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傩舞神秘恢弘、奉贤滚灯欢快明丽、羌族羊皮鼓舞庄严肃穆、朝鲜族农乐舞欢畅轻松、白族仗鼓舞粗犷刚劲、蒙古族安代舞感情浓烈…… 5月5日晚,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参演项目“民族瑰宝·舞之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展演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拉开帷幕,1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舞蹈轮流登场,为观众带来一场独具特色的视听盛宴。 《跳魁星》(汉族跳魁星)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整场展演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侧重传承,尽力呈现原汁原味的非遗传统舞蹈,下半场则更多的是运用非遗传统舞蹈的元素进行创作,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突出了传承与创新的主题。
新奇+震撼,这是演出现场带来的最真实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魅力令在场的许多观众为之动容,观众席中喝彩声不断。
现场还能看到不少国际友人的身影。一些外国大使和海外文化界人士也受邀作为嘉宾观看了演出,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舞蹈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也对此次展演的成功表达了由衷的祝贺。 《开山》(汉族南丰傩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北京舞蹈学院带来的《开山》拉开了整场演出的序幕。展现的是古老的南丰傩舞的风姿。南丰傩舞本是“跳傩”的主要表现形式,原为祭神祛疫的仪式舞蹈,后来发展为娱神娱人的傩舞,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2013年傩舞作品《Mask》(面具)曾在英国演出,引发国际舞蹈界对中国传统舞蹈的关注和研究,牛津大学还专门出版了《舞蹈与政治》一书,研究中国舞蹈。后来,舞剧《傩·情》在海外演出也引起了巨大反响,增强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国际吸引力。 《羌山祈雨》(羌族羊皮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四川省阿坝州歌舞团带来的《羌山祈雨》来源于羌族羊皮鼓舞,它是一种羌族男子群舞,每逢春耕之际的“祭山”活动和“羌年”活动,由羌族“释比”为领舞者的羊皮鼓舞队都会击鼓而舞,祈祀万物。《羌山祈雨》展示了祈雨全过程,从歌舞祈雨到降雨后的兴奋场面,展示了“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演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整个表演庄严肃穆而又气势恢宏,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仗鼓舞》(白族仗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来自于湖南省桑植县的《仗鼓舞》同样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白族仗鼓舞主要起源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由宋末元初从大理聚居区迁徙而来的白族创造的,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桑植白族仗鼓舞套路多,有九九八十一套,它粗犷、刚劲又夹杂武术套路,广泛用于游神、庙会、节日庆典、祭祀、庆贺丰收等民俗活动中。此次展演节目表现了民间庆典时的欢乐场面,展示了仗鼓舞刚劲有力的舞蹈特点。 《一抹红》(反排苗族木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舞蹈《一抹红》是一出根据反排木鼓舞的动作元素进行创作的苗族女子群舞。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它分布于贵州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演员们在吸收木鼓舞的舞蹈技法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现代的演出形式和主题,体现了传统舞蹈的现代传承。
《莫热得勒》(蒙古族安代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莫热得勒》改编自蒙古族安代舞。安代舞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宗教礼仪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癫狂之舞”的特征而备受蒙古族人民喜爱。作品以安代舞为基础,以安代故事传说为主线,依托道具红绸,讲述了女子思念情郎,饱受相思之苦,只能在梦里相见的故事,整个舞蹈感情浓烈,引人入胜。 《我和爷爷踩高跷》(汉族海阳大秧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表演的海阳大秧歌《我和爷爷踩高跷》,则让在场观众都忍不住高呼“太可爱了”。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我和爷爷踩高跷》把“踩高跷”的传统舞蹈技艺和秧歌的动作元素,大胆地揉进了学龄前幼儿舞蹈动作中。舞台上,一群小娃娃和爷爷学踩高跷、闹秧歌的童趣形象十分抓人眼球,教人忍俊不禁,既令人感受到传统舞蹈的魅力,又充分展现了当代孩子们的活力。 演出开始前,小编采访了担任此次演出总导演的李建平。问及举办非遗舞蹈展演的创意灵感源自何方,李建平表示,展演的初衷是响应中央号召,想要以舞蹈的形式,突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才是我们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历年的舞蹈展演有现代舞、芭蕾舞等不同舞种,却缺乏中国传统舞蹈的展示。我国有那么多优秀的非遗舞蹈却很少有机会在这样一个舞台上展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今年借着‘上海之春’这个国际化大舞台来展示我们民族的舞蹈,一方面想让我们的观众重拾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希望传播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为传统舞蹈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此次非遗舞蹈展演也力图传递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的思考。5月6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演者、研究者、教育者代表们齐聚上海文艺会堂,在中国传统舞蹈发展论坛上共同探讨传统舞蹈的过去和未来。
原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屈盛瑞通过一系列相关数据指出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他鼓励舞者和学者们走出剧场、走出象牙塔、走出研究所,深入到田间地头,从原生态的非遗传统舞蹈中汲取丰富营养,推动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 《醉忆生声》(汉族蚌埠花鼓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中国非遗舞蹈展演很好地反映出各地专业艺术院校和群文机构对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希望未来类似的展演可以更多地从乡野村庄请来农民表演者,带来地地道道的非遗舞蹈演出。
上海舞蹈家协会主席辛丽丽表示,希望中国非遗舞蹈展演可以在上海继续办下去,通过对中国传统舞蹈的持续挖掘和探讨,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文编 | 秦 岭 美编 | 何亦平 摄影 | 祖忠人 |
|
来自: cxag > 《体育舞蹈杂技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