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庄子的人性论

 dymhoo 2018-05-10
    摘 要:庄子立足于道家,从宇宙的高度来审视人的本质,他相信远古的自然人性是朴素健康的,但是这样的人性却已经丧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性论学说。他的人性思想非常复杂,有着明显的二重性特征,对人性内在的缺陷有着深刻的见解,这也使得他对人类有着非常悲观的看法,最终走上了有别于他人的解救之路。
中国论文网 http://www./9/view-6586783.htm
  关键词:庄子 人性论 性恶思想
  人性善恶的问题一直先秦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先秦诸子争辩的一个话题。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无善无恶论"都是这个时期典型的代表。庄子立足于道家,从宇宙的高度来审视人的本质,他相信远古的自然人性是朴素健康的,但是这样的人性却已经丧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性论学说。从庄子的自然人性论中不难看出其中所蕴藏的性恶思想,当然庄子的性恶思想与荀子的"性恶论"有着很大的不同。"性恶论"是把人性判定为恶的理论,先秦诸子中只有荀子是这样的理论。而庄子并未把人性判定为恶,只是认为人性中有着内在的黑暗倾向,是对人性之恶的认识,这可以称之为"性恶思想"。
  一、内篇的人性论思想
  今本《庄子》33篇,内篇没有说到"(人)性"概念,外篇则有些篇章涉及,认为人性是合乎自然的,是美好的,如果我们认为这些思想是庄子的人性思想则过于片面化。我们不仅要对庄子关于"人性"概念的界说有深刻的认识,还应关注庄子对现实的人的看法。对现实人性的观察和判断是庄子人性思想极重要的内容,岂可因为这部分内容未涉"性"字,就将其排除在庄子人性思想之外。庄子的人性论有着非常复杂的思想,外篇的自然人性人性论只是其人性思想中的一部分,只有明白自然人性论在庄子人性思想中的位置和地位,才能全面了解和认识庄子的人性论。
  分析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人性思想,必须先要着眼于《庄子》内篇。内篇是庄子思想的基础,外篇和杂篇的思想多是从内篇发展而来,是对内篇的延伸扩展。关于人性思想,外篇的自然人性说是内篇的人性观念向明晰化和概念化方向的延伸。庄子生活在战乱频繁的乱世,很多人都对这一时期的现实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庄子也不例外,但是庄子却不同于他人,他独独认为现实社会是不可救的,对现实的人也抱有否定的态度。在他的描述中, 社会黑暗不是根源于制度败坏, 而是根源于人本身的毛病。人的贪婪、自负、欺骗、勾心斗角、相互陷害,把人们推向了不停息地相互折磨和自我折磨的深渊,这是根本的黑暗渊薮。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日以心斗。","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这很明确地表达了庄子的观点,人们不仅走向了黑暗的深渊,而且是天生的,是人生来的秉性,无法逃脱,因为"一受其成形"。在这里,庄子把人世的痛苦归因于人性内在的黑暗,展示了现实人的自身弱点。
  庄子把人世的痛苦都归因于人性内在的黑暗,同时也对人这一秉性的根源进行了探讨。庄子在《应帝王》中写道"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一寓言故事则深刻揭示了庄子对人性根源的认识,仔细分析其中有两层含义。其一,�与忽给混沌开"七窍"以便"试听食息",结果混沌却死了。这很明显是说,人的本性原是朴素的,因为外力开出七窍,使人有了感觉和欲望,却导致了人的死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的秉性起初并不是坏的,而是由于外力才发生改变,这在外篇便进一步发展成了自然人性说。其二,七窍是人类的身体器官,人离不开这些基本器官,它们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这便意味着庄子相信人的死亡或者人自身不可挽救的堕落。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对人的坏秉性有所涉及,他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原始状态的人"以为未始有物",意思是物与我是不分的,和"混沌"一样。而"以为有物"是开始意识到有对象世界,用人的眼光对世界进行划分,对划分的对象再作好恶的判断,最后沉溺于好恶的取舍,"爱"一成,人便无法挽救。《庄子》内篇的人性思想奠定了庄子人性论的基础,有着庄子自己独特的人性思想。人自身坏的秉性才是社会黑暗,人世痛苦的根源,而且人的坏秉性已经根深蒂固,像"混沌"和"以为未始有物"的原始人性已经消失。
  二、外篇、杂篇的人性论思想
  《庄子》的外篇和杂篇比内篇要晚,这些篇章中的人性思想是对内篇的延伸和扩展。像《马蹄》篇中的"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和《骈拇》中的"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天下有常然, 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索。"则是对内篇观点的发展。在这里对自然人性的描述朴素而美好,也比较清晰,但是却丢掉了回归自然的困难。
  外篇也继承发展了内篇对人性恶的认识,认为人的堕落开始于"心",这并不是说是开始于心变坏,而是开始于心本身,这里的心显然象征着生命的内在性。《缮性》篇写道:"及唐虞始为天下,然后去性而从心……文灭质,博溺心……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这里把人的堕落归于唐虞,但是却也指出了人的变坏的内部因素。《在宥》篇中写道"汝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人心的凶险难治,并不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是人性使然,这里的"心"更加深刻的表达了性恶的思想。
  庄子对"心"的厌恶在内篇中便有所体现,上面所引述的《齐物论》中的"与接为�,日以心斗"这一章节深刻的写出了人心的险恶。在外篇、杂篇中有很多篇章也涉及到了人心险恶,像《天地》中的"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於胸中,则纯白不备……",《列御寇》中的"凡人心险於山川,难於知天"。
  三、人性的修养
  庄子认为人是痛苦来源于人的秉性,人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中心带来的问题便是私心的膨胀,尤其是私心支配智巧的膨胀,这便是庄子的性恶思想。《齐物论》明确指明了"儒墨之是非",儒墨都是道德圣贤,他们的意见被私心(也就是性恶的核心)支配,那么人类的道德体系也应该说是被私心支配着。《�箧》则是进一步表达了礼法制度被私心智巧支配,对人性恶有着深刻的表达。
  关于人性恶的思想,荀子和韩非子也有较深的表述,但是庄子的人性恶思想更加深刻,同时也更加的悲观,在他看来,不仅礼法制度不能改善人性恶,连人类的文明也都被人的智巧所操控。所以,庄子只谈论自救之道,就是要摒弃仁义,排除内在情欲对对人性的干扰,取消任何形式的统治而要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 蔡妙坤:《<庄子・内篇>人性观--从生命的本源论说人性的异化与回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1)。
  [2] 陈少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3]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4] 万勇华:《庄子人性论探析》,重庆,重庆社会科学,2006(9)
  作者简介:畅国杰,男,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