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文化研究:精、气、神

 方远图书馆 2018-05-11

    人与人相交,尤其第一次见面,扑面而来的首先是对方的气质。“气质”是什么呢?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与医学中有“精神”与“精气”的概念,这些概念后来被道教所吸收,并进行重组,称为“精气神”,并成为道教中修成神仙不死之药的核心,在《黄庭经》中有言:“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是人身三宝。“精”不但具有生殖功能,还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是秉受于父母的,是 “生命之根”,后天之精是来自饮食的营养物质,亦称“水谷精微”。故古人云:“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在正常的人体内有规律的运行,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中医经典《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抱朴子》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要气并以气为生”;

    气,还需要人的气节,为思想。在生活中,对自己所为的一认同或形成的理想与志向。

     最难理解的恐怕是“神”。“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素问》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中医治病时,用观察病人的“神”,来预测疾病的程度,有神气的,程度良好;没有神气的,则程度不良。

     精、气、神很玄妙,因为看不到,甚至不能被科学证实。但是,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滋生、相互助长。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就少,反之亦然。

     道家认为“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养生治身则要循此自然之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萧天石先生言:“耳多听则摇精,口多说则伤气,目多视则劳神。”那如何才能养生呢?答案是:“收视于目,回目光以内视;反听于耳,回耳聪以内闻;缄闭其口,回元气以内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精气神,同时就是做人的气节品德,精神、思想。一代伟人毛公的精气神,无与论比,大无畏的气魄、精神、思想。现代人如何去学习并对自身所作所为的认识与发挥,理想与志向是非常重要的外因与内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