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上课模式操作的流程

 百眼通 2018-05-07

怀集县教育科研中心 谢棣奇

基础教育课题“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这个课题经过了九年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学习模式“读懂书本,体验过程;精做练习,感悟新知;归纳总结,反思提高”,简称“读懂书本、精做练习、归纳总结”。它能从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开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听”得明白向“主动学”得明白转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近几年,我们又探索出一套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上课模式“读懂书本,精做练习;积极参与,勇于展示;大胆释疑,乐于评价”。简称“读懂书本,勇于展示,乐于评价”。能使教师的工作重心从被动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转变,把引导学生的“学”贯穿至课堂的始终。

一、 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上课模式操作的基本流程:“读懂书本,精做练习;积极参与,勇于展示;大胆释疑,乐于评价”。

(一)“读懂书本、精做练习”是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上课模式是否取得成功的基础。

数学书本是数学课程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它是学生学习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学生必须读懂、读透。在反复阅读中,学生读懂了书本,融会了知识,便能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生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1、充分发挥数学书的作用,引导学生“读懂书本”。

在指导学生读懂书本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从书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用书本中提供的范例和信息去解决问题,寻找创新的依托。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实际操作解决,也可以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小组合作一起讨论解决或者是师生一起探索解决。

在指导学生读懂书本时,要教会学生把不同知识比一比,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2充分发挥《教·学案》的作用引导学生“精做练习”。

经过小学长达六年的强化培养,学生做练习已是机械化了,见题就做。学生成了做题工具。一个题目稍有变形,学生便不知如何去了,更谈不上主动去探究、去创新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花了将近九年的时间去研究去实践去实验,经过数十次的修改,终于完成了七至九年级《教·学案》的编著工作。 做到高立意,低起点 只要学生认真研读书本,就能完成《教·学案》,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练习题包含的知识点最多两个,多选运算量小,能用口算就能得出答案的题目。只要学生完成《教·学案》,就能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经历知识点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的过程。        

这样数学书本成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会学习的优秀老师,《教·学案》成为了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的辅导老师

3研究学生完成的《教·学案》,准确把握学生读懂数学书的程度。

引导学生精做练习,认真完成《教·学案》是学会学习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老师要认真做好监督落实学生完成《教·学案》的检查。没有检查,学生就不会认真地完成,就没有效果。有检查、有监督,完成《教·学案》的质量效果就会好!另一方面,老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完成的《教·学案》。坚持以学定教,学生会的或学生讲了也不会的一律不讲。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或理解比较难的知识点,包括知识缺陷、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

深入思考下列五个问题:

一是:没有掌握的是哪些同学?差在哪些方面?

二是:掌握是的哪些同学?掌握到什么程度?

三是: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四是:哪些知识需要老师的点拨和指导?

五是:哪些知识要针对个别学生?个别学生需要哪些针对性的指导?

 一般地,学生经过读懂书本能自己弄明白的知识点由学生自己弄明白,学生经过反复思考都不能弄明白的,才是老师引导的着力点,包括知识缺陷、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这也成为实验老师是否认真备课的依据。

(二)“勇于展示、乐于评价”是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上课模式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书本知识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在“读懂书本”的过程中,学生肯定存在这样的错误或产生那样的困惑。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勇敢地展示出来。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学习成果的理解。达到学生引导学生、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把书本读懂读通的目的。

当展示出来的学习成果出现错误时,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学习成果”把错误“放大”,找出错误原因,找出纠正方法,给同学以更多的启示。

当展示出来的学习成果没有错误时,引导学生通过“反问疑点问题”把理解得不透的“问题”提出来,重新认识、加深理解,领会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认识到“读懂书本”与“勇于展示、乐于评价”是密不可分的。“读懂书本”侧重于“学”,“勇于展示、乐于评价”侧重于“教”。为了使“学”与“教”的深度融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们把《学习设计》再次改编,使《学习设计》既是《教案》,又是《学案》,合一为《教·学案》,并配套了课件。

(三)引入竞争是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上课模式是否取得成功的方法。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人类社会是从竞争中进步的。引入竞争,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的最佳方式。参与展示的同学不仅代表自己所在的组的同学,而且代表全班同学。需要一定勇气,老师要多鼓励,要以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这个环节我们采取以下做法:

1、分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我们把班中的学生的均等地分成AB两大组。每一个组选出一名正组,两至三名副组长检查学习情况,帮助组内学生解决基础生的学困问题。其他组员以代号的形式加入组内。

2、规则。

规则1以举牌或举手的形式确定做任意一组的同学参与交流的人数。从举牌或举手的人数多少,决定分值的多少,既可以增加学习的气氛,又可以使老师初步了解全班同学在课前读懂书本的程度。

参与人数

[110]

[1119]

[20+)

评价分值

10

20

30

 

规则2由老师或其中一组组长从另一组举牌的同学中任选一个同学到黑板或投影机上进行展示(老师或组长应选另一组排名较后的同学),再根据展示的情况给出相应的分值,若该小组有15人举牌,满分为20分。比如,一个同学展示的成果只答对了8成,则获得的分数是16分。

规则3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因素,这位参与展示的同学不仅代表自己所在的组的同学,而且代表全班同学。他们乐于展示,但也需要鼓励,需要一定勇气,老师要多赞扬,以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因此,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给于适量的鼓励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