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唯我英才 2018-05-11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图中的这位老人姓姚,姚大爷今年76岁,家住山西平陆圣人涧镇,由于天气突然降雨,我们一行没有带雨伞,就敲开姚大爷的家门,姚大爷热情的招呼我们大伙进他家避雨。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在姚大爷的带领下通过一个长约5米的土门洞,进到了他家的地坑院。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一进院子眼前豁然开朗,随行的几个城里朋友高兴的叫到,这就是传说中的地坑院,真是太神奇了,以前在电视报纸上见过,没有想到眼前的地坑院比电视上宣传的还漂亮。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姚大爷看到大伙对地坑院的兴致这样高,就热情的当起了解说员,一位朋友问道,今天下这样大的雨这院子怎么没有积水呀,也看不到排水的地方,这地坑院是怎么样排水的,姚大爷说你看这里,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木板盖着的地面下有一个长方形的小孔,他说这就是当年造房子的时候专门用来排水的地方,边上还有一孔旱井,旱井和小孔是相通的,雨水就是顺着这个孔流进旱井了。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还有你看这个院子,葡萄架下面的土是松软的也比其他地方要低,并且没有压实,雨量再大的时候四面的雨水就会流进来渗进土里。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这些雨水还能让这几株葡萄苗好好喝点,你们再看中间有个白色塑料布,下面全是有机肥,也是院子最低的地方,粉料通过雨水供应到每一株葡萄树下面,既然这样感兴趣就上院子上面看看。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几个人就随着姚大爷打着雨伞来到了地坑院的上面,姚大爷说他家的地坑院是从他手上建的,前后一共花了三年时间,前两年把坑挖好,要放置两年经过两个四季,第三年才能打窑入住,这叫醒窑,地坑院的窑洞都是以7孔或9孔奇数为主,他家的就是7孔,这院子46年了,和他小闺女一样大,挖窑那天他小姑娘刚好出生。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在地坑院的另一侧看到有几块青砖垒起来的地方,姚大爷说这是门洞下厨房做饭土灶的烟囱,农村做饭用的都是柴火,烟大,当初建院的时候这些烟囱就是提前预制好的,还有你看院子四周这些砖要高出地平近20公分,也是防止雨水下灌得。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你们到这再看,这就是窑洞不潮湿的原因,这叫抽风洞,这个气孔和我住的窑洞相通,这样空气形成对流,窑洞住着就会不潮,土窑洞冬暖夏凉我们这些老年人祖祖辈辈都住在里面,现在年轻人不愿意住了,村里的这些土窑洞现在里面住的都是我们这样的老年人。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没有想到一座看似再也普通不过的地坑院竟然暗藏这么多玄机,大伙都说姚大爷聪明,姚大爷说这哪是我聪明,这种地坑院老祖先4000多年前就在里面住,这些排水通风排烟系统都是老先人留下来的,应该是我们的老祖先有智慧。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从上俯瞰姚大爷家的地坑院,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通俗的说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长12-15米的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内四壁挖出窑洞。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进到姚大爷的窑洞,他家的窑洞干干爽爽,姚大爷说这就是屋顶上那个抽风口起的作用,下雨天家里炕上的被子也是没有一点潮湿。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姚大爷的老伴10几年前就去世了,老人当过兵,参加过对越反击自卫战,现在一个月政府发3000多元,他说足够他生活了,现在住在老家的地坑院里,平日里和村里的老伙计打打扑克,聊聊天,地里干点活,日子也挺充实的。

冒雨实拍有着4000年建造史的地坑院,听76岁老人讲怎样排水通风

这是姚大爷家的土门楼,送走我们他转身把门锁上,今天下雨几个老伙计刚才打电话过去打扑克。这样一座普通农村地坑院它的排水通风系统有没有震撼到你,老祖先的聪明才智是不是非常的棒。(要看到更多的农村故事请点击关注黄河乡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