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不如美器 香港文汇报2018

 童话印象图片社 2018-05-10



■图片是作者摄于今年除夕年夜饭。


刚刚过去的除夕夜,家家团聚,户户飘香,显示在微信朋友圈里,一大桌菜品丰富菜式各异的年夜饭,成为幸福美满最标准的配置。常吃的拿手菜,不常吃的山珍海味都上了桌。拜不分地域不论习俗的朋友圈所赐,只要细细看一遍,煎炸蒸煮,肥鸡肥鸭,羊腿猪蹄,鲍鱼龙虾,碟满桌满,应有尽有。拜发达的物流配送和种养殖技术所赐,不分南北无关时令,生猛海鲜,蒿笋芽丝,瓜果叶尖儿,轻灼慢炖,锅碗瓢盆,应上尽上。

大饱口福大快朵颐之时,有一事深感遗憾。食美器陋。

冷眼看去,朋友圈里晒出来的年夜饭,无论材质如何上乘,菜式多么精美,拍出来的照片却大都差强人意。细究起来是盛放菜肴的餐具出现了三混问题,盆碗碟锅混用,陶瓷搪瓷不锈钢塑胶各式材质混用,餐具的颜色更是混乱不堪。

英雄配良驹,美女坐香车。食美而器不美,犹如明珠暗投,教人甚觉可惜。在中国人的饮食传统评价标准里,色、香、味俱全,是基本要求。排在首位的色,并非只是菜肴本身的颜色,而是搭配相宜盛器,两两相得益彰的视觉效果。大食家袁枚曾说,煎炒宜盘,汤羹宜碗,参错其间,方觉生色。正是对美食须配美器最凝练的总结。

其实何止普罗大众家年夜饭的餐具不讲究,正在央视热播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的关键字就选择了器。令人@大失所望的是,除了浮光掠影地介绍了一款炒菜铁锅和穿山灶,关于餐具的着墨更是少之又少,难以担起这个器字。

中国被外国人唤做瓷器,历经千年走入现代,在升斗小民柴米油盐的生活中间,全无瓷器之美,实在不该。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走进各地的博物馆,腹圆有耳的簋,形方有足的簠,敛口有盖的嬃,两柱三足的斝,侈口圈足的觯,让我们在惊叹先人对于器具精美雅致追求的同时,也自惭形秽到连这些器具的名字都不能准确读出,实在大不该。

还记得初读《红楼梦》时,惊诧于寄居在栊翠庵里的道姑妙玉。虽是带发修行的弱女子,拥有的茶器之美令人炫目。招待贾母,用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装着成窑五彩小盖盅。招待随同的人,则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请宝钗黛玉吃梯己茶,又端出了时人闻所未闻的瓠瓟斝、点犀盉。闻香而来的宝玉,沾光也要讨一杯用梅花上的雪烹出的茶,妙玉随手指给他的茶具,便是一只精巧的绿玉斗。品茶之余,还不忘用一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虯整雕竹根的大海,来讥讽宝玉不知茶品之道。

曹公的这一段文字虽有炫富之嫌,却让人对传统的器具之美,顿生向往之心。

闲暇之余,看过不少现代瓷器作品展。论胎质釉色造型,以及艺术造诣,精品之作层出不穷,丝毫不逊色于欧美日韩。但走进超市,供民众选购的日用瓷器,只满足实用功能而甚少讲求美感。因陋就简并非好习惯。我们常常惊艳于日本的饮食,殊不知器具之美为其增色,殊不知融入文化的器具之美,更用丰硕的利益加倍予其回报。

旧年我在东京买过一套摆放干果的瓷碗,价格比内陆同等使用功能的瓷碟,贵出好几倍。

略感欣慰的是近年来,饮茶之风复苏,茶具之精,令人赞叹,繁复美轮,古雅简拙,各美其美。企盼餐具亦能如此,让中国人的生活器具之美,再次迷倒东北亚征服欧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就真的不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