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之评论与祥解

 敖东古城 2018-05-08


㈠论古练与今练
在此书中,马友清以个人的理解方式把练功的先后顺序改变了。先由松功练起,再练势功,后练桩劲功、气功。但是读者清仔细阅读前文,再前文中很清楚地写道:“但是吴先师在论述太极功的练功进级时,他所编排的程序是:先练势功,再练桩劲功,再练松功,最后练至气功。”马友情个人认为这个程序的编排是因为吴图南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练功实际需要所致。但是他完全错了!他没有考虑自己是如何练出功夫来的。在过去,正式的师徒关系已经确立,你就无法颠覆师傅的思想。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得到,马友清当时也是完全按照吴图南的练功方式进行练习的。有人认为顺序颠倒无所谓,马友清也许就是这种想法。他也许把自己最喜爱最得意的功法提到了首位!但是这种练功顺序很可能在传授当中给学生带来终生的遗憾。
在前面的吴图南松功论当中,很明确地写道:“松功之要,首在提举,提举愈高,下落愈速,有人不解提举之理,以为非送工业,殊不知向上提举犹如扛鼎,不能上安能下?向上不松,下安能松?”举一反三,大家可能就比较明白为什么当初吴图南要如此编排练功顺序了吧!练势功对于初学者而言相当于松筋活骨、协调身体,桩劲功让你培养元气、增添本力、调练学力、打实根基,再练松功让你把先天的自身不良条件反射卸下、抛弃多余的死力、松开没有松开的关节、松开没有松开的肌肉、松开没有松开的皮毛,最后再练气功,让气可以游走全身、通达百穴。
所以练功顺序是否应该改良,广大读者应详加考虑!以此为论!

㈡论松功
在本门内练习松功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盲目的从师。这种习惯就好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明星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明星什么表情他就什么表情,明星什么作派他就什么作派。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师傅在给你演示功法的时候,因为他自身有功,所以练出来的东西与他不同,这是当然的。你不要刻意模仿。
以单臂松功为例:我发现在本门之中,初学不久的门徒,有的人在松臂后刻意的在体测摆动,非常不自然。这是完全误解了马友清在书中所写的内容,在马友清没有出书之前,有可能是师傅教导的问题。
本人曾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初练松功的时候,师傅曾经再三强调;“不要执著于提举的上肢,要用意念层层松解,直至忘却有肢体的存在,落与不落不再实体,而在心念。意达涌泉,其臂自落。落下之后犹如软泥,但初学之人未能到达,所以不必强求,任其摆动,不加意念,不动肌力。直至停止。”
所以当师傅在教学生的时候一定要纠正他的盲从思想,思想状态和肢体要求一定要交待清楚。这才不失为一个明师!
再有,松,不单单是向下的问题。松,可以向外、可以向上、可以呈现扇面平向向外、或呈现扇面竖向向外、有线松、有点松、有面松、有整体松、有局部松、有螺旋松、有环形松、有回落外散送、有上体外散送、空松、玄松、等等。真正的松功不再实体,但是初练的时候,必须从外在练起,达到忘我的境界之后才能有所体会。此篇只当作抛砖引玉之用!初学之人不可强求!一定要把时间重点放在最基本的功夫上加以刻苦训练!
真正的松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只有练习者亲身感悟。一般人根本松不下来,但是他们体会不到,总是说:“我身上不紧呐?!”其实他是太紧了!练过几年的人,认为自己松了,但是他这只是意松,还未达到真松的状态。真松者无敌!

㈢论势功
太极拳势功共分两种,一种是行功慢架,另一种是用功快架。
行功慢架又分两种,一种是吴式老架,另一种是马友清传授的新架。
根据本人的亲身体会以及本门前辈的自身体验,在初学时尚可,久练伤骨。除非加练左势。然而老架却无此弊病。当初本人也不太相信,直至自己的骨骼发生问题才恍然大悟,因为本人练功够狠,够苦,所以自身的变化和骨骼的状态可以自我体会。具体什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自己非常清楚。这要是练功不苦,志在健身的人,长期这样锻炼,等到身上有了感觉身体也就完了!
幸亏本人体悟得早,加以改正。但是本人也是专学的新架太极,又不想重新练起,故自行把新架套路加以修改,中间把伤骨之势,变为老架,但主要路数尚为新架。效果明显,比较适合提高太极拳的内在。但是初学者,应该一丝不苟的从老架或新架练起,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要在自己的体制之上加以修改和发展了。要让所学得的太极拳适应自身,完全变成自己的艺术。
用一句书画大师的话说:“似我者活,像我者死!”大家都应该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吧!一定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太极拳也是一样,神似者活,形似者死!
有心继承太极文化者应当认真对待!
以上是行功慢架,下面再讲一讲用功快架。
吴式的用功快架像行功慢架一样,有别于杨式的用功快架。但是本质是一样的,所有在先前练习行功慢架得来的学力,在用功快架当中完全都变样了。要想学好用功快架必须有行功慢架的基础,但是一定要跳出行功慢架的框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吴图南所传的吴式太极拳快架,区别于吴式当中其他的快架系统。绝非是大架改小架、慢架改快架。但是可惜的是没有太多的影像资料。所有的影像资料和录音资料大部分都保存在马友清手中,虽然有一部分的资料在本门一位门徒手中,但是出于门规所束,不能私自将其公布,实属可惜!
虽然马友清和李琏都分别出版了用工慢架的相应图书,但是大都是针对本们学徒所作,有心自学的人很难理解其中三昧,好似云里雾中一般!
再有器械、推手、散手,都必须有良师亲授,不然很难自学成才!尤其是推手和散手,变数很大,光靠自学很难达到完美,一不留神还会流于它处,不可改也!实属憾事!
所以对于有心钻研的同道而言,一定要搞清真伪,学得一势就练一势,一势成势势成!切记此言!

㈣轮桩功
无论内家还是外家,真正洞悉内功领域,都是从桩功开始的!桩功是武术门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法。
为了使大家印象深刻,在这里本人将一一举例说明。
1、《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作者陈炎林,书曰:“太极拳之桩步。分为马步及川字步两种。前辈练太极拳。必先练此两种步法。时下盘有劲。不至漂浮。而后进习架子推手。方克有济。良以此种步法。正如建造房屋之基础。基础若不稳固。试问极阁崇楼。高堂巨厦。又安能持载其上。惜现今学者。多不从此着手。以求渐进。初练即为盘架子推手。须知不经此步功夫。则下部无功。重心易失。固本编特揭而出之。以促学者之注意。而免盘架子时。腿部不能过于坐低。姿势不能过于求其准确。推手时易犯一采即俯。一按即仰之弊。故欲练太极拳真功夫者。非先练桩步不可。此种练习。时间不拘长短。惟须持之有恒。习之有素。一月后既能见效。至炼之方法。分列于后。”
2、《太极拳讲义》作者吴公藻,书曰:“中定。伸屈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是为中定之气。亦道之本也。”又曰:“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穹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3、《大成拳》作者胥荣东,书曰:“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卧、随时随地可以得到适宜训练,须先从桩法做起。将全身间架安排得当、使身体端正,意念空洞、从静的状态中去整飭神经,调息呼吸,温养肌肉,使各细胞自然地发动,力由内而达外,通畅全身。如此,筋骨不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尤须体察其细微动静。功夫一到,当知如此一站,大有无穷的妙趣。欲当拳功之秒用、应先致力桩法。”
4、《曹氏八卦掌谱》作者庐景贵,书曰:“无极势,两腿直伸并立,…………斯为起始之势,凡物皆由无而有,一切意向皆自此起,气与劲自此运用,身手足自此起动,故曰无极势。此势练静以养气收神也,人不能静,无学可为,故武术亦先从事於此焉。”
5、《形意拳术抉微》作者刘殿琛,此书中随只是草草一带,但是把桩法一篇放在总论之尾,可见书者之用心。据本人了解,欲入形意门,先站三年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见桩法的重要。
6、《通背拳法》作者武田熙,此书同上,但是在通背门里把桩功叫做式架。有骑马式、繃弓式、丁字式、透腿式,四种。此四式贯穿全书始末,可看其重要程度。
所以说,桩法是武术的灵魂。当然了,也有不练死桩的。活桩就是一种。也称之为动桩。但是效果比死桩略差,出功慢,易走偏!
马友清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所写的部分桩功功法,本人将在此以一详解,以供初学者自学之用。
○1初四功
单屏手、双屏手
此二功之重点在于,起势抬掌同时双腿下坐,之后如书上所示,抱肋、开掌、提腕、内收、垂肘、松腕、立掌、前推,收势的细节书上说得也比较明确。马友清没有交代清楚的是,起势的时候,双掌的上体,与双腿的下坐是同步的。马步站好后,双手应该与胸齐平。接下来一定要注意,双手如同收势,抓、拧、顶、扣,四劲齐发。双拳变为拳心向上。这时,臆想双肘托地,缓缓收于肋下。收势也是如此,唯一不同的就是,收势时双拳变掌,回拢于小腹。然后双掌前伸平开,目随左手展于左肩外,随即从左程扇形回视到右肩外,此时双臂尽伸展于左右,眼神停于右肩外。接下来右手随眼神外探,身随手动,程右侧弓步状。双手画半圆回拢,眼随右手,左腿自双手回拢一起收回,一定要达到同步。眼神平视、双手亦回拢到胸前、双腿亦成并步。此时双掌在胸前是虎口相对,然后徐徐下落,双腿与双手同步徐徐站起,不要用腿力,要臆想一线钓于发端,犹如吊线木偶,将自己慢慢吊起。双手落于体测。归于无极势!
以上程序非常重要,非本门门徒,无人知晓。
另外,在初练此二功时,切忌贪意。意念不要太重,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一般放在1——3米之间最为适合。可以臆想掌心触觉,也可以想象局部膨胀,或者是掌心外发电子屏障,犹如电子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场景,但是意念不可太过,太过则滞。不及则泄。意念又不能太小,太小达不到目的。意念又不能太大,太大身上就开始发僵,很容易造成内伤!自己的意念达到全身饱满又轻松、充实又安逸,这样就可以了!
单举鼎、双举鼎
这两个功法书中写得比较详细,除了起势和收势没有详细描写之外,还有一部分相当重要的内容没有讲到。第一是,再站桩时不要全身整力,全身透空,唯一的力点只有拳面和脚掌。可以定,也可以双开对松。定的意念是拳面托举一万斤铜鼎,如拳面离地面两米,就臆想铜鼎定在拳面之上,不得而下。全身轻松自在,脚掌撑地,拳面托鼎,其余皆松。双开对松的意念是,臆想以脚心、拳心发劲,将万斤铜鼎高高托起,每次托举合七七之数,不可动力,全应意念!第二是,肩部一定要放松。如果肩不放松,则血液循环不通。所以,手虽上举,但是肩要下放。肩部下放,背部就会收紧,这是因为胯部略微前顶的缘故。这时要收胯下坐,上身要领不变,顿时周身舒畅。这时就出现了一个整身定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之下,在逐渐达到局部定的状态就简单的多了。
左右开弓
自学者不要盲目照学照练,最好是先从基本的射箭动作练起。动作犹如射箭,前手握箭柄,后手拉弓弦置于腋窝处。后手肘部与前手拳面齐平。照此练习,三月之后再按照书中的方法习练,则可事半功倍。
○2中四功
中四功主要是以松腰为主。
第一个,霄坏云泥。看上去有点象行功慢架当中的“提手上式”,但是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功法一手分天一手分地,意念在把脊椎节节拔开。书上把主要动作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本人就不做论述了。但是注意次功法非上肢局部动作,主要是拔脊椎!
第二个,泰山升气。这个功法有几个书中尚未提及的要点。首当其冲的就是手,在书中马友清之时说“两掌心虚相对,十指接送开,勿拢紧。”此处就是不传外人的典型写法,含糊其词,交待不清。其实在这里,除了掌心含空之外,指尖也是不允许接触的。手中中控部分犹如拔火罐,底宽上窄。再有,此功要慢蹲慢起,蹲时脊椎节节下落,起时从头骨节节拔开。臆想与腿部肌肉无关。
第三个,海底珍珠。这个功法与泰山升气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功的要点在于松腰、沉肩、意念加重,要深、远,对于腰、腿的负荷加重了。此处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腰前弯,不要让脊椎回缩。意念随在外,但脊椎不能丢。
最后一个,扬鞭提斗。此功法又增加了难度。不但要远放意念、松腰之外,更增加了展臂、松肋。手臂上伸,腰背必紧。所以手臂又要伸直,腰背又要松开,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重点,不要抬肩。肩要下落,臂要伸。
这些都是非师不传的!
再有,有书的人不要照书上的照片练习,照片顺序不正确,可能是排版的错误!
○3高四功
总的来说,这四门功法主要练的是腰胯部份。
此四门功法本人细细看过,没有什么可以论述的。主要提醒各位不要练偏了,主要放在腰胯的骨骼与肌肉上,但不是收紧,而是放松。
左右裕如(东挡西杀)、小撼山、大撼山、七寸考,这四门功法都是如此。
七寸靠有个细节他没有说清楚,中间必须要收势,回归泰山升气的第二式,下蹲式。然后再向反方向出腿、出掌,再收势,再换腿。

㈤论劲功
劲功看似简单实际难而又难。没有师傅在一旁指点,很难练的正确!
既然马友清已经出书立作,那就很可能有人照书用功。为了避免练错练偏,本人只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指点一二了!不足之处还请海涵!
弹抖
做时把臂松开,不要与其他部位发生牵连。不要照书中所写的练习。练时一定要一个是一个,练罢一个再练一个。每练完一个,整臂松掉,落于胯间。作罢,再起另一臂,做弹抖。练习时不要求数,愈松愈妙!最好是以小时计!不松则与外家无异!起手时走下半弧,收回时走九宫线,弹出时走上半弧。初练时意念在三米内,渐至远处!切记!
沾粘
如书所示,马步站好,做单手沾粘。左右互换。注意:提拳时,走内半弧,再走九宫线,做斜下45度角抛掷,如手握铅球,瞬间开掌,意在掌心,臆想铅球落地生坑,见坑拉回,如掀地三尺,地皮应手而起,吸至身侧斜上45度,臆想将所吸物品纳于掌心,做抓、拧、顶、扣,收于肋下。作罢,再起另一手。注意:如果你是右手,抛掷在左下角,吸至右上角。
旋腕献桃
此功法唯一值得提及的一点那就是,千万不要用小臂弹抖,劲在腕,不在他处,初学者尤须注意!
扭转下擖
从这个功法的名字就很快能够明白劲路的要领了。顾名思义,擖(念ka平声)用刀刮的意思。只要理解了这个字,对于这个功法你就好练了。
拿舔手
此功顾名思义,一曰拿,二曰添。此功着重在添,手背之添劲,绝非搓打。一定要做到轻盈,脆快。拿时亦可用套劲。
搓打(一声雷、脑后风)
本功是专练搓打之劲的一门功法,动作简单易学,上手快。犹如用衣板搓衣,但是一定要区别于揉面之劲。与人之身体接触,要遵循薄、顺、短、脆、远之五字原则。一触即发。犹如轻划水面。但是练功时一定要真切,臆想掌面与物搓实。
玉女投针
此功法投要轻盈,后剁要脆。肩、肘、腕皆须松开。投时意念要远,回剁时劲要脆、短。
斩钢截铁
如书所示,顺步站好,不要用僵劲,意在断物,但意不可在物之上,意要在物之下,透物、断物,无意念此功难成!意念不对此功易偏!
啄劲
此功比较难炼,很多人因为练习此功而把身体练僵、练死,此功最忌傻练,肌肉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也能够产生连打、震颤,好像与啄劲比较相似,但是一天一地,两者有天壤之别!学者应多加注意。一切功法都要基于松之上。不松则无功,外家也。松是太极拳贯彻始终的重点、要点。
杈子手(插手功、连三捶)
此功实际上就是用功快架当中“揽雀尾”当中的“凤凰三点头”。此功练时一定要配合快架当中的“连枝步”,“连枝步”又称“九宫八卦连枝步”。此功主要在点,点、击、推、按,四劲当中的点劲。在太极重手当中一般是四劲连发,但在这里只要点劲。点劲发出,可点胸,可点颈,活学活用,一式多变,指可变掌,掌可变拳,拳掌皆点。之可变式不可变劲。
太极四腿
第一腿,斜弹。第二腿,勾踢。第三腿,勾挂外旋。第四腿,盘踢勾挂。此为太极基本四腿。总的来讲,太极四腿力发惊弹,如同手功弹抖。膝要活,踝要灵。四腿着重一个活字,发劲要脆,劲点要远。他不多言!
身步功
九宫八卦连枝步、腾挪闪战功,均为快架单操。故不多言!

㈥太极气功
太极功当中的气功,不同于一般的气功。它是为练太极功而练的气功,也是因为练太极功而产生出来的气功。此功一共有四门,一曰,养。二曰,蓄。三曰,云。四曰,使。
初练养。
蝉静听风
书中那金萍所示的照片不太正确,应该双臂贴耳,背平如板。呼吸自然,深长而慢匀。
次练蓄。
龟腹调息
同上,书中那金萍所示照片不太正确,背不能下塌,而且手也要长,整个手掌要扣于脚面之上。腹部不能用劲,全身松开,呼吸自然,有练此功不能自然呼吸者,均为腹部起强劲所致。胯要开,肩要沉,胯不开,肩不沉,则手不能长!如练至呼吸自然,能连做1——3个小时者为佳。
再练运。
轻浮鼓荡
书中只讲了轻浮功和鼓荡功最泛泛的东西。实际上分轻劲、轻浮劲、和鼓荡劲三种。
轻劲,在练功时臆想手掌微离水面,在左右摆动时水面颗颗水珠冒离水面随于掌心。掌离珠落,掌至珠起。
轻浮劲,臆想双手置于水面,掌下水面微起波纹,如肉皮之褶皱。掌至纹起,掌过纹落。
鼓荡劲,臆想手置于水面,顿时波涛汹涌,双掌随波涛鼓荡不已,起落无常,随心所欲,气势磅礴。
最后练使。
内旋弹抖
此功好似当初的自然功法,但是实质略有区别。自然功是不加节制不加意念,而内旋弹抖则是有意念引导的内功内动。自然功的自动在肌肉,而内旋弹抖在关节、穴位、内皮层与脉络之间。非肌肉运动!
太极功凌空劲
凌空劲是将太极功法掌握精纯之后,由离劲、空劲、鼓荡劲等各种高级技巧基础上而练得的。具体程序如下:
《凌空歌诀》
露禅班侯梦祥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彻全豹反掌间。
只因传功皆口授,未尝公开告世人。
且幸恩师多奇重,教我其中步骤全。
我今说明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穿。
先须啄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
离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练全。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随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
凌空劲又叫失惊手是一种综合气势。此功对瞎子无效,越是眼大有神,功力雄厚之人,越是有效。其实太极拳练的就是一个巧字。但是无功不巧!巧而无功终是徒劳!松是功,巧是用!浑然一体,水火济济。


作者:周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