其中五、七言最多。也有八字联。
     如杭州飞来峰联:“飞峰一动不如一静;念佛求人不如求己。”九字、十字乃至十一字、十二字、十三字的单句对极为罕见。
     九字联如:“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曾国藩)十字联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十三字联如:“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 安局面;至今山光水色犹照见一片丹心。”(西湖岳王坟联)


(十三)双句对
      双句对可分为两种,一是整齐双句对,最常见的是“四、四”句式。
     如汉阳俞伯牙琴台联:“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 客荷樵,一客听琴。”
     也有“三、三”句、“五、五”句式、“六、六”及“七、七”句式的。
     如:集芙蓉以为裳,又树惠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此 为郭沫若题汨罗屈子祠联。“六、六”句式。与整齐双句对相反的参差双句对。句式繁多,最常见的“四、七”句式与“七、四”句式。举例从略。在双句对中,若 非自对,便必是“一、三句”对仗与“二、四句”对仗,即隔句对仗。这种对仗俗称“扇对”、“开门对”。

(十四)多句对
      多句对以三句对居多,还有四句对、五句对、六句对、七句对,乃至更多。余德泉教授《对联格律对联谱》对此进入了深入研究。他例举的最高多句对为每边二十五句者,即蔡千军拟题月亮岛望江楼联。五、语体论对对联的语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韵文体,一是散文体。从语体看对仗,可分为韵文对与散文对。


(十五)韵文对
     韵文,又可称古典格律体文学,包括诗、词、曲、赋、骈体文等。以韵文句式、语体入对,在对联中占主要的比重。韵文入对主要又有如下几种情况:律句型:五、七言工对几乎都是律句型。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云。”(居庸关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敦煌阳关联)这些对联既是联又象格律诗。
     律句型还包括由五、七言律句复合成的较长联。
   “五、七”句式的如:造物忌多才,龙凤岂容归一室;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此为湖北蒲联。        
     “五、五”句式如杭州适园一联:“似入万重山,不离三亩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桃花园一联:“洞辟几时?问桃花而不语;亭蹲一角,对潭水以怀情。”骈律混合句型:最典型的“七、四”句式与“四、七”句式。这两种骈律混合句型在联语中举不胜举。
     前者如解缙对人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敢弹。
后者可举解缙的另一副咏芦竹名作: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十六)散文对
      散文对又可分为两种,古文对与白话文对。清代俞樾喜以古文句式入联,不工而化,登峰造极。无独有偶。近代陶行知则喜以白话口语入联,通俗易懂。
    俞联如: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布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浩浩落落,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十七)羊角对
       羊角对,诗钟之谓也。亦称“十四字诗”、“雕玉双联”、“折枝诗”等,诗钟乃命题作对,一曰分咏,上下联分别吟咏两种事物,往往是绝不相关的两种事物。二曰嵌字,随意取两字,分嵌上、下联中。诗钟,尤其是分咏体诗钟,不能认为是正格的对联。就象“无情对”一样,对而不联。如:难凭只手擎南宋;能使双眸复大明。上联咏文天祥,下联咏眼镜,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而形式上字字可对。又举一副讽刺李鸿章的诗钟:举世共推和事老;大家都是过来人。上联是说李氏,下联则谓“女阴”。令人喷饭。

(十八)无情对
     “无情对”可能起源于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九“谈笑部,随口对”中一联:“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李先生即李东阳。此联字面对仗,而内容互不关联。这就是无情对的特点,而且内容愈相去万里,便愈成佳作。
     以清代“张之洞”入对的无情对也极富趣味:张之洞;陶然亭。“无情对”多属文字游戏,也有包含深刻内容的创作。如讽李鸿章联:杨三已死无京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十九)拙形对
       拙形对和“无情对”相反,字面不怎么对,而内容有绝妙可对 处。此类对仗十分罕见,但确有此类对联。相传明代哲学家陈琛少时,其父老友出联云:“老虎”,小陈琛对曰:“海蜇”。老世伯谓其不对。小陈琛辩解说:“'老虎’乃'山君’,'海蜇’称'水母’,'水母’对'山君’,不对吗?”老世伯顿时语塞。
    《 中国楹联报》上曾有作者撰文介绍说:清代咸丰年间,有人举 “墨”字求对。不少人以“笔、纸、砚、书”等字去对,均不见佳。只有一人以“泉”字应对,被公推为最佳下联,流传至今。这副一字联写出来就是:墨;泉。单从词类上看,以“笔、纸、砚”等对“墨”似无不可。因为它们同属“文房四宝”。但以“泉”字应对却打破了固有的应对思维模式。它在字的“组成”上巧做文章。“墨”者,“黑土”也;而“泉”者,“白水”也。“白水”恰可与“黑土”构成工对。以“泉”对“墨”,妙在对中有对 ,联中有联。
     羊角对、无情对是对而不联,另外还有一些更特别的对联,它们是“联而不对”。既然不对,不应称为对联,但因其有意不对,故称为不对之对。不对之对虽形式不对、表面不对,而本质、内容却绝妙可对,令人拍案叫绝。不对之对有如下几种类型。

(二十)少字对即故作字数不等。如讽袁联: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意谓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二十一)同字对上下联全部重字。相传清朝纪晓岚曾送给一 个铁匠一副一言联:酉:酉:上联是个“酉”字,下联还是“酉”字,而且这“酉”字怎么说也与打铁无关。铁匠自然不明所以。纪晓岚解释道:“上联正看,是你的打铁砧;下联横过来看,是你的风箱”,铁匠这才恍然大悟。
徐渭有一联,见于清代李伯元《南亭四话》: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怎么回事?上下联 都一样?确实,上下联字字雷同,完全一样,但上下联又不一样。上联说: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下联说: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 书。对联意思很明白:年轻时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正是好好读书的时候,却不爱好读书;到老了,想读点书,却耳聋眼花,体力不支,不能好好读书了。(二十一)同字对。上下联全部重字。
(二十二)缺字对《一夕话》载旧时一知府与一童子的对句:“童子六七人,毋如尔狡;太守二千石,莫若尔x。”下联童子故意留一个字不说,知府问是何字。童子云:“给我赏钱,则是'廉’字,不给则为'贪’字。”有的缺字故意用“?”代替。
算式联:1999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去世,享年仅63岁。为纪念这位大师,有人作了如下一副“算式联”:1+2; 7×9。上下联均为算式。上联“1+2”,是指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命题。这是陈景润以毕生精力攻克的一个世界数学难题。这个“1+2”,早已成陈景润先生的象征。下联“7×9”,七九六十三,既表明他的享年,同时也是痛悼大师英年早逝。

(二十三)外文字母联联语中插入外文字母,以表达中文不能表达或不易表达的意义。尚没有看到全部为外文字母的对联。笔者所见,有一副半外文字母联,说的是民国时期,某地一位数学教师因工作劳累过度病死,留下一家老小,状况十分可怜。同校一位英语教师,作了这样一副对联:为XYZ送了君命;叫WFS依靠何人?上联的“XYZ”,是数学中常用的未知数符号。这里借指数学。继而借指数学教学工作。下联“WFS”分别是英语单词“Wife(妻子)、father(父亲)和son(儿子)”第一个字母。

(二十四)倒字对据季世昌、朱净之《中国楹联学》等多本联书载:1931年日军大举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举国愤慨。有人愤而为死难烈士写下一副仅两字的奇特挽联:死;生。(倒写)上联是一“死”字,下联则是一个倒写的“生”字。全联意思是:宁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

(二十五)无字对在民间,有一种奇特的“无字对”。它多用于春联,只贴两张红张,纸上不写一字,也没有其它任何符号,取一年平安无事之意。

(二十六)哑对又叫无音联,指用手势演示事物的形象特征来表达联意,而不用语言文字说出或写出,双方意会而不言传,心照不宣。历史上最有趣的一副哑联,是苏东坡和他的好友佛印和尚合做。说的是苏东坡谪贬黄州,一日与佛印泛舟长江。二人酒过三巡,佛印向东坡索句。东坡从舟中走到舟边,叫了一声佛印,随即用手往左一指,笑而不语,佛印循着所指方向望去,只见岸上有只大黄狗正在啃骨头。佛印心有所悟,呵呵一笑,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大蒲扇抛入江中。原来他们二人的动作是一副精巧的哑联。用文字写出就是: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河上骨,谐音“和尚骨”;东坡诗,谐音“东坡尸”。这当然是两人谐谑打闹之语。

(二十七)绝对绝对,即未获得足与匹配下联的单对。绝对一般是相对而言的。一比单对,当时无人能对,是绝对,但过了若干年,有人对上了,便不复是绝对。如清代某名士曾登四川望江楼作一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同韵反复,音节谐美,允称佳句,但他苦思不得下联,抱撼而去。直到20世纪30年代,川人李洁玉,从薜涛井旁“古印月井”四字得到启发,才对出了绝妙的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清代纪昀曾谓:“天下无不可对之对。”可事实上天下确有一些巧妙单对未有佳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纪夫人所出,难倒一代天才纪晓岚本人的一比上联:“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200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为此联绞尽脑汁,但一无所获。此联巧嵌诸葛亮的名与字,且联内三处自对。即“个个”对“诸”,“明”对“亮”,“孔”对“葛”,而意境优美,音韵嘹亮,出语天然。要成功应对有极大难度。有人谓此绝对乃中国对联的“哥德巴赫猜想”和“珠穆朗玛峰”,信乎!


(二十八)五行对原创:对联大家对五行对的特点:按金,木,水,火,土出句,每句五个字;出句中五个字,每字各占一行,而对句中的五个字金木水火土五行位置要与对句一致。要求上下联金木水火土五行位置一致且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的对联叫五行对联。例句:“铁杵消灰堵,银枪泻火城”上联是我看锅炉工人烧锅炉时得到的,工人用铁杵把灰堵从炉堂里拉出,这个动作启发了我。下联是看消防队员消防演习时得到的,队员用水枪来灭火。水枪为白色。以上是正格五行对的例子。五行对也有变格。



古今名联集锦



1,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2,人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经存六艺,诗书礼乐艺春秋。

3,六木森森,杨柳,梧桐,松柏;         三水淼淼,海洋,湖泊,江河。

4,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旁。

5,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圣灵威德同传万世;      著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庙堂香火永续千秋。

 6,一月晦朔弦望;        四时春夏秋冬。

7, 五行金木水火土;        四位公侯伯子爵。

 8,一明分日月;     五岳各丘山。

 9, 奴手为拏(拿),以后莫拏奴手;         人言为信,            从今当信人言。

10,四诗风雅颂;       三光日月星。

11,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成苦。(若字的一撇竖直即念苦)    欲心是愁,各能捺住便成名。(各字的一捺去掉半捺即念名)

12,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依时入山林。”

13,踢破磊桥石三块;     剪开出字山两重。

14,少水沙即露;(水:三点水)      土是堤方成。

15,品泉茶,三口白水;   竹钟寺,两个金童。(竹:两个个字组成;繁体钟字,金字旁加个童字)

16,拙女出才,已是嫁于家外;
       觅人不见,谁知闪在门中。

17,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18,相公言公,百姓自然无讼;      学正不正,众生皆以为歪。

19,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刀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20,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出明字;      子居左,女居右,人间配定好人。

21,地中取土,加三点成池;       囚内出人,进一王得国。

22,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不如箫和(萧何)。

23,冯二马,驯三馬,冯驯五马;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24,李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       马援死,以馬革裹尸,死而后已。

25,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圣灵威德同传万世;       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庙堂香火永续千秋。

26,一岁二春三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佚名

27,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佚名

28,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      西湖边西泠社西泠观书,书奇画异。                         ---佚名

29,四野绿阴迎夏至;       一庭红雨送春归。              ----【清】某学童

30,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清】纪晓岚

31,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康熙)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刘凤浩)

清朝刘凤浩得中探花,因其貌不扬,康熙决定面试,以东西南北四星座为题。刘凤浩以春夏秋冬四季花卉相对,尾句“探花郎”语带双关。刘官至吏部右侍郎。

32,梳妆楼头,痴情依依,痴眼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宋】黄庭坚

传说,这上联是一个新娘在同房花烛之夜给新郎出的上联,新郎苦思无对,竟郁闷而死,留下绝联,后被黄庭坚对上。作者自比春风,把他人比作“落木”,“落花”。

33,闭门推出窗前月;   投石冲开水中天。                                  【宋】秦少游

相传,秦少游与苏轼之妹苏小妹新婚之夜,苏小妹三难新郎,出上联,对不上不许进洞房,在外徘徊。苏轼见此景,捡石投入水中,秦少游顿受启发,对出下联。

34,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明】唐伯虎

相传,此联系无锡一剃头匠,早有上联,见唐伯虎来理发,立即恭声请教,唐伯虎也觉得很难,但苦思良久,剃完头,也想出了下联。

35,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圆九州。      【明】徐渭

相传以才子自居的杭州知府,因嫉妒渭,想把徐渭挤出杭州境地。一日,召见徐,以保俶塔为题,出上联想让徐当众出丑,没想到徐渭竟以“锦带桥”对下联,使知府羞愧难当。

36,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某秀才

据传,从前一个秀才进京赶考,在城门口遇一算命先生。先生念出上联,秀才思索片刻,笑吟对句。算命先生开始不明其意,仔细想过以后,恍然大悟,连声称妙。

37,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某秀才
38,一担重泥逢子路,      两岸夫子笑颜回。                                   ---- 某秀才
据传,一秀才在田埂上遇一农夫,挑一担河泥,二人谁都不肯让路。农夫提出与秀才对对,秀才自恃有才,满口答应,并说,对不上情愿让路。农夫指着泥挑子出了上联,重泥一语双关,实指泥挑子,虚指谐音“仲尼”孔子,字仲尼,子路,孔门弟子,秀才一时不解其意,红着脸给农夫让路,惹得农夫失声大笑。这一笑,笑醒了秀才,对出了下联。夫子,既指农夫,又指孔子;颜回,孔门弟子,此处秀才自比。

39,稻草捆秧父绑子;         竹篮装笋母怀儿。                                                             ---某秀才妻
据传,一个秀才从稻田边路过,一农妇正在插秧,见秀才过来,指着手里用稻草捆绑的秧苗出了上句。秀才不知道稻草是稻苗的关系,对
答不上来,急忙跑回家翻书觅句。秀才妻在一旁,听到秀才口中叨念的上联,立即对出了下联。

40,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某秀才
据传,有两个进京赶考的秀才,夜宿十佛寺,寺中长老出上联请秀才对下联。二人竟无言以对。不等天亮,二人就匆匆离寺,乘船赶路。船行
不远,前面出现一座桥,名叫四仙桥,其中一个秀才高兴地说:“有了,”,船夫问其究竟,原来秀才对出了下联。

41,湖山倒影,鱼游松顶鹤栖波;  日夜循环,兔走天边乌入池。               【明】袁炜

袁炜,明代嘉靖时进士,官至英武殿大学士。在他少年未得志时,知府出上联试其才。上联巧借倒影,湖中出现“鱼游松顶鹤栖波”的奇景。袁炜从日月的别称“金乌”(月),“玉兔”(月)下笔,对出“兔走天边乌入池”妙句。

42,鹦鹉能言难似凤;       蜘蛛虽巧不如蚕。                  【宋】王禹偁

王禹偁,进士,幼年聪颖,通诗能对,一日,太守晏宾,出上联,无人应对,王禹偁当时以太守书童身份侍候左右,见无人能对,脱口念出下联,众人哗然称妙。

43,无可奈何花落去;(【宋·】晏殊)     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王琪)

晏殊当过北宋宰相,14岁·成为进士。春日,他邀来小诗人王琪赏景,时值晚春,微风吹过,满地皆是落花。晏殊触景生情,吟出“无可奈何花落去”,可是琢磨再三,想不出下联,一旁王琪见状,吟出下联:“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听后,拍手称妙

 44,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       眉先须后,先生还是后生长,后来居上。                            【宋】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小时十分聪颖,被誉为“神童”,一次遇一老者,出了上联,欧阳修很快对出下联,老者赞叹不已。上联通俗明白,把“柔”与”刚“的辩证关系说得很明白。欧阳修将“眉”与“须'的生长规律揭示出来。”柔能克刚“和”后来居上“,皆富有哲理。
 
45,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宋】李焘
李涛,绍兴进士,南宋学者。李在八岁时,私塾先生指着池水出上联,李略加思索对出下联。”青山“对”绿水“固然不出奇,但巧在想象奇特,
风使水“皱面”,雪让山白头,赋绿水青山以生命,令人叫绝。

妙趣横生的回旋联
 
图片
 
 
在联海中,有一种回旋联,其结构是按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递升(顺序)和递降(倒序)组成,读来令人妙趣横生

相传有个穷秀才,相约的朋友赴试,因路途遥远误了考期。他苦苦央求,主考才准他赴试。主考出题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上联,要秀才答对,秀才暗想:我何不把误考原因说一说,好求得主考谅解,便作了一上联:「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一看,心中称奇,接着又要求秀才用「十到一」作下联,秀才思忖,何不把读书苦衷表一表,于是挥笔写下:「十年寒窗,进了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慾,苦读五经四书,读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主考阅后,点头称妙,穷秀才理所当然高中。

据传,从前一位老先生养有两个女儿大乔和二乔,他想在自己收的七个皆中进士的门生中选婿,特出一上联:「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合七彩粉,八环九钗十倍娇。」七个进士苦思冥想到五更天也难对出下联,其中六人只得退场。剩下的那个,耳听五更鼓声,又见六人退离,顿有所悟,对出下联:「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聘。」上联从一到十,下联逆序从十到一,各用十个数字按序排列,貌似讨巧,实为不易。

明代嘉靖八年,江西吉水县出了个状元,姓罗名洪生,号念庵,非常自负。一次,罗念庵和几个士大夫出游九江。眼看九江就要到了,一个船夫进罗念庵的船舱,求他对个下联。罗念庵看来者是个船夫,不屑与他一谈。及至船夫写出上联,罗念庵久久对不上来,同船的几个士大夫更是目瞪口呆。船夫所写上联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这副上联,历经了几百年,始终没有人对得出。一直到一九五九年六月,广东佛山市有一装修老工人,因为制作材料的需要,托人到十里外的农村找一段名为「九里香」的木料,却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一位姓李的人听到这件有趣之事,忽生灵感,终于对出了船夫这一「绝对」:「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这里的「九里香」是一种木料,用船外运,启迪了作者的灵感,巧妙地将上联顺数数,对内到数数,却乎工力不浅,没有生活,没有巧思是断然的成不了此「对」的。

从前,有一个贪赃枉法却又喜自我标榜清廉的县官,大年三十晚在县衙门上贴了一副对子:「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六慾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九(久)居德范,十分廉明。」横批:「福荫百姓。」谁知,大年初一早晨,有人就在他的红对子上贴上了白对子。白对联写道:「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五官不正,四蹄不羁,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横批「苦煞万民。」贪官本想用民众所喜欢的对联粉饰自己,却被人用妙联反击、嘲弄。

今人湖南新化李泽元、李泽博二人合撰教育楹联,上联为「一枝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下联为「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史,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文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他们将数字巧妙嵌入楹联中,写出生动的教师形象。







史上经典100副意境美对联欣赏 

图片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

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

4、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5、五车诗胆;八斗才雄。

6、大块焕文章,白云在天,沧波无际;春风扇淑气 ,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7、问青牛何人骑去;有黄鹤自天飞来。

8、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大光亭联)

9、古今奇观属岩壑;往来名士尽风流。(杨树悬山阴自在亭联)

10、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止息亭联)

11、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止息亭联)

12、留此湖山,得此佳趣;召以佳景,假以文章。(水月观音亭)

1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刘墉四照亭联)

14、风旌不动真乘义;月印常圆了悟因。(半山亭联)

15、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陈抟老君台联)
16、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观音亭联)

17、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张广楠苏东坡读书台联)

18、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19、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周延延俊伯牙亭联)

20、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矩沧浪亭联)
 

图片

21、月光千里白;秋色一天青。(君山亭联)

22、几点梅花归笛孔;一湾流水入琴心。(枕流亭联)

23、开轩敫朗月;对弈趁清风。(高杨依山亭联)

24、偶呼明月问千古;临对青山思故人。(捉月台联)

25、睡至二二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黄梁梦亭联)    
26、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普深和尚清凉台联)

27、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朱方湖心亭联)

28、瑞气降寰宇;兰香遍大千。

29、云水风度;松柏气节。30、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3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三雅园联联)

32、每闻乐事先惬;或见奇书手自抄(爱新觉罗 弘历园联)

33、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34、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啼。(哈同花园联)

35、拈花一问,无人会笑;弄石千般,有字可传。(台湾慎德堂联)

36、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自题诗)

37、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王文治自题联)

38、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王时敏自题联)

39、受人以虚,求是以实;能见其长,独为其难。(王莆常自题联)

40、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毛怀自题联)


图片
 

41、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方声洞自题联)

42、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邓石如自题联)

43、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左光斗自题联)

44、发上等愿,享下等福;从高处立,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45、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46、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47、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

48、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叶恭绰自题联)

49、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田家英自题联)66、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佐自题联)

50、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包世臣自题联)

51、喜有两眼泪,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包世臣自题联)

52、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永瑆自题联)

53、阐旧帮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自题联)

54、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55、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吕留良自题联)

56、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北苑春山。(刘熙载自题联)

57、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祁毓麟自题联)

58、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自题联)

59、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孙星衍自题联)

60、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于右任自题联)


图片

 

61、清机发妙理;高步迢常伦(杨法自题联联)

62、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6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杨继盛自题联)

64、竹阴在水;兰气随风。(李育自题联)

65、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李子仙自题联)

66、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佐自题联)

67、交懑四海,乐道人善;胸罗万卷,不矜其才。(李经畦自题联)

68、江山入画;意气凌云。(关佳舜自题联)

69、好人我自苦中来,莫图便宜;凡事皆缘性里错,且更从容。(吴大微自题联)

70、学立道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聊以从容。(何绍基自题联)

71、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汪士慎自题联)

72、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启功自题联)

73、要求真学问;莫做假文章。(张杰自题联)

74、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张英自题联)
75、格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

76、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陈字自题联)

77、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陈元龙自题联)

78、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陈白崖自题联)

79、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林则答卷自题联)

80、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邵飘萍自题联)
 
  

图片  
 

81、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郁达夫自题联)

82、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自题联)

83、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84、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自题联)

85、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冼星海自题联)

86、体道鱼游进活泼;消闲墨舞呈天真。(赵金光题联)

87、诗赋于光风霁月;琴操在流水知音。(赵逢明自题联)

88、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89、江流横万里;天柱插三峰。(陈斌如联)

90、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姚铁松自题联)

91、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袁崇焕自题联)
92、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徐悲鸿自题联)

9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苏自题联)

94、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高启云自题联)

95、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陶绍原自题联)

96、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黄慎自题联)

97、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黄遵宪自题联)

98、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自题联)

99、清潭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如。(梁同书自题联)
100、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梁启超自题联)

 

 数字妙联评诸葛

  诸葛亮逝世后,人们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座武侯祠堂,以示纪念。历代的文人墨客来此凭吊时,题刻下一副副楹联,在众多的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诗中,独具匠心。

    南阳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联嵌入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五方和五行,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成都武侯祠也有一副对联,赞颂诸葛亮在蜀中的功绩:“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才高智绝。“两表”指诸葛亮入蜀为相后所作的前后《出师表》,“一对”指的是诸葛亮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天下三分”的预言。

    五丈原是诸葛亮伐魏病逝的地方,这里的武侯祠有一副对联,可谓盖棺论定,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从前有位富家小姐,到了婚嫁年龄,仍没考虑终身大事,父亲非常着急。在父母的催促下,这位小姐便拟了一副上联求对选夫,其联为“寂寞寒窗空守寡”。此联之妙,不但表达了自己的处境,更为奇的是七个字都以“宀”为部首,要求对的下联也应为同一部首,这就把许多才子给难住了。据说,她一辈子也没遇到能对出下联的人,因而也终身未嫁。

  二

  从前,四川泸州有条白塔街,有个姓黄的铁匠在街上开了个打铁铺,有人以黄铁匠打铁为题,出了一上联:“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此上联中巧嵌了红黄黑白青蓝紫七种颜色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要对出下联来难度很大。

  三

  明朝时,有人拟出“古文故人做”的上对,它的题趣是将一个“做”字拆开来,变为一首上对。每一个部首说明一个意思,不掺虚言,拼成了一个字说明道理,所以对起来颇难。
 
  韩愈曾作《师说》,阐明为师之道。人生孰能无师?教师一直受到传统的尊崇,赞誉教师的对联也就比比皆是。下面是一组针对教师职业特点撰写的对联。
某中学外语教研组贴着这样一副门联:

    会说两国话;
    培养一代人。

  最幽默风趣的是横批:“里通外国”。

  有人为数学教研组撰联: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联中巧嵌数学名词,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有人为语文教研组撰联:

    妙笔生辉作文本上洒心血;
    忠诚可鉴心灵深处勤耕耘。

  此联刻画了教师忠于职守、教书育人的光辉形象。

  有人为理化教研室撰联:

    量杯量筒怎能量老师情意;
    卷尺直尺何可测先生胸怀。

  此联写出了人民教师倾心育人的深情厚意,甘做蜡烛的奉献精神,同时作者对教师的爱戴之情溢于言表。

  有这样一副“十”字联: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此联对仗工整,语句自然流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人民教师辛勤无私的奉献精神。
 同旁联就是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巧对,有人称这类对联叫“联边”对联,“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同旁联大都构思精巧,联对新奇,读之饶有趣味。

    明代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途经福建,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并在此留宿。翁出联以戏:“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随即应对“客官寓宦官,富室宽容。”此联上下都是宝盖头字,构思巧妙,情趣俱佳。

    明代湖北武昌有个叫熊廷弼的人,自幼工诗善联。在自云书院读书时,一日恰遇书院山长的老丈人死了。山长知他才学不浅,就请他作副挽联以示悼念,熊廷弼挥笔写道:“泪滴江汉流满海”。写罢搁笔,请围观的秀才们来对下联。不料,出句太难,秀才们一个个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半天也想不出下句。最后,还是熊廷弼解了难:“嗟叹嚎啕哽咽喉”。在场的人把上下联连起一读,不由得咂嘴称绝,自叹弗如。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1360年攻下姑苏牗今苏州牘后,眼看大业将成,心中其喜。在庆功宴上,给军师刘伯温出联征答,上联是:“六木森森,杨柳梧桐松柏”。刘伯温马上作答:“三水淼淼,滇池渤海浙江”。君臣二人会心地笑了。

    清代楹联大家梁章钜《楹联丛话》中亦载有一副用“木,水”偏旁组成的对联:“梧桐枝横杨柳树,汾河浪激泗洲滩。”上下联一静一动,一繁一简,相辅相成。

    《古今奇联鉴赏》载有一副同偏旁联云:“涓滴汇洪流,浩渺波涛,汹涌澎湃泻江海;森林集株树;楼桁檐柱,樟楠柏梓构梁椽。”上下联水木各成一色,浑然天成。水天寥廓,林阁云荟,读来令人玩味无穷。

    一副描写湛江港和渤海湾的风景联这样写:“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白描写景如行云流水,自然和谐。上下联14字全是“水”旁,字工意切,足见作者的匠心独运。

    有人为风派人物画像,撰有一联:“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通。”写得也不凡,把那些善于见风使舵,精于逢迎进退的货色勾画得活灵活现,虽选用同偏旁的字,但无造作牵强之痕。


    某地荷花湖边亭上的一副对联:“荷花蒹葭菜葳蕤;芙蓉芍药蕊芬芳。”不须到湖上,只要看到这副对联仿佛就见到了一个水中莲叶接天、荷花欲语;岸上芙蓉摇曳,芍药吐蕊的美丽天地。

    相传,有一富孀旁居朋友家中,时有形单影孤之叹,遂出一妙联征婚,愿以万贯家财随嫁。其联云:“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一时无人应对。一天,忽然来了一游方和尚,身着敝衲,形容丑陋。那和尚提笔便写下下联应对:“倘修仙佛,休偕佳偶但依僧。”众人一看,对仗工整,妙语双关,于是齐声称妙。那富孀见后大窘。再看那和尚时,口念“阿弥陀佛”,飘然而去。

    最负盛名的同旁联,当推广东虎门的一副佳作:“烟销池塘柳;炮镇海城楼。”此联字字相对,偏旁中“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全联工整完美,意境深远,令人拍案叫绝。
  春秋两季,我喜欢去外地,尤其小县城,坐坐那里的酒楼茶楼。茶未必香,酒未必醇,檐下的对联却令人玩味。在山东某县喝酒,楹联夺目:“兴也罢,衰也罢,大胆喝罢/东不管,西不管,只有酒馆(管)”。联对得还工整,就是一脸(联)的酒水糊涂,有点觉悟的人会不舒服。进得内厅,抬头但见立柱上:“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好一个跌跌冲冲的酒联,有点醉,有点糊,糊得豪爽,喝酒图的就是这个忘我。痛快!痛快!

  南方的就文雅多了,镇江人民街的百年老店宴春楼,曾以肴肉独擅天下,门厅的楹联也格外诱人:“春在金焦山畔,宜雨宜晴/宴开桃李园中,一觞一咏”,上联自负,镇江风景聚堂前;下联不失晋人兰亭风雅。“一觞一咏”固佳,不妨改“亦觞亦咏”,与“宜雨宜晴”更谐,可惜这是清末旧物,改不得,再说那字儿醉得神采飞扬,实在是好,一时无人续貂。

  更多的酒店,檐低立意高,联短寓意长。今年四月到河南,开封的古楼有家窄门面的水饺馆,是家老店,木匾漆皮已斑驳爆裂,对联很有仁人之怀:“虽无易牙调鼎手/却有孟尝饱客心”,令人驻足三叹,上联是谦虚,下联是愿望,可惜对经商者而言,立意太高。有施舍无回报,只能关门大吉。坐在这样三岔路口的小楼上,喝着酒,吃着水饺,琢磨着对联,从中吃出新意。可自勉自律的要求过高了,往往露出点虚伪的败笔,宋以后的大儒们,往往有这样的教条,倘若做不到,就拿“非不为也,不能也”来抵挡。当然,做事应有目标,这样才会有超常发挥的成就,这就叫“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做人呢,应该“实事求是”,半斤对八两。生活么,应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那副小楼对联,和着那碟牛肉水饺,所以让人特别有嚼头。

  十年前,替泰兴路一家大药厂的酒店做策划,写过这样的对联:“粤菜川菜天下菜菜菜入味/侬吃我吃大家吃吃吃开心”。那时满街的酒店“福”字倒写,小地主拱手。酒店写对联的独此一家,很另类。其时还时兴帮派菜看家菜,此联颇遭非议。现在上海菜成了天下菜,粤菜川菜扬州菜,湘菜杭菜家常菜,家常菜就是浆糊菜,不入流的菜统统倒进家常菜。这副对联透露出海派文化的某些特点。上海人喜新求异,不肯株守,有海纳百川的传统,江苏的蓝花布,浙江的老酒坛,皖南的花雕木窗,欧洲的老年爵士乐……都在上海人的“海纳”之列,连上海话都是江浙一带方言的混合,真正的上海本地话———浦东话,除了滑稽戏,很少有人学习。

  现在上海有的饭店也有对联了:“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多吃点少吃点,多少吃点”,横批“不厌其饭”,文字顺构思巧,可惜有点拽衣乞丐相,境界有些低,但比“福”字倒写要进步多了。现在哪个饭店再倒粘“福”,人们以为是“巴子”。当然,好的对联也有,只是大家不留意罢了。
 
 安徽定远县城隍庙里,有一副妙联,不仅有色有味,而且还具有警世作用,颇为难得。这副对联写道: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这副对联用酸、咸、辣、甜、苦“五味”对黄、白、红、黑、青“五色”,对得极为精巧。精巧的对句背后,寓意不可对人残暴,不可见钱眼开。用对联来省人劝世,意趣俱佳。
 
 一次,一群侨胞游览桂林风景,凳上独秀峰,在凉亭旁休息。有人面对锦绣河山,看着这个六角亭,向同伴们出了个上联:“独秀尖尖,四面八方六角,”其中嵌了三个数字。

    过了一会儿,一位青年侨胞站起来,两手握拳向前举起,作古代行“拱手礼”姿势,说:“两拳拱拱,五指两短三长。”大家都称赞对得工整自然。

    相传,乾隆五十年(1786),皇帝在乾清宫设千叟宴。赴宴客人中最大的有141岁。乾隆皇帝以此为题,与纪晓岚对句。皇帝出句: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纪晓岚对句:古稀双庆,又多一度春秋。六十岁称“花甲”,七十岁称“古稀”,上下联都是141岁,对仗十分工整。
 
  历朝历代都不乏为政清廉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常以对联的形式表明洁身自好、廉洁奉公之心,不少被传为佳话。
(一)
  明嘉靖年间,藩司参议钱业令所属官府都要张贴一副对联:
  “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告诫属下官员务守清廉,不义之财,莫取分文。其抓“廉政建设”可谓别出心裁。
(二)
  清代在晋州为官的陈景登,因见当时贪风日盛,为了给自己敲警钟,作一联自勉:
  “头上有青天,作事须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
  可见,作为一州之首,陈景登除了深知自己不贪赃枉法、“不刮地皮”外,还明白应该“循天理”,查清楚为什么会“眼前皆瘠地”,并努力使之成为“沃野”。
(三)
  清代官吏余云焕一日在大堂上撰联一副:
  “不要百姓半分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他认为,为官者不搜刮民财,是起码的官德,更要千方百计为百姓造福,才算是尽职尽责。
(四)
  清代朱在浙江做主考官时在大门上自署一联:
  “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须谅我;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
  联中表白自己不讲私情、不开后门,但凭试卷决定弃取。
(五)
  清代林则徐在升任两广总督后,亲自在府衙题写了一副堂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他在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不同意见,下联则勉励自己杜绝私欲,刚正不阿。
(六)
  清人赵慎畛在桂林做官时,在府衙贴有一联: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清代工部尚书彭元瑞任浙江督学时有这样一副门联: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国家斯得士,桃李无言。”
  前联中赵慎畛告诫做官的要从政清廉,克己奉公,后联中彭元瑞则告诫做官的要多多培养人才。
 
 清乾隆年间,有个学官叫吴省钦,他学问不大,但捞钱的本事却不小。 
  有一年,他到江西主持考试,哪个考生送的钱多礼多,他就录取哪个。有一个穷学生,家里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钱物送给吴省钦。但他觉得自己考得不错,应该会被录取。可等到发榜那天,他发现自己榜上无名,而几个平时不学无术、家里有钱的阔少爷却榜上有名。 
  穷学生气坏了,决定在吴省钦的名字上做点文章,揭露他贪赃受贿的腐败行为。于是,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了公布榜文的大门口: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门额上还有一条横批: 
    大口吞天 
  这副对联十分巧妙,是一个合字嵌字联。上联的“少”、“目”合起来是个“省”字;下联的“欠”、“金”合起来是个“钦”字;横批的“口”、“天”合起来是个“吴”字。正好嵌上了贪官的名字:“吴省钦”三个字。 
  这副对联痛快淋漓,穷学生们看了拍手叫好! 
  高考刚过,招生在即,此文对那些想利用高考之便“捞”钱财的人,是否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呢? 
 
    1949年4月1日,国民党军警、特务悍然镇压南京大专院校反饥饿、反内战、要求和平的游行学生,打死二人,伤多人。举国震怒!追悼会上有一副不着一字却特别引人注目的挽联是这样写的:

    “?  ??  ???  !  !!  !!!”

    这是一副充满血泪控诉的挽联。上联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谴责、质问和愤慨;下联宣示了进步学生和革命群众誓不妥协、继续战斗、不胜不休的决心!12个标点,抵得上一篇檄文。
 
      中秋赏月,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时令特色的佳联奇对,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吟月联,可以说是常读常新。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这是重庆市巫峡瑶台上的一副咏月联,该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佳 境,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的奇对。 
    相传古时一秀才,仰望中秋月,突然吟出一上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出下联,直到除夕之夜,想到第二天便是新年,触动灵感,终于对出下联: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每年中秋前后,正是著名的钱塘江涨潮时,杭州的浙江贡院有一副楹联,描述了时令与涨潮的关系: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眺,看西湖月满东海潮来。 
    联语所述景色宛如一幅浓墨酣畅,意境优美的彩墨画。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有一吟月联: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全联对仗工整,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上海豫园得月楼有一联曰: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全联语言通俗流畅,毫无雕琢痕迹地把一幅月夜美景图呈现在游人面前。 
    杭州西湖水月亭有一联云: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泳曲驻斜阳,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此联典型明丽,平中出奇,自然天成,富于想象力。 
    杨州瘦西湖畔有一月观亭,背山面湖,风景绝佳,其抱柱上有一副咏月联: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联语形象、贴切,充满诗情画意。
 
      在天津历史上,文人骚客曾创作了许多楹联作品,成为天津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葩。其中,一些构思奇巧、创意独特的楹联,颇具意趣,至今读来仍回味无穷。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这是津门水西庄名士查莲坡为双忠庙大殿创作的楹联。双忠庙位于原芥园附近的千福寺旁,供奉唐朝名将张巡、许远,俗称双庙,一度为天津著名庙宇。该联对词语的重复使用很贴切。无独有偶,原天津南马路一带的水月庵大殿上的一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水月庵前出水月
      云霞观外看云霞
    该联为天津近代书法家史乐善所作。水月庵约在清光绪初年建寺,庵内有一水池,月光倒映,空明清净。云霞观在芥园附近,与水月庵兴建年代相仿,后改名千福寺。当年此地属“西头”,相信在云霞观外会很轻易地看到云霞的。以寺庙名称入联,还有更绝的。乾隆帝与刘墉游蓟县时,曾以当地地名撰联:
      公乐寺独乐寺公乐莫如独乐
      四方台十方院四方不若十方
    公乐寺和十方院均在蓟县城西,独乐寺在蓟县城内,四方台在蓟县城北。能将这四个地名连缀成联,且巧妙地道出“独乐”与“十方”的含义,足见乾隆帝与刘墉对蓟县风物的熟悉程度之深。
    运用谐音,也是楹联中常见技巧。建于清嘉道年间的德元澡堂,曾有一联: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休来道者来   
  德元澡堂据说是天津最早的澡堂,位于大丰路原福星面粉公司旁。该联是被呼为“铁笔”的王维珍所书。王维珍也叫王莲西,是天津近代知名的书法家。
    在叠字联中,天津当代书法家余明善为北宁公园得月楼创作的一副,颇值一提: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上联写莺啼燕喃、花红草翠的宜人景色,下联写风调雨顺、群芳争艳,周而复始。
  静海县城隍庙也有一副叠字联:   
    是是非非地
      明明白白天
    该联在该庙正门西侧便门上,作者不详,该联虽简约,但令人回味。
 
      在联海中,有一种回旋联,其结构是按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递升(顺序)和递降(倒序)组成,读来令人妙趣横生。
  相传有个穷秀才,相约的朋友赴试,因路途遥远误了考期。他苦苦央求,主考才准他赴试。主考出题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上联,要秀才答对,秀才暗想:我何不把误考原因说一说,好求得主考谅解,便作了一上联:「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一看,心中称奇,接着又要求秀才用「十到一」作下联,秀才思忖,何不把读书苦衷表一表,于是挥笔写下:「十年寒窗,进了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慾,苦读五经四书,读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主考阅后,点头称妙,穷秀才理所当然高中。
  据传,从前一位老先生养有两个女儿大乔和二乔,他想在自己收的七个皆中进士的门生中选婿,特出一上联:「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合七彩粉,八环九钗十倍娇。」七个进士苦思冥想到五更天也难对出下联,其中六人只得退场。剩下的那个,耳听五更鼓声,又见六人退离,顿有所悟,对出下联:「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聘。」上联从一到十,下联逆序从十到一,各用十个数字按序排列,貌似讨巧,实为不易。
  明代嘉靖八年,江西吉水县出了个状元,姓罗名洪生,号念庵,非常自负。一次,罗念庵和几个士大夫出游九江。眼看九江就要到了,一个船夫进罗念庵的船舱,求他对个下联。罗念庵看来者是个船夫,不屑与他一谈。及至船夫写出上联,罗念庵久久对不上来,同船的几个士大夫更是目瞪口呆。船夫所写上联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这副上联,历经了几百年,始终没有人对得出。一直到一九五九年六月,广东佛山市有一装修老工人,因为制作材料的需要,托人到十里外的农村找一段名为「九里香」的木料,却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一位姓李的人听到这件有趣之事,忽生灵感,终于对出了船夫这一「绝对」:「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这里的「九里香」是一种木料,用船外运,启迪了作者的灵感,巧妙地将上联顺数数,对内到数数,却乎工力不浅,没有生活,没有巧思是断然的成不了此「对」的。
  从前,有一个贪赃枉法却又喜自我标榜清廉的县官,大年三十晚在县衙门上贴了一副对子:「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六慾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九(久)居德范,十分廉明。」横批:「福荫百姓。」谁知,大年初一早晨,有人就在他的红对子上贴上了白对子。白对联写道:「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五官不正,四蹄不羁,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横批「苦煞万民。」贪官本想用民众所喜欢的对联粉饰自己,却被人用妙联反击、嘲弄。
  今人湖南新化李泽元、李泽博二人合撰教育楹联,上联为「一枝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下联为「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史,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文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他们将数字巧妙嵌入楹联中,写出生动的教师形象。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节庆习俗,古往今来,每逢中秋之夜,人们总是忘不了赏看辽阔夜空中那轮白玉盘似的皓月,以及那如水银泻地般皎洁的月光。除此之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不少构思奇巧、脍炙人口的咏月佳联。在这里,笔者仅选取其中几副佳而又佳者,以聊助大家中秋赏月之雅兴。
  传说从前,有几个秀才在中秋之夜相聚在一起饮酒赏月。其中有一个号称粤东才子、名为宋湘的秀才在仰望空中明月之时,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但接下来,任他苦思冥想,却始终拟不出与之相媲美的下联。另外的那些秀才亦趁着酒兴,七嘴八舌,竭力为对,却没有一个人能对得上来。一直到岁末除夕之夜,这几个秀才又相聚在一起饮酒守岁。在这一夜连双岁之时,宋湘忽然又灵感突发,吟出了下联:“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此联对仗工整,结构严谨,上联六个“月”字、下联六个“年”字重复运用,构思奇巧,并抒发了岁月交替、时光如流的人生体验,令人读之不禁拍案叫绝。
  古代还曾有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在中秋赏月这时撰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此联构思巧妙,把习以为常的事写成对联,其中上联的“天月圆”实指天上的明月,“地月缺”则指八月十五这一时间,并暗寓“月圆人不圆”之意。就这样,上联的“圆”与“缺”、下联的“苦”与“甜”构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游子浪迹天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堪称中秋咏月联中的佳品。
  清代风流才子纪晓岚一向以才思敏捷、善为妙对出名,据说他曾夸口说:“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对。”可有一年中秋,在和妻子一起赏月时,他却被其妻所出的上联难住了。其妻所出的上联为:“月照纱窗,格格孔明诸葛亮。”此联中的“孔明”和“诸葛亮”一为字一为姓名,不同的两个词却复指同一个人;而“诸葛亮”又谐音“诸格亮”,复言“格格孔明”,与前面的“月照纱窗”语意相承,真可谓构思绝巧,深得谐音双关、复指重言之趣。这样一则上联使得纪晓岚搜肠刮肚地想了很久,却始终也没能对得出来,于是这上联便成了绝对。一直到五十年代才有人勉强地对出了下联:“风送幽香,每每畹华梅兰芳。”这一下联成功地嵌入了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梅兰芳的名字和他的字——“畹华”,而“梅”和“每”也是谐音,但是其与“兰”字位置却与上联一比,却是前后颠倒,如果“梅兰芳”是“兰梅芳”才称得上对仗工整;而且,“畹华”(古代三十亩为一畹)与“孔明”对仗也失之于工整。但事事“事若求全何所乐”,我们还是将就了吧!
 
    以烹调为主要内容的对联,经人们巧妙构思,精心“烹饪”后,有滋有味。
    烹调五味供甘者;
    掇拾群芳补太和。
  这是一副有名的烹调对联,甘者,指美味佳肴;太和,指人体元气。短短十四个字,道及烹调的理论(五味调和)、材料(群芳)和效果(补太和)。言简意达,可见其表现力之强。
    治若烹鲜唯庄子;
    才同宰肉有陈平。
  这是一副精妙的双关联,借用双关以表达丰富的含义。《老子》一书中夸庄子才高,说他“治大国若烹小鲜”;《史记》中说丞相陈平年轻时曾为全村人分肉,分割十分均匀,他自谓如果“得宰天下,亦如是肉”。上下联都是以厨师高超的烹调技术,暗示了从政治国的才能。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开松根煮菜根。
  这是郑板桥书成都青城山张天师洞饭堂联。联语就地取材,随手撮词,质朴淡雅,描写符合道祖天师生活情景,品之其味馨香。
  还有一副用典恰到好处的烹调联:
    忆到新莼鲈可脍;
    时陈香稻蟹初肥。
  此联引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晋代有一个名叫张翰的人在异乡做官,有一年秋风起,使他突然想起家乡苏州的莼菜和鲈鱼,于是叹道:“人生贵得适志。”这位大人为了品家乡风味的莼菜和鲈鱼,连官也不做了,驾一叶轻舟,回原籍老家去了。这等天真情趣,不禁令人莞尔。
  一日三餐是持家的重要内容,有副厨房联值得一读:
    寻常无异味;
    鲜洁即家珍。
 
   古今名人,灿若星汉。有的高风亮节,有的文思才涌。其中不少人,把自己日常生活中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感受写成楹联,用以自勉和励人。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手书楹联曰:“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上联是孟子语,下联是郑公自己的感受。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晚年时在堂屋中书写了一付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莫以为这是一代名士穷困潦倒时在聊以自慰,其实,这是郑板桥学识渊博、深知粗茶淡饭有益老人康寿的道理而用以自勉。
  清末洋务派首领、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张之洞,一生颇有建树。晚年在家乡养老时自撰楹联,悬挂于厅,告诫自己。联曰:“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乃却病方。”
  清代名士翟公栾曾自撰楹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对那些好逸恶劳或者动静偏颇之人,那些斤斤计较争权夺利之徒,翟公的这幅名联应该是他们自新的灵丹妙药。
  我国近代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一生对松树情有独钟,早年和晚年书写的楹联、中堂条幅中对松树的赞美举不胜举。垂暮之年,老人在其厅堂中悬挂了一幅自己早年的墨宝。上书:“种柳观生意,栽松养太和。”太和是指自然界及人体内阴阳二气相互变化、推移的过程和矛盾、统一的状态。“种柳、栽松”,“观生意、养太和”,不难看出,壮士暮年是何等酷爱生活、勤于劳作、热爱生命、注重养生啊。
 
     在长沙烈士公园景观中,有湖南民俗文化村的潇湘阁,它矗立在年嘉湖中,四周环水,宛如出水芙蓉,亦如沐浴玉湖中的仙姝。特别是阁上那副楹联,更令人流连忘返:
    影印星空,此阁疑来天际外;
    声迷笛韵,伊人宛在水中央。
  阁影只印入湖中,何以印入星空?因水清如镜,映入的不止是人间的画阁,还有天上的星星,二者交织在一起,人们从画阁混入星空这一浩阔的画面中,会感到它不在人间,而在天上。画阁中传来的笛声,在烟波浩渺中回响。因笛韵迷人,惹人细听,才知吹笛者深居水中的画阁。“伊人宛在水中央”,语出《诗·蒹葭》。联中袭用此句,切地切景。游人惝恍、沉醉、迷恋、追寻的神情,都包含在其中。
  此联构思新颖,立意新巧,视角新异,想象新奇。作者让想像的翅膀在人间、仙境、历史、现实的广袤空间里自由翱翔,使画面平添生气,令人精神愉悦。全联亦真亦幻,虚实相生,营构了一种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引经据典,亦天衣无缝。作者既表现了景观的特色,又表达了自己热爱乡土风物的情怀,真不愧联坛高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