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歴史》龙山文化(约前3000

 DonaldKing2589 2018-05-12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于黃河中下遊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鼎在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這引起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爲顯著特征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于是把這種以黑陶爲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命名爲“龍山文化”。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别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爲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爲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壽光邊線王城址,陽谷、東阿、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莊城址等。
  
  龍山文化處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産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爲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同時,占蔔等巫術活動亦較爲盛行。從社會形态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财産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大部份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山東半島;而陝西、山西、河南、河北、東半島、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爲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蔔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氣。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