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龙场大悟

 我的天堂111 2018-05-14
 



​ 

王阳明龙场大悟

 

王阳明是心学到代表人物,他的悟道经历与教学方式都有着很深的禅宗痕迹。

根据王阳明自述,他早年信奉朱熹。朱熹将“格物致知”解释为“穷理尽性”,并且有一套格物的方法。王阳明和他一个朋友就照着这个方法,在院子里去格竹子。三天以后,他朋友心力疲惫,放弃了。王阳明还坚持格竹子,谁知七天以后,他自己也病倒了。这次经历使得王阳明对朱熹的理论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但他还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据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记载:

五年壬子,先生二十一岁,在越。……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王阳明按照程朱的格物之学,去格竹子,竟然格出一场大病。具体的情景,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详细的介绍:

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著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王阳明这段经历,被算作王阳明哲学之弊。其实,这不过是王阳明思想未形成以前的状态,要算也是程朱之弊。

后来,王阳明因得罪刘瑾被贬龙场驿,并在那里悟道。他自己对这次悟道的描写是这样的:

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彻底放弃了朱熹的理论,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王阳明对格物致知也有了新的理解,在其《大学问》等著作中,对程朱之说大胆质疑,提出新说,重拾原本大学,还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心学有禅宗的影子,有传说王阳明前世是一个禅师,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王阳明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看右看,好像曾经住过。王

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那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碍于情面无法违抗,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