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第一讲

 春雨MM 2018-05-08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注解】获得究竟学问的途径,就是闻道、行道、得道的过程。
【讲解】这次开讲《大学》主要是以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为依据。原文就是原本《大学》的原貌,大家如果读过朱子所改编的《大学》章句,可能一时不能习惯,甚至有突兀之感。但我们这次讲解,为什么不用朱子的改编本,而要用原本《大学》的本来面貌呢?我们在以后的讲解中,会充分地说明其中的缘故。
     要讲《大学》少不得要先说一说“四书”:《大学》,是“四书”的第一本书。《中庸》,算是第二。其实,这样的推算,是根据历来“四书”印本的编排次序而说的。说实在一点,《大学》 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参)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论文。《中庸》是曾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论文。从宋代开始,把编入《礼记》中的这两篇论文抽出,和《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总名便叫“四书”。
     在学习曾老夫子《大学》之前我们先学习一下孔老夫子的《易经·系辞》中的几段话:“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天地之道在于简易,大道至简。所以学习经典切忌咬文嚼字,重要的是要领会古圣先贤的智慧。
     什么是“大学”?有人解释为“大人之学”,那什么是“大人”?这就扯远了。学,就是学问。什么是学问?跟知识有什么关系?会学、会问就叫学问吗?不是。知道的是知识,做到的叫学问。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学问,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有知识,但一定有文化。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知识分子也叫做文化人,但知识与文化有关系也有区别。知是知道,识是认识。文是文明,化是教化。知道、认识与文明、教化,肯定是有区别的,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不一定有知识。知识教我们如何做事,文化教我们如何做人,会做人才称得上有学问。
     会做事的人聪明,会做人的人智慧,先学会做人再学习做事,做出来的才是人事,这就是古圣先贤的教育。只教人做事,不教人做人,做出来的就不一定是人事了,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知识是一把钥匙,用来开启智慧之门,我们就会成为觉者,用来研究和讨论,我们只能成为学者。
     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凡事到了究竟处都会冠以一个“大”字。比如,道。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是幸福人生的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而古人就会把通达宇宙、人生的规律,冠以一个“大”字,叫做“大道”。那通达宇宙、人生的学问,就叫做“大学”。
     “之道”,讲的是途径。所以,“大学之道”就是:“获得究竟圆满学问的途径。”
     “在明明德”,“在”是在于。“明明德”的第一个“明”,一般解释为“彰显”。第二个“明”,通常解释为“崇高”。“德”遵循道的规律来做人、做事就称为“德”。

     第一个“明”真的是“彰显”吗?不是。圣贤的教育始终是教导我们:内求诸己,而非外求诸人。英雄征服世界,圣人只征服自己。克己复礼、正己化人、卑己尊人,都是从事项、道理、心态上征服自己,所以,这第一个“明”是让自己明了。
     第二个“明”是“崇高”吗?似乎有点牵强。孔老夫子在《孝经·三才章》中有“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这里的“明”讲的就是规律,就是道。遵循道来做人、做事叫做“德”,道为体,德为用。如果我们连什么是“道”都不知道的话,又如何来遵循呢?所以,这里的“明德”可以理解为“道”。
     孔老夫子在《论语》里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什么意思?早上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晚上就算是死啦,也无怨无悔。可见,孔老夫子把“闻道”当做了人生第一要务,头等大事。作为夫子的学生曾子,是否也会把“闻道”放在做学问的首位呢?我们是否可以把“明明德”理解为“闻道”呢?如果从师承的关系来理解,应该是可以的。
     “亲民”,有一种说法是“新民”,使百姓革除旧习,做新民。这种说法,一看就是征服世界的英雄所见,不是征服自己的圣人主张。“亲民”就是要亲近百姓,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明明德”闻道学来的理论,必须通过“亲民”参与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中去检验。所以,“亲民”就是行道。
     “止于至善”,“止”是最终。“于”是到达。“至善”是究竟圆满的学问。什么才算“究竟圆满的学问”?得道。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正是获得究竟圆满学问的必经之路。
     “明明德”是闻道,是解悟。“亲民”是行道,是修行。“止于至善”是得道,是证悟。这与佛家修行的:信、解、行、证,有什么不同?信是必须的,如果我们对圣贤教育根本不相信的话,《大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佛法里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曾老夫子在这里没有讲“信”,是因为《大学》不是启蒙教育,能够学习《大学》的人对圣贤教育早已深信不疑。“明明德”就是“解”,“亲民”就是“行”,“止于至善”就是“证”。所以,儒家的修学与释家的修行是一个道理。
     综上所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就是:获得究竟圆满学问的途径,就是闻道、行道、得道的过程。





▲晓东老师说《大学》


什么是大学心法研修班?

《大学心法》是一堂有关生命与智慧的课程,由《大学》而始,探寻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如何赋予我们生活的智慧,如何使我们身体无疾患,精神无烦恼,夫妻和睦,孝敬父母。


大学心法研修班,诠释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帮你发现痛苦的根源,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平等心,知道怎样保持内心的安宁和专注。

在静坐禅修里训练分分钟觉知,秒秒钟平等的功夫,从而实现身体健康、内心安宁、家庭和谐、事业顺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