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吃店里寻“寒食”--窦媛媛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5-10
小吃店里寻“寒食”

  近来总是感觉追不上时间的步点,出差回来又是临近寒食节。说好了同父母出去春游也变成了“踏青”。原本想请父母去个气派的所在,可从鼓楼、北海逛到景山,错过了正经的饭点儿,在父母的提议下又兜回了护国寺小吃地安门店。

  时间差不多是下午两点了,店里一楼散座的空位还挺紧张,我们坐到了二楼靠窗的地方。其实我觉得老两口兜到这里是“意料之中”。从小儿我就知道他俩对老北京小吃情有独钟,家里经常预备着豌豆黄、艾窝窝这样清淡可口的甜点。不过,像我这样的“80后”对于民俗一向是糊里糊涂的,要说“寒食”到底是个什么讲究我可搞不清楚,正好让老爹给我“扫扫盲”。

  “那咱们就按照寒食节的老例儿点。”看着这里丰富的点心,我忍不住要咽口水驴打滚、姜汁排叉、老北京的豆汁、焦圈、羊杂汤,粗粗算一下也得七八十种,还有好些我压根儿叫不出名字。“看你那馋样。”老爸乐了,跟妈妈商量着要了馓子、糖耳朵、豆汁焦圈,还添了一碗面茶,而我还是按照自己的口味,点了这里最地道的豌豆黄和艾窝窝。

  边吃边聊,老爸用筷子蘸了水一边比划一边告诉我,北京人过“寒食节”与南方不同,像馓子、糖耳朵、焦圈等易于保存,不用额外加热的小吃是正统。古人踏青出游时选择的“寒食”是颇为讲究的,除了无需动火的食俗必须满足,还得从口味、营养上合理搭配,以满足“踏青”体力消耗的营养需要。至于父母点的糖耳朵,在寒食节还有个不成文的说法,那就是“蝶舞筝鸣”。上网查过才知道,过去寒食节有放风筝的习俗,风筝上还得插上竹笛,犹如“筝”鸣,“耳聪目明”的讨巧话儿,令糖耳朵也成了寒食节少不了的吃食。


  不过,抛开寒食节,我还是最喜欢护国寺小吃的豌豆黄,甜度适中,纯粹的豆香浓郁至极。这里的豌豆黄颇有些不一样:传统制法的豌豆黄定型时必要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琼脂”,而护国寺小吃仰仗着面点师的高超技艺,靠着“出沙”的浓稠度定型,令豌豆黄更加香口浓郁,经久不散。

  食事心得:

  虽然装修不够气派,但是环境朴实、干净,周围环境也为这里打造了特殊的气韵,似乎在提醒食客,品小吃关乎于口味,却着实在心境。

  寒食节,按照北京的地方特色,馓子、糖耳朵、墩饽饽、姜汁排叉等老北京小吃都是民俗食品的主力,多选几种搭配,合理营养方是“踏青”正统。护国寺小吃地安门店每天早上、中午的人最多,经常排队要排上十多分钟;尤其是到了每年的清明(寒食节)前后,更是顾客盈门。

  窦媛媛 J202

netease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