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一声佛号一声心 2020-10-23

古人的读书人,也既是现在说的知识分子。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共同的目标,仁者爱人,心怀天下。《论语》中曾子对读书人风格描述的就非常到位,原文如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远。“毅”就是刚毅,果断,看的准,对处理事情有独到的见解。有些人有眼光,但是让他做决定的时候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以至于错失良机;有些人倒是果断,但是没眼光,只能算是鲁莽了。所以,有眼光、有胸襟、刚毅、果断加起来就是“弘毅”。

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社会挑起很重的责任,因为知识分子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文明,这个担子很重,必须有人去挑。所以,中国人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一个普通人培养成为“弘毅”的人才,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儒家的文化精华就是“仁道”,仁就是爱人、爱社会、爱天下,乃至爱物、爱一切东西。一个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推行“仁道”就是他的责任,以救世救人为终生目标,所以这个担子是非常重的。

不但任重,而且道远,力行“仁”的原则,要以终生为奋斗目标。所以要下这样的决心,必须养成伟大的胸襟、长远的眼光、恢弘的气魄和果断的决心。

这是中国以前的教育,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习就要以天下为己任。而现在的教育恰恰相反,教育就是为了生活,教育就是为了现实,知识最终就是为了赚钱。以前计算机行业赚钱,大家就都学计算机;学钢琴赚钱,大家就都学钢琴。和中国古代的教育精神,已经完全是两回事了。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是为了推行“仁道”,以天下太平为己任,而不是了谋取富贵。虽然处处碰壁,但他并不气馁,安贫乐道,坚守读书人的修养和正直。凭孔子的才能和影响力,随便耍点小手段,当个官、求个富贵,其实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但那已经不是读书人的风格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