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类型

 yzsr273 2018-05-07
 都市型农业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经济对都市型农业渗透作用越来越强,都市型农业外延扩大,内涵不断丰富,承载功能增加,新业态涌现。可以说,都市型农业是高度城市化后,对农业的一种反思和觉醒,它不会被城市建设空间需求挤出,反而会朝着更加富有朝气、更具特色的系统转变,都市型农业是城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组成。
      都市型农业包括两个方面的本质特征:一是区位特征,都市型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及边缘地带,区位特征决定了其与城市化相互冲突、相互依赖的天然关系。二是业态特征,与传统农业不同,都市型农业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高度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的高级农业形态。
中国大中城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多元融合发展模式
      北京市土地面积1.64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到62%,耕地面积22万公顷。北京市对都市型农业的定位为“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首都生态宜居的重要基础、首都高端农产品供应和城市应急安全的基本保障”,立足首都都市型农业3大定位,北京市着力构建了以种业、休闲观光产业、“菜篮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沟域经济为主导的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
      科技支撑型园区经济模式。北京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驱动,加快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农业观光采摘园等各种类型农业园区,形成集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科技农业等多元化经营于一体的发展模式。
      生态优先型沟域经济模式。北京市创新“沟域经济”理念,努力建设“山会招手、水会唱歌、树会说话”的生态优美新山区,做到了经济与生态和谐、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点线面相协调的山区发展新局面,涌现出百里画廊、四季花海、古北水镇、天河川、白河湾、十八弯等特色品牌沟域,沟域经济正成为北京山区替代落后产业、吸引城市资源、促进绿色发展的新空间新载体。
      示范带动型会展经济模式。北京市陆续成功举办了世界草莓、国际食用菌、世界种子、世界葡萄、世界马铃薯、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中国花卉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会展。这些世界级大会带动了北京农业产业升级,提升了北京农业的开放性、影响力、融合性。
      创新驱动型现代种业模式。北京市初步确立了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企业聚集中心、交易交流中心和种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三中心一平台”地位,拥有种业研发机构80多家。保存的国家级种质资源40余万份,列世界第二位。
品牌引领型加工农业模式。以企业规模化、运营资本化、布局园区化、产业国际化为重点,以品牌建设为主要抓手,北京市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已建立15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13家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42个重点农产品加工业小城镇,整体盈利能力、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
农业嘉年华
      二、供给保障优先模式
      上海市土地面积0.634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只有1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2亩(0.08公顷),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12。针对超大型城市居民生活需求,上海市始终坚持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发展首要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围绕“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发展多种模式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稳定粮食生产的全新组织形式———松江家庭农场模式。为解决大都市粮食生产经济比较收益过低、农民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上海市探索出了松江家庭农场这一全新的经营组织形式,以提高种粮主体的规模效应。
      2007年下半年,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土地流转、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养结合、贷款贴息、保险补贴等重点扶持当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农业经营者发展家庭农场,同时,加强规范管理,完善配套服务,提升家庭农场农机社会化服务。
      破解都市蔬菜生产中组织化和监管成本矛盾———弘阳模式。上海弘阳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分租与产品购销,解决规模化生产和监管成本之间的矛盾。弘阳农业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上海春鸣蔬菜专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建设了5个蔬菜生产基地,将土地分租给社员,并签订“价格保护”的产销合同,对基地实行统一管理和产品销售。
      作为承租主体,社员需与合作社签订“两项保证”,即社员保证购买合作社的种子、农药和肥料,以及合作社保证以不低于合同约定的价格收购社员生产的产品。这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解决了农业生产劳动监管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农产品产销脱节问题。
      降低蔬菜销售成本———强丰无人售菜模式。上海强丰农业公司创新开发了恒温全智能化自助售菜终端,经强丰种植基地净菜车间分拣、包装好的各类蔬菜由全程冷链车运输到达社区恒温自助智能终端,客户自主挑选生鲜产品,投币、刷会员卡均可付款,操作简易方便。由于省却了批发环节零售人工值守成本,强丰售出蔬菜价格比同类蔬菜价格便宜15%左右,目前该模式已在上海市区30余个标准化菜场内成功推广。
供给保障
      三、乡村旅游带动模式
      南京市主动顺应区域城市化新趋势,以加快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目标,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的农业资源、强大的科教支撑“三大优势”,依托并服务城市,加快转型升级,拓展农业功能,形成了以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产业融合、优质高效、科技领先、绿色生态为标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体系,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南京市提出以休闲观光农业领跑都市型农业的战略定位,加强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统筹指导,推出金陵休闲农业48景和农家乐深度游等12条主题线路。
      四、科技创新驱动模式
      深圳市都市型农业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为主。2010年后,深圳市建设了国家级农业科技园,陆续出台了生物产业振兴规划及政策,引入了像华大基因农业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级科研团队等数十支国内一流的农业生物产业团队,聚集了袁隆平、邓兴旺、辛世文等院士生物育种专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科研成果处于国际一流行列。如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张耕耘创新团队建立了世界一流的作物基因测序和分析平台。
      另外,深圳市还拥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物流企业,生产营销网络遍布全国,联合起来形成了较完善的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链。
      深圳市都市型农业发展战略定位高,扶持政策环境良好,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具有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畅通的人才引进渠道,吸引了大批农业科研人才及团队。
      五、产业化经营模式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既是农业大市,也是农产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大市、食品工业强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稳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围绕“品牌响、特色强”,着力“全产业链”,青岛市坚持发展高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
      一是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40多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90多家,总销售收入达1300亿元。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达1200多家,2015年农产品出口达58.5亿美元,占全省的32%、全国的7.4%。
      二是打造农业产业集群。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全市涌现出了六合、九联、佳沃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现代农业加工企业,共打造出蔬菜、花生、蓝莓、面粉、肉猪、海产品等8条百亿级农业产业链。
设施农业产业集群
      六、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沈阳市远近郊村结合,形成联动发展合作发展模式,以于洪区北陵街道小韩村为例。小韩村早在90年代初即被确立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新农村”试点单位,于2009年花费2亿多元资金到地处远郊的光辉街道双树子村流转土地26.7公顷,组建沈阳小韩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温泉会所和蔬菜工厂(全国首家),走远近郊村合作发展道路。
      2011年,合作社已经累计完成总投资2.6亿元,主体业务包括温泉会所、蔬菜工厂、哈萨尔风情园、孔圣阁4部分,总占地面积6公顷,形成集温泉游泳、住宿、餐饮、会议会展、农业体验、特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实现销售收入6700万元,接待游客15万人次。
      天津市发展“三区”联动统筹“三化”建设模式,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对全市农业镇域范围内相邻行政村的土地进行整合,统筹规划为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简称“三区”联动),以此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
      具体做法为: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农村原居民通过宅基地置换居住社区住宅形成居民集中居住社区。经过耕地占补平衡后节约的耕地占用指标作为建设用地用于建设示范工业园区,通过示范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农村工业发展的集聚。原村民分散的宅基地经过政府组织复垦为耕地,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村居民成为社区居民住进楼房后,部分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可进入园区工作,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
      七、农业园区引领发展模式
      西安市以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吸引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都市型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西安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63个,占地面积2.66万公顷,占西安市耕地总面积的11%,园区总产值44.38亿元,占西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0.68%,带动周边农户73.1万人,园区已成为西安市农业增效的一支重要力量。
      西安市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立足资源禀赋,突出自身特色,大胆创新实践,形成了一批发展理念超前、组织方式创新、优势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园区经营模式。
\
      八、机制创新驱动模式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境内陆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非常适合农业生产。成都市早在2009年即提出打造世界田园城市的构想,对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了空间布局。如今,成都市都市型农业发展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是中国都市型农业建设的典范,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总体来说,成都市都市型农业发展呈现以下3大特点。
 小结
      通过对中国都市型农业发展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中国都市型农业已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其对于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发显现。
      通过模式分析可以看出,各地在都市型农业发展理念、模式、路径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不同地区大中城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和比较,有利于探索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共性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