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经院哲学之五:早期弗兰西斯教派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9-19

基督教经院哲学之五:早期弗兰西斯教派

  

早期弗兰西斯教派是13世纪奥古斯丁主义的代表,他们尽管也接受了一些亚里士多德主义,但在根本上却是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主义化,哈勒斯的亚历山大和其学生波纳文图拉是该派的代表人物。

1.哈勒斯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1175-1245 年)出生在英国,在巴黎接受了神学、哲学教育,以后就在巴黎任教,号称" 不可辩驳的博士"

他的名著《神学大全》进一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系统化。该书用典型的经院哲学方法编成,首先从神学著作中引出一个问题,然后罗列出所有可能的答案,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权威的或理性的,最后做出是与否的裁定。全书共分四编,包括了400 多个问题,每个问题又分若干章节,可谓洋洋大观。这种方法以后在托马斯那里得到了完满的应用。  

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对亚里士多德具有全面知识的经院哲学家,但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却具有浓厚的奥古斯丁主义色彩,他采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学说,但认为形式是共相,是存在于上帝之中的理念,上帝以理念做原型从无中创造了世界。上帝是至善,万物的存在是由于分有了上帝的善。

2.波纳文图拉  

亚历山大的学生波纳文图拉(1221-1274 年)是弗兰西斯派的领袖人物,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曾任巴黎大学教 授,1257年成为弗兰西斯教团首领,1273年成为红衣大主教,曾被世人誉为" 六翼天使式的博士"

波纳文图拉哲学的特点是经院哲学与神秘主义的结合。他虽承认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是并驾齐驱的权威,但只是吸取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成分,更多的是向奥古斯丁和神秘主义靠拢。波纳文图拉认为,世界是上帝按照理念从无中创造的。他指责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抛弃了柏拉图的理念,认为理念就是上帝的思想,是万物的范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理念不仅仅是某种纯逻辑的东西,而且是能动的、某种创造性的东西。

波纳文图拉否认创造是永恒的、必然的流溢,认为这种说法在自身包含有矛盾。他认为,创造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一切创造物都包括形式与质料。光是一切物体的共同形式,一切物体按本性说来都与光有关,其存在的程度和等级取决于这种关系的程度。质料仅仅意味着可能性,但并非是纯粹的无规定性,在原初质料中就包含着作为某种内在因果性的胚芽。因此,并非一切由质料构成的东西都归因于形式。波纳文图拉反对灵肉一体说,认为灵魂也是质料与形式的结合,也具有自己的质料,因此也就存在有一种精神性的质料。而肉体也具有自己的形式。所以,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是不死的。  

波纳文图拉认为,万物是上帝的摹本,上帝是借着万物表现出来的,所以人们可以在万物中认识上帝。在这里,波纳文图拉进一步发挥了他的神秘主义思想。他区分了认识真理的三种方式,即象征的、本义的和神秘的方式。象征的方式是通过理性和心智认识万物。

波纳文图拉承认知识是由于对感官经验抽象得来的,但他追随柏拉图主义,认为这样的知识是一个开端,真实的知识是永恒的范型,即理念的世界或上帝的世界。这样的认识只能通过智慧和心灵的豁然开朗来实现,这就是神秘的直观,是一种神人结合的入神状态。但这种直观并非任何人随时都能实现的,它依靠的是上帝的恩赐。而这种恩赐又只能通过圣洁的生活和虔信上帝才可能得到。可见,波纳文图拉的神秘主义仍是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的。

3.多米尼克教派与阿尔伯特  

阿尔伯特与托马斯.阿奎那是多米尼克教派的主要代表。这一教派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探讨神学,成为13世纪经院哲学的主流。  
阿尔伯特(1193-1280 年)生于施瓦本的劳莫恩,在帕多瓦大学学习了哲学、医学、自然科学,又在博罗克纳大学学习了神学,1223年加入多米尼克教团,1254年为该团在德国的大主持。受教团的派遣,阿尔伯特到科隆的教团学校讲授哲学和神学,也曾到巴黎等地作短期讲学,与拉丁阿威罗伊主义者进行过激烈的斗争。据说大学找不到一间宽敞的讲堂来容纳他的学生,以致他不得不常常在广场上讲课。1260年,他被任命为雷根斯堡主教,不久又辞去该职务,在修道院的孤寂生活中从事科学研究和写作。阿尔伯特知识渊博,酷爱直接观察和描述自然,在动物学、植物学、化学领域均有一定的造诣。同时,他精通古典的、教父的、阿拉伯的文献,因而获得了" 伟人" " 全能博士" 的称号。阿尔伯特著作的大部分是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著作的注释,此外还有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著述。  
阿尔伯特在哲学史上的主要地位在于他第一个全面地向西欧人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及其注释者的思想,但阿尔伯特未能有效地利用资料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他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混乱的,而且掺和了一些柏拉图主义的成分。建立体系的工作是由他的学生托马斯.阿奎那完成的。由于师生两人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我们在这里只从主要方面对阿尔伯特做一简略的介绍。  在上帝与万物的问题上,阿尔伯特吸取新柏拉图主义和伊本.西拿的一些思想,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了改造。他认为,上帝是最高的无限实体,是不被创造的光。从上帝流溢出" 原初理智" ,它是" 暗化的光"。从" 原初理智" 中又流溢出一切存在,包括从世界灵魂直到有形体的存在的各个等级。一切被创造的实体都是由本质性和存在结合而成的。  
在共相与殊相的问题上,阿尔伯特接受了伊本.西拿的思想,并把它进一步具体化。他认为,共相作为事物的特殊本质不依赖于它在时空世界中的实现。因而是在物之先;特殊本质具体化为万事万物,因而是在物之中;我们的普遍概念以其普遍性是一种思想产物,因而是在物之后。  
关于哲学与神学的关系,阿尔伯特认为,哲学的问题只能以哲学的方式来处理。而神学问题,例如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创造、复活等,是自然的理智所无法理解的,因而只能以神学方式处理。阿尔伯特的这种观点在托马斯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被引导到神学高于哲学的方向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