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门前那条路》

 甜心慧儿 2018-05-20

狮子山下的小山村,是我童年和少年成长的地方。村子坐落在狮子山和绣球岭之间,房屋沿着狮子山的东西坐向延绵发展。村前的公路铁路纵向南北,出村要经过铁路桥下过然后上公路。 
七十年代初期,广西为了响应党中央“迅速扭转北煤南运”的号召,为开发罗城煤矿而修建了“三罗铁路”(宜州的三岔到罗城的简称)
  铁路修到了村门口,为沉寂的山村带来了生气。
  刚上初中的我,在空闲之余就与一群闺蜜们,上山砍柴卖给铁路民工食堂,七八毛钱一百斤却把它当成难得的进财门路。
  铁路需要的碎石,民工们赶不够,就召集附近村民们帮打碎石,按百斤为单位给钱,大家也都为之奔忙着。

  铁路于1972年胜利通车,开启了罗城通火车的新时代。
  那时候,每天早上7点半半左右就会听到火车的轰鸣声,接着咣啷咣啷的火车就经过了村门口,7:40准时到达距离村子一公里左右的“石门车站”。
  铁路开通了,虽然火车主要功能是拉煤和运送其它物资,但是铁路部门也为老百姓着想,代挂了三节绿皮客车供旅客乘坐。从罗城到三岔共八个站点,石门站是临时停靠小站。火车到三岔站后,再从三岔转车柳州及金城江方向。着实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新挖茅坑三天哄!”为了能够在铁轨上行走竞赛,看谁的平衡能力好,我们村的一大群学生们曾一段时间不走公路上学而从铁路走,然后绕过一个村子到学校。
  高中毕业回乡,沉重的农活和拼命劳动的干劲,干活时经常顾不了按时回家吃午饭。经常是听到了火车的鸣声才知道已经是中午一点多钟了,该回家吃饭了。
  夏天里的晚上,经常是几个闺蜜相约来到村口铁路桥上乘凉聊天,晚上没有火车经过,可以放心的在桥上静坐或来回走动。

1976年春,当时在公社水泥厂任出纳的我,为帮厂里的宣传队买乐器,第一次坐了火车去柳州。从柳州回来在石门站下车时,偶遇高中毕业两年多不见的同学——后来成为孩子父亲的他。这条铁路也算是为我们牵线搭桥的“红娘”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有幸考上省级幼儿师范学校。1978年春,我坐上这条铁路的火车,开始我的求学梦。

1980年工作后,还几次在这条铁路上乘车往返,每一个站点名称都能背下来。

斗转星移,几十年的变迁,铁路上名副其实的木头枕木已经由水泥“枕木”代替,铁轨上已经是铁锈累累,而且不知何时这条铁路已经停运了。
  这些年来,每次回村上,都要到铁路上走走,找一找曾经的感觉。然而,铁路的路基还在,铁轨还在,可是铁路两旁已经给人们种上了植物。枕木和碎石、铁轨都被杂草盖住。村头的铁路桥下过不了大型车子,村民们就把铁路上面铺平砂石,大的车子可以在上面开过村子。

  上一次回老家,闲暇时沿着村口往车站方向走去,想看看几十年不见的车站不知何样了。
  走近“石门站”,“候车室”孤零零的站立在那里,里面的水泥凳子已经没有了,地下铺满厚厚的尘土,尘土上面,一个个“金斗虫”窝清晰而见。小时候就喜欢拿着小棍子撩开泥土,找里面的虫子。而现在已经没有那份雅致,此时的心中只是一阵阵莫名的伤感。
  候车台四周长满草,不知道车站历史的人,还不知道这是什么建筑,而知道车站历史的人,想必都会有一番感触!
  距离候车台不远的地方,两排矮小的砖瓦房静静地坐在荒地里,那是几十年前铁路车站职工的住所,现在已经废弃了。

从站台往回看,视线的尽头就是我们村子,我们村子似乎离车站很近,其实也很近,就一千多米的距离!过去从站台看去,铁路上的铁轨枕木清晰可见,绵长的铁路直通我们村前,而现在,整条铁路一片荒芜,没有了人气,让人看了有点心里凉凉的感觉。
  沿着铁路往回走,再次用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听远处火车开来的传导声,然而,冰冷的铁轨,已经无法承载这份责任,它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听说这条铁路的铁轨即将要拆除,旧路基将改建为一条新的公路。不管最后的发展如何,“三罗铁路”将永远烙印在我的心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