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视角 | 再说雷军之“天理即人欲”?

 licai86 2018-05-14


行者视角栏目是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谢泓所著专栏。谢泓在长期跟踪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在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及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以独特的视角分析、解读企业。




题目太大!!


呵呵,今天这个题目太大了!


那我还是尽量说的朴实一点。不过要朴实也不容易,毕竟需要引进一些古人的经典论述。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的通俗易懂。当然,我理解为是我的思考,类似于李连柱的“柱子阅读笔记”。




先讲一个我党发动群众的故事


最近在看好几本中共党史相关的书籍,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说当年日本侵华,国民党号召老百姓抗日,讲的都是国家危亡,匹夫有责的大道理。我们经常说,口号中国,道理人生,都是书生误国误民之学。一句话,就是不接地气,不切境,没有链接人心。共产党根据地是怎么做的?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是既得利益者呀,日本人侵略进来,就要保卫家园。卫国就等于保家,得民心者得天下呀!在抗日根据地,税收很少,但有一种税,是猪肉税,能够吃得起猪肉的,都是家境不错的家庭,换个角度,就是富人税。国计民生,关乎民心向背,没有小事。设计政策,需要精准,似庖丁解牛,以无入有,牵一动百,联动效应。精英治国需要高水平的顶层设计,需要布局深远。




雷军:人欲即天理?


雷军说,人欲即天理,那个想要成为王者的人,要能够正视一个人的能力与欲望、承认别人的价值、有成就他人之心。


你的人为什么要离开你?马云的回答是:“钱,给少了;心,委屈了。”我的回答是:没进步了,或者没空间了。


据说,雷军是王阳明的粉丝,说这句话来自王阳明。



王阳明有没有说这么一句话?


没有。但也有这么点意思。


王阳明说过,“天理即良知”。但为何雷军有这么一说?哈哈,如果讲禅讲道,一两句话就讲的清楚,那不就神人?王阳明是讲过“无善无恶”,学生黄直录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接着王师又说:“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


这段话怎么解呢?善恶如同冰火,两个极端,为什么说是一个东西呢?王师说,天理呢,不分善恶,如果有就是个“中”。“中”在儒家体系是一个大学问,这里不赘述。过和不及都不是“中”,讲大话多呢,不接地气,讲蝇头小利呢,有点目光短浅。善恶都包含在天地大道中,也包含在每个人的心中。程子程颐说:“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


所以,厉害的人,理解善恶,包容善恶。我们说,“从欲就是恶”是从个体角度讲的,但大能者能够加以诱发和引导,顺从欲望,成就善举。单纯“保家”看起来有点自私,但跟“卫国”在一起,就是慷慨赴义之举了。雷军四十来岁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理解人的欲望,可能是做事情的基础,而不是大口号和装逼。



“存天理,灭人欲”又是撒子意思?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先生思想,但不是朱熹发明的,来自二程的“灭私欲则天理明矣”。孔子是说“克己复礼”,儒家十六字心法前两句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王阳明经常批判朱熹理学,但跟他学生陆澄对话中说“何者为天理?”王师说:“去得人欲,便识天理”。还跟学生薛侃讲:“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这理解起来好象不简单,但也不复杂,关键是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天理和理解天理,身份不一样,格位不一样,说法就不一样。比如雷军作为老板上位者的格位去理解员工,天理即人欲,没毛病。国民党站在上位者的格位去要求老百姓要慷慨赴义,从道德的格位上讲没问题,从操作层面的格位上说就不如共产党的根据地有动员力。


那么圣人们讲“存天理,去人欲”是什么格位对谁去讲的呢?张肇麟老师经常讲,道理是有格位的。当然是站在老师的格位对学生讲的,不过这些学生可厉害,基本上都是社会上极其有名望之人,社会精英,其中不少还是皇帝呢。如果雷军对自己讲“天理即人欲”,你信不信天会灭了他?由着自己的欲望无限放大,自我膨胀的人结局从来就只有一个,灭亡!


王夫之的《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大概是说人的本体本来就是静的,是清澈的,有良知的。但经常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感而易动,然后就容易形成自我的判断,慢慢就被外面的物质所俘虏,随波逐流了,那离天理就越来越远了。所以,人必须是对天理有所追求的,特别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掌握社会资源的人。否则就会把国家、企业或老百姓带到沟里去。




什么是“天理即良知”,什么是“致良知”?


很多人会经常讲,天理良心啊! 什么是天理?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大规律,有些是人的视角可以去看到或窥探得到的,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的事物是世俗视角所不能去揣摩得来的,暂名说是天道,或公理。什么是良心,王阳明说是每个人的本体吧。孟子说:“不虑而知,良知也,不学而能,良能也。”就是人自己或许不知道,但每个人都本自具足的善良天性。据说,人只要回复到自己本性具足境地的时候,就有这种不虑而知的境界,也就能够超越自我,感受天地大道的存在。


所以,戒戒戒,修修修,去去去。所有修道者或大人君子能够超越自我,回归本性的惟一路径就是拿自己开刀。修行这回事,是对自己而言的,不是去要求别人的。是君子的行为,是对掌握资源的上位者而言,对下位者有生杀大权的人而言。权力大,责任越大,上位者不可以不谨小慎微。要在内心上明了一个人天命之所在,才不会行差踏错。要在道上有所得,就必须在私欲上省察克治。



如何理解人欲和良知本是一体?


致良知思想是王阳明的伟大发明,但其本源是孟子良知良能的思想。但学习圣人的思想,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深谙人性,要有很好的本事去驾驭事物。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大概意思说人和禽兽没什么大差别,无非都是吃饱穿好。但舜就留存了这个差别。有些人呢,满足了物质需求,然后不知不觉的饱暖思淫欲,真的慢慢与禽兽没有了差别。舜帝知道人和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应该精神需求,有追求,所以就稍加引导,教化人民。舜是一个帝王,也非常接地气,不是单喊口号,满嘴仁义道德。


王夫之《礼记章句》说:“禽兽与人共而人之自异者鲜矣。人之所异者何也?心理之安而从容以中其节也。”人要心安理得,这也是良心发现。



王阳明厉害的地方就是熟谙人性,通人性,洞察人性。如此才能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如果仅是这样,就远远不够。王阳明武略文攻,因势利导,教化百姓才是根本。所以,圣人之学不是讲道理,高高在上,而是在事上格物致知,落地到钱粮财货上。


理解百姓,引导百姓,而不是满嘴仁义道德跑火车。王阳明有一次跟他的学生讲:“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毋庸置疑,雷军是接地气的,是成功的企业家。但真正的成功,除了理解人欲和良知本就一体以外,就是最终在物质上成就人,还是在良知上成就人,才是做事的关键,是一个人的道行体现,也是最终的成败!



(文/谢泓)


谢泓,华南理工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广东省民间组织总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工商联执委。

谢泓长期跟踪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在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企业文化及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有独到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