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下雨天,路过晋南一个小山村,就想去拍拍地坑院是如何排水的。刚走到一家地坑院的窑院顶上,就遇到一位大娘正送一对年轻夫妻开车离开。看样子应该是老人的儿子儿媳妇回来看望父母准备返城,老人出来送送儿子儿媳。等大娘的孩子开车走后,我们便和大娘商量,请她给我们讲解一下地坑院是如何排水的?大娘欣然同意。 大娘带我们来到了窑院顶,这地坑院虽是平地挖坑,但是在窑院顶上垫土时,都有意的修成院口附近高四周低的地势,这样可以防止雨水倒灌进院子里,条件好的还会用砖在四周砌起来几十公分高的墙,,叫拦马墙。因为夏收和秋收还要再窑洞顶碾场晒粮食,防止人和牲畜掉进地坑院这里。 下面院里这位满脸笑容的老爷子是大娘的老伴。正在院子里炸油馍、油疙瘩,刚炸完油食的大爷听见我们说话就端着锅站在院子里,大声和我们说话让下去吃饭、大娘说,农村一到下雨天就是休息的时候,地里湿进不去,就在家做点好吃的,也算犒劳一下自己。 大娘说等天气晴了还要把窑院顶用耙耙松,再用碌碡碾压瓷实,一是不让雨水下渗保护窑洞,二是夏收时候还要再这里碾场晒粮。大娘给我们讲,地坑院必须要有人住才能牢固,平日里还得维护,一但没有人居住会很快垮塌的,现在这个村子就他老两口是唯一还在地坑院里生活的了,外地有好多摄影的来她家拍,都说这个院子是宝贝,让他俩好好守着,他老两口也住了一辈子离不开了。 这就是通往大爷家地坑院的上面通道,为了不让雨水顺着崖面流进地坑院,院子的主人修了一个收集雨水的小渠,窑院顶上的雨水汇集起来从水泥管这里流到大路上再流进水渠,为了防止下雨走路地上有泥,还用废弃的石块铺了一条小路。 这就是进入院子的洞坡,在进入洞坡的右边用石头摆了台阶,防止下雨下雪滑的不好进出院子。我们顺着台阶往下,通道的中间也是低洼形状,一部分雨水也会顺着流进院子里的旱井。大娘还一直喊我们小心一点,她说我们走惯了,你们不经常走,别摔上一跤,就不划算了。大娘顺着台阶往下走,由于今天雨下的不是很大加上最近干旱,洞坡的黄土虽然泥泞,但还形成水流,下的雨水都渗入干涸的黄土了。 下到大门口的时候大爷已经在大门口等着我们了。大爷给我们讲,在他右手有个拐窑,里面有一个水窖,下大雨时候雨水就流进那水窖里了。大爷说老早以前没自来水的时候就是用这收集的雨水喂牲口的。这一大段洞坡的水基本流不进院子里,就在这里就给收集起来了。 院子里的雨水有这个靠墙根的渗水窨来收集,就是通过图中那个用砖头堵着的小口流入渗水窨,黄土渗水很厉害,只要不是特别大的暴雨都能及时渗入地下。大爷说今天这场雨不算大,不像去年,连续下了一个礼拜,可是把他忙坏了,家里的渗水窨都快放不下了。 这就是刚刚那个渗水窨的入口,平时用砖头堵着,下雨了就把砖头拿开。大爷说今年这刚开春,雨水还比较少,地里都旱的厉害,这场雨是个及时雨,对当前的小麦生长来说,是真正的春雨贵如油。 大爷说他姓庞,自己今年快80岁了,他有3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很孝顺,刚才走的是小儿子和儿媳妇今天回来看他们了,还有个儿子就住在窑院顶上的平房里,这个窑洞是自己年轻时候挖的,带着孩子们挖了好几年,很有感情,在这里住习惯了,冬暖夏凉也不愿意搬出去住,在这里就挺好的。大伙说老人家一点都不像80岁的人,庞大爷笑着说,窑洞接地气养得了。 说着话,大娘坐在窑洞门口又择起了中午没择完的韭菜,大爷在窑里面的椅子上满脸笑容地看着,这也许就是老伴的含义吧,老伴老伴老来伴。相濡以沫的生活了一辈子,年龄大了在一起说说话互相陪伴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