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赛 | ​现代科学前传(四):他们在一起了

 学位多士 2018-05-14


 题图为大阿尔伯特的雕像,位于科隆大学校园内。该照片来自科隆大学计算机系一次Workshop活动的论文征集页面。


作者 杨赛(极客邦科技终身首席记者,2050志愿者,科学哲学爱好者。2008年本科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自从11世纪的大翻译运动以来,基督教文化与希腊文化开始缓慢的再次融合,在安瑟尔谟(1033-1109)及其同时代人的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经院哲学”。


到了13世纪初,很多著作已经翻译传播的七七八八了,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亮闪闪的散发着光芒,亮瞎了无数人的氪金狗眼,吸引了一大批粉丝。

但是时间长了,基督教里有人开始觉得有些事情似乎不太对劲:

怎么好像亚里士多德的有些理论,看来看去都跟基督教的核心教义玩不到一起去?

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没有开端的,论证如下:


  1. 假设,宇宙有一个开端。

  2. 每一件事都必然有一个原因。

  3. 所以,这个开端必然有一个原因。

  4. 而这个原因又必然有另一个原因。

  5. 这会导致无穷后退。

  6. 宇宙应该是完美的,因此应该是有限而不变的(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完美”意味着一种终极的完成状态,一种无需增加任何东西、无需减掉任何东西、无需任何变化的永恒状态。相比之下,“无穷”、“无限”的概念,在他看来都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无法理解的)。

  7. 一个无穷后退的宇宙是不完美的,而宇宙不应该不完美。

  8. 所以,宇宙不应该有一个开端。

  9. 相比之下,一个无始无终的宇宙更加合理。

但是这个世界明明是上帝创造的好吗!

这些个矛盾零零总总有好几百个,可是愁坏了当时的经院哲学家们。不过他们还真是很给力,愣是在亚里士多德和上帝之间找到了一系列和平共处的方案。

 圣人 Albertus Magnus 看了过来

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生于公元1200年前后,大概活了有80多岁。他也是在 University of Padua 接受的大学教育(是哥白尼、伽利略的老学长),在那里接触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之后,他加入了天主教多明我会,到博洛尼亚学习神学,在巴黎大学获得了他的神学博士学位并在此教授神学。

后人将大阿尔伯特的著作整理成38大卷,按逻辑学、神学、植物学、地理、天文、占星术、矿物学、炼金术、动物学、生理学、骨相学、正义、法律、友情、爱情等类别进行了整理。

他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在于他把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注意哦是“全部”,包含拉丁文译文以及之前阿拉伯学者的相关笔记——一一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校对和注释,乃至于有人评价说“现代人有关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所知都是来自大阿尔伯特”。

大阿尔伯特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极高。借用他的弟子阿奎纳的话来说:“亚里士多德已经达到了人的思想不借助基督教信仰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那么,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宇宙不应该有开端论”,大阿尔伯特是如何评论的?

他说:

  1. 上帝是“第一因”。

  2. 即,虽然每一件事都必然有一个原因,但上帝例外。上帝的存在不需要别的东西作为原因。(或者说,上帝自己就是上帝存在的原因。)

  3. 所以,宇宙可以有一个开端并且不会产生一条无限的因果链条。

  4. 那个开端必须是上帝。

你看,他没有改变逻辑推理的方式,他只是改变了假设条件,就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在理性哲学体系当中,这一点儿都不犯规!

总之,在大阿尔伯特和阿奎纳之后,亚里士多德与基督教之间“合作”的越来越愉快,他的思辨方法连同他的很多观点逐渐在教会的经院哲学体系中取得正统地位。

只要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理性的世界能够呈现出很多很多的可能性。

基督教的原始经典只有一本《圣经》,而在原始基督教中,通向上帝的道路只有一条:“信仰”。

但是有了亚里士多德之后,《圣经》里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某条通向上帝的道路。

这如何能不让人欣喜若狂!


[本文转载自“懒菜杂谈”,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