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策 | 仓促不是借口

 缘聚缘来图书馆 2018-05-14


 转载自3月23日《人民公安报·剑兰周刊》


仓促不是借口


□张 策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播出前,曾密集播放了一阵预告片。预告片拍得很精美,“让您久等了”这句亲切的台词令人印象深刻,真的撩拨起了观众的味蕾和胃口,望眼欲穿地等着片子的正式播出。


就在这种热烈的期盼之中,《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春节期间播出了。播出后的口碑据说不如前两季,观众大多表现出了失望的态度,甚至有人激烈地吐槽谩骂。评论家也出来说话了,有从拍摄角度批评其粗制滥造的,有从内容上指责其华而不实的,也有人从价值观上分析出各种的问题,批评制作团队不够专业。在林林总总的意见中,我注意到了“仓促”二字,感觉这是毁了这部优秀纪录片的症结之一。


据说,参与制作的团队在纪录片领域是有着丰富经验的,但对美食来说,似乎知识储备不足。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酸菜与煲汤所能概括的。学习钻研不够,是仓促之一。


又据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筹备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选择、采访拍摄对象,策划、创作拍摄脚本,组织、协调拍摄进程,都要在这几个月里“多快好省”地完成。准备时间不够,是仓促之二。


再据说,为了尽快完成拍摄,保证能在节日期间播出,几个摄制组同时上马、各自为战,剧本缺乏统筹,拍摄缺乏协调,各讲各的故事,各说各的观点,各有各的形式。统筹规划不够,是仓促之三。


也许还有仓促之四、之五,因为不能深入了解,故不多言。但此片拍摄中的仓促,大概是可以认定了。但仓促不是借口,不是检讨书上轻描淡写的搪塞,仓促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在金钱杠杆作用下艺术原则的退让。


不禁想起了老艺术家张瑞芳的一段回忆。电影《李双双》拍摄之前,为了能更好更准确地表现出河南农民的状态,剧组深入农村,与公社社员同劳动、同生活数月之久。这使得在银幕上呈现出的新农民形象活灵活现,成为中国银幕的经典。近些年,这样的经历我们慢慢听不到了,常听说的倒是某个演员同时串着几个剧组的几个角色,上午在北京演着当代的工人,装模作样地在车间里打铁,下午就到了横店,穿起龙袍做了皇上。对于这样的“艺术家”来说,想来“仓促”只是挂在嘴边的托词和掩饰,他仓促中的忙碌是为了什么,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有人说纪录片是电影界的一块净土,我曾以为然。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表现出来的仓促,让我有了些疑惑。我相信制作团队恐怕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但仓促背后的故事种种,希望不是些蝇营狗苟。疏忽总是会有的,保持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是艺术良心的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