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忍不住买买买的人,有哪些错误的心理逻辑?

 长沙7喜 2018-05-13




那些植根于人性深处的缺陷,常常让我们捉摸不定。


我们曾经担心崇尚节约的中国人消费不足,今天,许多人却在过度消费,很小的理由就会引发非理性消费,导致冲动购买,甚至出现消费失控的现象。


网络购物和移动支付的发展,迅速缩短了冲动到行动的距离。一旦产生购买冲动,我们可以立刻实现购买。我们开始及时行乐,随时随地进行购买。


然而,我们得到的不是满足,而是焦虑和失落。


我们的消费行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非理性。


非理性消费的威力巨大,即使我们在99%的情况下是理性的,但剩下1%的冲动就可以让那99%的谨慎毁于一旦。


非理性消费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消费者希望摆脱其困扰。

非理性消费影响着营销策略,经营者希望找到其中的规律。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消费行为失控?

非理性消费遵循怎样的轨迹?



 01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便宜”的商品

但是所有人都喜欢“占便宜”

 

即使不需要,便宜也可以成为购买的理由。


2017年6月,我在法国戛纳参加国际创意节。离开戛纳的前一天晚上,中国广告协会的人告诉我们说,巴宝莉的风衣在搞促销,一件只需要900欧元,价格不到咱们国内的一半,这个消息让我立刻有了购买冲动。


第二天早上八点半,我和一个女同事冲到巴宝莉专卖店,打算购买两件风衣。可是,专卖店要十点才开门,而我们出发去机场的时间也是十点,来不及了!


没有买到风衣,我们当时感到十分遗憾,感觉错过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但是,后来回想起此事,觉得十分有趣,我们完全没有购买风衣的需要,仅仅是因为其价格便宜,就产生了购买冲动。

 

中国消费者热衷的网络购物,大部分都属于非理性的冲动消费。而这种冲动消费的诱发,与网络商品的打折促销有关,与消费者想在交易中占便宜有关。


“双十一购物节”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17年11月11日,天猫和淘宝全天交易额达到1682亿元!


双十一购物节吸引消费者的正是打折销售。当阿里集团为销售额欢呼时,数以亿计的消费者也在庆幸自己抢购到便宜商品。


 

 02 

消费者总是算不清楚“经济账”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心理账”

 

古时候,有个财主十分吝啬,只知道往自己兜里捞钱,却从来舍不得给予。


有一天,财主在乘船的时候落水,家丁甲伸出手来搭救,喊到:“东家,把你的手给我。”财主一听要把东西给别人,宁愿自己在水中挣扎,也不愿意伸手。


家丁乙见状,对家丁甲说:“你太不了解咱们东家了!”然后跑过去,伸出手来,冲财主喊到:“东家,我把手给你,快抓住我的手”。财主听后,连忙抓住了家丁乙的手,被救了上来。


我们都会嘲笑这个吝啬的财主,但是,这位财主表现出来的损失规避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1934-)研究了损失规避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荣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损失”的敏感远远超过对“收益”的渴望。即使损失与利得的金钱数额一样,但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会有很大的不同。

 

许多中国家庭,都是男人挣钱、女人管钱,模范丈夫会让妻子支配财产,把平时挣的钱都交给妻子。每次有收入、特别是额外收入的时候,都会让妻子感到愉快。


但是,花钱的时候呢?情况就不同了,丈夫从妻子那里拿钱去花费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争吵和口角。因为当妻子看见钱往外花的时候,会感受到明显的损失,这种负面感受会十分强烈。


假设丈夫交给妻子2000元,妻子的快乐指数是8。花钱的时候,从妻子那里拿出2000元呢?她的痛苦指数也许会超过12,这就是预期理论发现的规律。

 


 03 

对过去的“后悔”和对未来的“担忧”

让购买决策乱了方寸

 

《触发非理性消费》把人生的烦恼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另一类是对过去经历的后悔。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也会出现两种心理纠结状态。


一种是“选择困难症”。


任何一个购买选择都会有所得、有所失,消费者不知道做完决策之后,会发生怎样的连锁反应,所以在这种得失的评估之中往往举棋不定。


另一种是“购后失落症”。


消费者花钱之后,内心会升起的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即使产品很好用,他们也会为自己的决策感到一丝遗憾,特别是在花费大额金钱之后,会反复考虑自己是不是应该购买?购买时是不是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是不是还有更好的选择?

 

该干的事情没干,不该干的事情干了,都会让人后悔。

 


 04 

消费是一种身份认同,

消费升级就是消费者的自我升级

 

消费是一种身份认同,每个人都希望购买与自我价值匹配的商品,更希望借助商品提升自我价值。


有时候,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并不是因为这些产品或服务与现实自我相一致,而是因为这些产品或服务与理想自我相一致,消费者希望通过这些消费提升自我价值,达到理想自我的标准。


成功人士的消费方式成为重要参照。于是,许多品牌都宣扬他们的产品被成功人士使用,从而引起普通大众效仿。


例如:百达翡丽手表宣扬他们的客户名单里有100位国王、54位王后,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柴可夫斯基等知名人士。


有一次,我在BOSE音响专卖店,打算购买一个有收音机功能的小音箱。导购人员向我推荐了一款产品,他介绍了许多音箱的技术参数,我听不太明白,但当他说“奥巴马办公室就是放的这款音箱”时,我立刻就买了。



 05 

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消费就停不下来

 

我们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善和提高自我,这正是消费的动力!


对自己外貌形象的不满意,可以触发非理性消费。当一个人感觉到身体的某一部分与想象中不一致,就会对自己整个外貌都不满意,从而加大在改善外貌方面的消费投入。


服装服饰、化妆品等行业的商家会深入研究消费者的身体意象,感知消费者对外貌的不安全感。


在此基础上,通过广告宣传扩大现实与理想状况的差距,进一步打破消费者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产生购买的欲望。

  


 06 

人们有两种方式失去自我:

一种是“生活给别人看”

另一种是“看别人生活”

 

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很多时候,活着也是为了他人。


尽管我们一生都在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但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通常会以两种方式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第一种是“生活给别人看”。这会导致炫耀消费,消费者购买昂贵的商品只是希望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


漫画家朱德庸对此有段精彩描述:


他穿时尚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开豪车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买别墅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从事的工作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的一切都是为了展现给别人看……

我们终于失去了自我,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第二种是“看别人如何生活”,这会导致攀比消费。


攀比消费是一种地位竞争,地位竞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偏好,我们总是想要和其他人进行比较。无论物质财富达到什么水平,我们对自己拥有财富的都不会感到满足,因为总有人比我拥有得多。


攀比消费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好比我们两个人往前奔跑,但迷路了,最初的目标已经消失,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只想比别人跑得快,跑在别人的前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