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濒湖谈医(143):生命的枢纽

 为什么73 2018-05-13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有两种治法,一是从肾治疗,二是从脾治疗。       

        血小板是血的一部分,精血相生,从生命的源泉来看,当然属肾无疑。从肾治疗的方药可以是左归丸,右归丸,或者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或者五子衍宗丸。血小板导致反复出血,与脾气虚弱不统血相关,所以从脾考虑。从脾治疗的方药可以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参苓白术散等。

        何时从肾?何时从脾?何时肾脾同治?这个看医生面对病人当时的情况而定。

         对于这个病人,我没有用上述方药。我用的是小柴胡汤加减。


       小柴胡汤是一个治疗少阳病的主方。但我也不只将它限于治疗少阳病。


      看今天这一例胸闷、咳喘、咽疼的病例:




其实除了胸闷咳喘以外,患者还有以下症状:



       


       我的处方是小柴胡汤加减,如下:






      为什么小柴胡汤用得如此普遍呢?因为,小柴胡汤是用于调节人体元气的。


    我们治病总是要照顾到我们面对的这个生命的全部,不是仅为治病而治病,而是为他或她的生命的终极目标而努力,无非就是延年益寿。


        延年益寿,就是要照顾好他们的元气。

      人的元气有两个转折点:一是生与死的转折点,一是不病与病的转折点。

       


      生和死的转折点,我们称之为阴枢。阴阳的阴,是阳气极度衰弱造成的一种状态。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这一节时再细细研究。


       健康到疾病的转折点,我们称之为阳枢。是人体的阳气阻隔不通或者虚损时出现的一种状态。虽然它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中专列标题探讨,但其实它在太阳病中就已经提前讨论了。

       

      少阳即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

       三焦是元气的通道,胆主持了全身所有十二脏腑的阳气充养。所以《内经》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三焦经和胆经为同名的经及腑,二者首尾相连,共同发挥着输通元气,鼓舞元气生成的作用。

      所以对于大多数慢性病和身处亚健康状态的人体,我们都得关注这个“阳枢”,我们若能妙用阳枢,很多慢性的疑难杂病也可迎刃而解。

       

       下面看看《伤寒论》的原文: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解:伤寒五六日,中风,是指一种邪气,外来邪气均为风,风为百病之长,诸邪均以风邪为媒介侵入人体。

       往来寒热,是正邪相争时的一种反应。正与邪相持不下时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说明正气不够强大,邪气才能与之纠缠不休。

      胸胁苦满是元气郁结的一种状态。少阳为三焦元气通道,胆经也是如此,有邪阻不通则胀满。胁为胆经所过之处。胁受病则胸亦不可幸免。

      嘿嘿不欲饮食:元气之通道即三焦,三焦包括三焦经之道路外,还主持着全身元气通路。脾胃是三焦元气的一个重要道路。默默,一是不欲言语,二是情绪不畅。与气机、神明均有关系。

       心烦喜呕,是元气郁结化热上冲的表现。

      以上从症状上还可以理解为肝胆经及脏腑。元气在何脏即是何病。

       或字以下均是元气所阻之处的症状。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对于药物的加减,胡希恕先生主张后面的加减没什么意义。有的伤寒大家认为极为有用。

         对此我们有所取舍。元气虚则用参枣草,郁则加疏通药,寒饮则加干姜五味子,等等,依此类推。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解:此说明少阳正气元气虚弱时邪入所呈现的状态。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此段说明后世理解莫衷一是。

       可简单说脏是肝,腑为胃,痛在下为腹痛,后文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前文有或腹痛去黄芩加芍药之加减。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解:迟浮弱,浮为太阳,迟弱为气血虚弱。手足温为阳明湿温。

         由症可知,不能食为湿,胁下满痛、面目身黄为肝胆湿热,颈强为少阳经热郁,项强为风寒郁阻太阳,小便难为三焦气液不通。单与小柴胡解其郁热而扶正气,尚且不够,应兼以利湿。湿去热散。

        前有湿热者已明。若因湿热饮水,加重湿邪,故呕。单用柴胡不足。食谷者哕即呕,为阳明胃有湿热上冲。

        可用小柴胡加黄连苏叶汤。或者小柴胡加连翘栀子黄柏汤。或小柴胡合五苓散。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症情基本同前。只不过此证湿不重,即可径用小柴胡,不用专门去湿。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切,三两) 胶饴

(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

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解:阳涩阴弦有两种情况,阳为寸或者为浮,阴为尺或者沉。

        涩为脾胃气血不足。弦为痛而虚弱。均为阴脉。

        先与小建中,扶元气,再以小柴胡疏通元气,既补且通。

        若从脏腑狭义理解,可为肝郁脾虚,用二方相合之。

        日本人就是如此做的。

        胡希恕先生认为此条类于先治里虚后治表邪之例。可以从之。

       也可合之。更无大碍。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解:不必悉具是指病机一致时不必见一证。甚至一证都不见,也可用本方。

      本为少阳病证,若更伤元气,若为致阳气大伤,可仍以小柴胡汤。

       但小柴胡常有正邪斗争的振汗。





    若各位同道有不同见解,请移步qq群不吝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