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失败的一次造反,本可轻而易举的拿下隋朝,结果却惨败!

 思明居士 2018-05-14

大约隋大业十一年(615)初秋的一天,一位身在淮阳郡、三十出头、名叫刘智远的私塾先生,写下了一首五言诗《淮阳感怀》: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整体来看,诗的意思是,诗人不希望虚度此生,立志干一番事业,争取青史留名。

这满满的正能量啊!可是,该私塾先生“诗成而泣下数行”。这就奇怪了,你写诗就写诗,都这么正能量了,哭什么?不光是今天的我们觉得奇怪,当时亦“时人有怪之者”。于是,“时人”起了疑心,“以告太守赵佗,下县捕之”。结果该私塾先生跑了。这就更奇怪了。你跑什么?

不跑?不跑他就麻烦了。因为该私塾先生的真名,并不叫刘智远,而是叫李密,当时隋朝官府的“A级”通缉犯李密。写这首诗时的李密,正处于亡命天涯的途中,也正处于他一生中最黑暗、最艰难的三年之中。而他此时写下的这首《淮阳感怀》,也成为他在史上留下的唯一一首诗。

史上最失败的一次造反,本可轻而易举的拿下隋朝,结果却惨败!

李密本是官二代,他的出身简直可以用显赫形容。在当时,他跟谁“拼爹”,也不落下风。李密的亲爹李宽,是隋朝上柱国、蒲山郡公;爷爷李曜,北周柱国、邢国公;曾祖父李弼就更猛了,西魏司徒、“八柱国”之一。

“八柱国”指的是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此后,“八柱国”成为崛起于南北朝时期、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别称。这是一个史上非常牛的集团。因为这个集团创造了我国史上的四个王朝:西魏、北周、隋、唐。

“八柱国”中的宇文泰,是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李虎,唐朝第一位皇帝李渊的祖父;独孤信,北周第二位皇帝宇文毓的岳父、隋朝第一位皇帝杨坚的岳父、唐朝第一位皇帝李渊的外祖父。顺便说一句,独孤信是史上最成功的岳父,没有之一。闹了半天才明白,原来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就是这“八柱国”集团的内部人士,轮流坐庄,在过家家玩儿。

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李密一开始还是充满正能量的。李密二十多岁的时候,以门荫入仕,担任了侍奉皇帝左右的禁卫武官。可惜,隋炀帝杨广觉得“此儿顾盼不常”,不喜欢他。结果,李密的仕途就这样终止了。丢了工作的李密,开始刻苦读书,从公元605年到613年,整整读了八年书,“专以读书为事,时人希见其面”。就在他读书期间,认识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损友——杨玄感。

史上最失败的一次造反,本可轻而易举的拿下隋朝,结果却惨败!

李密和杨玄感成为朋友,源于他和杨玄感父亲、越国公、尚书令杨素的偶遇。偶遇后,杨素“奇之”,将他推荐给同龄的儿子杨玄感,说“吾观李密识度,非若等辈”。从此,损友杨玄感进入了李密的朋友圈,并直接改变了李密三十岁以后的人生。之所以说杨玄感是损友,是因为他有胆量造反,却听不进李密的正确建议,以致痛失好局,功败垂成,结果害一帮子人掉了脑袋,也害得李密亡命天涯。

大业九年(613)春,隋炀帝杨广再次出兵征伐高丽,委派时任礼部尚书的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督运大军粮草。觉得机会难得的杨玄感,决定纠集李密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起兵造反。李密八年的书没有白读啊。此时的他,向杨玄感建言,献上、中、下三策。

上策:攻克幽州,控扼远征军的咽喉要道。理由:隋军远征高丽,距离幽州尚有千里,南隔大海,北有强胡,政令、粮草都只能通过榆林塞(今陕西榆林)一条道路与内陆沟通。此时,如果攻占幽州,即可凭借临渝关(今河北抚宁),控扼远征军的咽喉要道,截断大军粮道。不出一月,远征军就会断粮,加上高丽军队的反攻,大军不乱即降。消灭了远征军之后,再回过头来,天下可传檄而定。

上策的最狠毒之处,就是掐断了隋炀帝远征大军唯一的粮草和政令通道。原来,隋炀帝远征高丽,粮草给养不是辽东供应,而是靠关内运送过去。如果杨玄感率军直扑幽州一带,切断隋炀帝政令入关和粮草出关的唯一通道,那么隋炀帝将会陷入全盘被动。政令不能入关,隋炀帝就不能号召和指挥中原的军事力量一起平叛,只能依靠手中的远征军转身西向攻击;粮草不能出关,隋炀帝手下的远征军将很快出现饿肚子的状态。大军饿着肚子,又屯兵幽州坚城之下,背后还有高丽军队的反攻。如此危局,隋炀帝手下军队人数越多,将死得越难看。而打败了隋炀帝之后,再乘胜直捣隋朝统治中心长安,那时隋朝群龙无首,一举可胜。

高,实在是高。

史上最失败的一次造反,本可轻而易举的拿下隋朝,结果却惨败!

中策:攻克长安。理由:我军直扑关中,攻克长安,然后据潼关和崤山天险而守之,伺机东出潼关平定中原。这样一来,即使隋炀帝率远征大军返回,也已失去根本之地,我军则进可攻退可守,居于万全之地。

李密的中策,其实就是四年之后李渊的成功之路。当时,隋炀帝为了远征高丽,几乎把国家所有的军队和勇将都抽调到了前线,因而,都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相当空虚。受命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和刑部尚书卫文升,少的年仅九岁,老的时已七十二,做事基本靠这个七十二岁的老人。卫文升虽有忠心与谋略,但年纪不饶人,已没有能力有所作为。在杨玄感起兵后,卫文升曾从关中率军七万赴援东都,但与杨玄感大军屡战屡败,死伤大半,可见卫文升及其部队的软弱无能。

四年后的大业十三年(617),李渊从太原起兵,进攻长安。其实,此时的长安,经杨玄感之乱后,已经大大加强了防守力量,由大将屈突通镇守。但李渊还是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从太原一直打进了长安,这充分说明关中地区的防守始终较为薄弱,容易攻取。

关中,地处泾河、渭河、洛河三水交汇而成的河谷平原,东有崤山、潼关天险,北绕黄河和广阔的沙漠,南屏秦岭、武关,西为大散关,历来称为“四塞之国”和“天府之国”,易守难攻,是当时天下的根本之地,也是秦始皇、汉高祖等著名帝王成就一代帝业的福地。占领了关中,不仅占据了隋朝首都,也等于掌握了天下根本,进可攻退可守。

高,实在是高。

史上最失败的一次造反,本可轻而易举的拿下隋朝,结果却惨败!

下策:攻克洛阳。理由:就近迅速攻克东都洛阳,并以此号令天下。但是,如果洛阳得讯后坚守不降,导致我军久攻不克,等到天下救兵四面而至,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遗憾的是,杨玄感采纳的,是李密的下策。而且,进展得很不顺利。其实,李密的下策,如果进展顺利,也不失为权宜之策。因为,当时隋炀帝东征高丽,把洛阳作为战略大本营,不仅将百官家属作为人质安置在这里,还在此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兵器等战略物资。如果进展顺利,就近袭取东都洛阳,杨玄感既能彻底解决部队的物资供应问题,还能控制百官家属借以动摇隋军的军心。

问题是,他没有得手。没有得手的原因是,洛阳已经有了防备。杨玄感信任的原河内郡主簿唐祎,在被杨玄感任命为怀州刺史后,逃归东都洛阳,向东都留守、越王杨侗告了密。有了防备,洛阳就不好打了。结果,杨玄感屯兵洛阳坚城之下,苦战一个多月,毫无收获。这时,隋炀帝已派大将宇文述、屈突通、来护儿快速率援军抵达洛阳外围,杨玄感腹背受敌,只好另谋出路。

这个时候,杨玄感仍有进军关中的机会。他的大将李子雄建议,东都援军日益增多,我军屡败,坚城之下不可久留,不如直入关中攻占长安,开永丰仓赈济百姓,关中地区指日可定,然后再东向争天下,王霸之业就可成功。这其实还是李密此前提出过的中策。

史上最失败的一次造反,本可轻而易举的拿下隋朝,结果却惨败!

事已至此,杨玄感只能接受这个中策,集中主力直指潼关,隋将宇文述等则率军随后追击。可恨的是,杨玄感进军至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居然轻信当地百姓的话,一厢情愿地认为弘农宫屯有大量粮草,决定停下来攻打弘农宫。对于杨玄感这一几近自杀的行为,李密极力反对:“我们如今哄着部队进军关中,兵贵神速,何况追兵马上就要到来,怎么可以停留!如果前不能占据潼关,后不能攻占弘农宫以为据点,追兵一到,我们必然大败,那时何能自保?”可是,损友杨玄感的笨劲儿上来了,就是不听。

结果苦攻三天,弘农宫稳如泰山。进退失据的杨玄感只好放弃,准备继续挥军西进。晚了!隋将宇文述、来护儿、屈突通、卫文升从四面围了上来,杨玄感势穷自杀,李密只好亡命天涯,然后流着眼泪,去吟诵“满满正能量”的《淮阳感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