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中国画“不似之似”?

 露珠儿o4ywwrqy 2018-05-11

内容整理自网络,插图:春秋苦果系列

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果从已出土的战国帛画算起的话,至今也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在历代画家的不懈努力下,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表现形式,显示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有的审美形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在绘画中对表现对象的造型进行意象化处理,而不单纯追求其形象真实。通俗地说,就是作画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追求“似与不似”,以达到“不似之似”“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艺术是源于生活的,中国画是通过点、线、面、水墨、色彩等一系列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如果失去了反映生活的“真”,也就失去了作品的价值,所以绘画要求“似”。从艺术产生的目的来看,无非是把它作为一面感知外部世界的镜子,来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就是通过作品的“似”来描绘生活的“真”,在美的熏陶中达到教育人、感化人、启迪人的目的。


但是,我们必须了解,“似”又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虽来源于生活,但艺术绝不是生活的复制品。艺术是一种创造,它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家的思想、学识、修养、智慧与技法的艺术表现,塑造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的,如果不加以取舍、提炼、浓缩、升华,那么“桂花飘香引鸟来”的“香”和“声喧乱石中”的“声”又怎样来表现呢?这说明绘画在表现生活真实时,不能“太似”,也不可能做到“太似”。就生活的真实来说,可能“假”了一些,但这恰恰是艺术的“真”,是作者经过选择、提炼,进而升华了的再创造。这个创造,更多地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为此而调动的各种艺术手段。所以,作画不能“太似”,这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齐白石的虾须画得笔断意连,用墨的浓淡深浅、水分渗透干湿的变化,表现出硬壳的透明感;大量的留白,使群虾似在水中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看起来就像一群鲜活的虾在一池清水中嬉戏游动,令人叫绝。白石老人曾说:“实际上虾身上的东西还很多,可是我不用画那些玩意。”他画虾几十年,由略似到逼真,再到墨分浓淡,就是为了追求“不似之似,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似”与“不似”既是矛盾的,但又是辩证统一的。“似与不似”说明了绘画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了“形”与“神”的统一,以及“神似”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画的创作和欣赏,历来遵循着“不似之似”的艺术法则,这正是我国民族绘画的艺术审美观和优良传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