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中篇)

 飞燕图书馆673 2018-05-16


下面我讲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子我就不讲了,这是常用的,我这里重点讲的就是细辛。细辛的功效是发表散寒,温肺祛痰,祛风止痛。它的主治,第一是少阴病,恶寒,反发热,脉沉者。第二是风寒饮邪客肺之咳逆上气,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之所以加细辛就是基于它这个作用。第三是百节拘挛,风寒湿痹病,尤其是眉棱骨痛。这些就是细辛最主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举一个病例。对于细辛我用量大的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治关节疼,用量大。第二,治腰膝腰腿疼,我用熟地配细辛。我们都学过的:麻黄配熟地,熟地不滋腻;熟地配麻黄,麻黄不发散。我治风湿病不用麻黄,麻黄是辛温解表药,细辛也是辛温解表药,我就认为细辛配熟地,熟地不滋腻,熟地配细辛,细辛不发散。只要是腰腿疼痛的,我经常用到15g以上。细辛治眉棱骨疼痛特别有效,我也用到15g以上。以后不管治什么病,只要出现眉棱骨疼的,你就可以在你的方子基础上加上细辛重用试一下,我用过多少例都是非常有效的。细辛特别善治上肢的疼痛。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来北京回家探亲,我们院里头就想让我们搞几个骨科的挂图,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资料都特别的缺,我高中的同班同学徐群渊在首医当校长,所以我当时就找了他,他当时就给我找了一套。后来我们俩聊的时候,他说他的孩子胳膊疼,特别是手脖子疼、发凉,治都治不好,他就让我给他开方,我就开了“疼痛三两三',加桑枝、细辛、羌活,吃了一次之后就全好了。那个方子除了“疼痛三两三'的作用,主要还是细辛用了25g。细辛这个药文献记载“味辛而厚,气温而烈',使用起来很难。在江南地区用细辛有这样的说法,叫“细辛不过五',也有时候叫“细辛不过三'。但是我考虑,那是因为江南人体弱,腠理疏松不密,这是这个理论的根据。但是这里说的“人'是古代人,江南比起北方,当然体质比较弱了。但是这些理论没有文献记载,只是人说的。江南还有一个说法,叫夏不用麻黄,冬不用香薷,这是一个时期出的,这些说法都是非常绝对的,还有肾无补法、肝无泻法,这些都太片面了,这些在文献上并没有记载。细辛味雄厚猛烈,气温烈,它只不过是气味雄厚猛烈这样的一个药物。古人和现代人又不一样了,这起码是清朝以前的人说的,我没有去考察过这个,也没有文献记载,只是大夫传说的。这个传说咱们学中医的人几乎无人不知,“细辛不过五',现在传成“细辛不过钱'了。所以对此我们要辩证地认识,现代人气候条件、生活环境、身体素质都跟古代大不一样了,用药的时候应当把这些条件加进去一块来看。细辛不就是辛窜味厚,我用细辛这多年,没见过用细辛出过什事儿的,也没听说过哪个中医大夫因为用细辛出过事儿的。

中药出事的最常见的就是附子。我本人在实习的时候得了肾炎,回到新疆后自己开的药,新疆是烧烟煤摇风扇,结果我爱人王慧英老师,她给我煎好药之后去洗澡去了。熬的药我用的是附子八钱,当时夏天我就穿棉被正看打篮球。我去看煎的药的时候,边上还剩一整包附子(熟附片),我以为她已先煎附子,这包是余下的群药,于是我没先煎就把这包药搁锅里熬了一会儿就关火了,等我一吃药就房颤了。正好当时离医院比较近,也好救。我自己就受过这样的害,年轻的时候受过附子的害,这几年房颤有时候就会出现,然后吃炙甘草汤肯定能给治好。

同样的事儿在北京中医院半年出现过三次。我1979年来的中医院,我刚来那几年,都发生了房颤。老中医里头有一个叫王大经的,那是治病疗效非好的一个老中医,他治疗寒症往往都用附子一两。出事儿的人都是因为“文大革命'以后,管理的制度比较差,剧毒药、贵重药都应当专柜管理,你用多少药都有药剂师给你签字,取药有专人保管。管理制度不好,拿七服药他给你八包,你应当一服药三次喝,附子应当是搁在群药里的一小包,他把七两的附子都放到一个包里了,当一服药给煎了,出事儿的情况都是这样误煎出现的。来查得严了,我给提出意见,应当专柜管理,以后就再没出现过这样的事儿。

下面讲麻杏甘石汤。咱们中医界有时开专家会,挺像样儿的人发言也都把麻杏甘石汤叫成麻杏石甘汤,文献上没有这样叫的。我当时提出这个意见来,问王庆国应当怎么叫,他说还是我叫得对,那就叫麻杏甘石汤,不叫麻杏石甘汤。这个方子我不细讲,“寒包火',里面有火,外面有寒。这个汤里麻黄君药,治“寒包火'的咳嗽、喘、黄痰。我毕业实习跟刘渡舟老师在太原中医研究所学习了一年,刘老师教的我用麻杏甘石汤,麻黄和石膏的比例是1:(3、5),麻黄和石膏都是发散药,但是按这个比例它绝不发散,麻黄不会热,石膏也不会凉。麻黄是辛温解表的,石膏的解表是阳明经证,从阳明经里面把汗往太阳经发,它毕竟还是发汗的。按照这样的比例用就没有什么副作用。

我上学的时候,后来我到日本去,经过日本发现他们的用药剂量特别保守,按照《伤寒论》上的剂量,一点儿也不会变的,他叫“古方派'。你可以看他们配的药,工序很好,特别好吃,别说是药,连量都不会变。所以咱们那时候也有人主张用《伤寒论》的方子,是多少就用多少。就像苓桂术甘汤,就是茯苓四钱,白术三钱,桂枝三钱,甘草二钱,就按原方用量去用。这个咱们也不能说别人不对,还是得根据病人的情况,根据轻重、年龄、体质、出生地、生活地等得灵活掌握。但是我用麻杏甘石汤治疗寒包火、热性咳喘,就按老师说的,从来没有出过什么事故,截至现在,黄痰的热喘我用麻黄也是照样20g、25g、30g,石膏我顶多增加至40g,再没增加过。

下面我讲白虎汤。白虎汤的君药是石膏。石膏的主要功效是:清胃降火,解肌生津,拔毒生肌。它主要是清阳明胃家热,白虎汤主要是治阳明经证。气汤是治阳明里证的热证。这两个要严格区别。治经证治腑证的,最常见的就是阳明经。所以它的主治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清阳明胃家壮热,口渴,引饮,烦躁谵语,胃火引起的头痛、牙痛、肺喘以及发斑、发疹。第二,外科丹药中常用石膏作拔毒生肌药。

白虎汤在医史上是很多人害怕的,可见当时人的体质有多弱了。老师讲课的时候讲过,说古代有一个前贤,医术很不错,他自己的母亲发烧了,就是阳明经白虎汤证,他自己不敢下药,找了他一个学中医的好朋友来,开的白虎汤,吃了就好了。他还说了,明知是白虎,因为是我母,不敢用白虎。要说他害怕慎重是好事,但是要我说一句,他还是对这个方子认识不够深刻。医学界经常有一句“医不自治',但我的病从来不让别人治。自己了解自己是最清楚的,症状在你自己身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症状是依据,每个症状都是非常重要的。别人问病人也许说得清楚,也许说不清楚,也许说得全,也许说得不全,真实不真实都不一定,但是你自己的症状你自己最清楚,你要是疗效好,为什么不自己开药呢?我的病都是自己开药,甚至得肾炎我都是自己开药。

我看病辨证学术思想有五大要点:·

第一,症状要确切而全面。中医的每一个症状都是你辨证的依据,甚至很可能是你最主要的依据,而且要确切,比如说口渴,问他一句就完了,那你能辨出为什么口渴吗?口渴要是想喝凉的肯定是热证,想喝热的肯定是寒证。就算口渴想喝水想喝凉的,那你还得问他喝得多还是少,喝得多的肯定是实火,喝得少的肯定是虚火。而有些人口渴,喝一点水洇洇嗓子就行了,那很有可能就是中气不足,因为脾主运化,脾胃虚就不能把胃肠的津液输送到嗓子来,所以嗓子就干,但他并没有火。这就跟大便头干,后面不干一样,那也是脾虚的症状,脾气不能把津液运送到大肠头,所以大便经常是前面干,后面不干,这和大便前面干,后面溏的不一样,那是有湿热。所以说每一个症状都是辨证的依据,所以一定要确切。

第二,要围绕主症进行辨证。主症是病的主要环节,所以必须要围绕主症。比如头疼,就得问头疼在哪个部位,因为头为诸阳之会,气血汇集之处,所以你问他哪个部位,是两边疼、巅顶疼、前额疼,还是后头疼?你都要问清楚。这个就不再详细讲了,对此我有专门治疗头疼的类方,以后讲到了再说。问头疼的部位,就要问疼的性质,是胀痛、针刺样痛、刀割样痛、跳痛,还是晕痛晕痛的话,虚可以,瘀也可以。对于胀痛病人,病人说血压正常我也不相信,必须得量,我认为出现头胀不是血压高,就是血压低,除此之外就是头上有热的,风热头痛也会出现头胀。比如血压110/90、。Hg,但是出现头胀的病人,我还要问以前血压是不是低,现在量出来是正常的,但是对他来说也许就是低了,自己要跟自己比,不能光看量出来的那个指标。所以说,要围绕主症进行证。用方子也是一样。你说感冒风寒头疼,以头疼为主我就选用川芎茶调散。如果有咳嗽头疼,我就可能用小青龙汤。若是以咳嗽为主的,那我可能就用麻黄汤。主症不同,选方就不同,用药的剂量也就不同,必须围绕主症时空行辩证。

第三,在病程的发展中进行辨证。今天的体质是以这个症状为主'但是这个病好了以后,又是以别的症状为主了。或者当症状减轻了,就不一成不变的辨证,要在病情的变化中进行辨证。如果主症变了,方子就得变,方子变了,君药也得变。

第四,个别症状往往是辨证的关键。比如当症状比较乱的时候,拿舌诊来说,就是舌头没有苔,或者舌中没有苔,或者就是舌根脱苔,哪儿脱苔就是哪儿有阴虚,往往就弃脉弃症,从舌苔来辨证。甚至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更是要辨它的标本。所以说个别症状往往是辨证的关键。有一个病例,说这个病人口渴,很多症状看起来都像是热厥似的,但是有一点是拿水到口不喝,就这一个症状证明他实际上是寒厥。《柳选四家医案》里有特别说这么一个病例。其他症状都是热厥,就这一个症状证明是寒厥,所以说个别症状有时往往是辨证的关键。

第五,既要辨病,又要辨证。这不是西学中发明的,现在的教材里讲头疼、咳嗽后面还有分型,这个分型就是辨证,所以既要辨证又要辨病,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你有好的经验方,那就省事儿了。比如说便血,咱们中医讲血是鲜的,还是深红的,鲜红的是近血,深红的是远血,咳血和痰里带血也是这样看。但是如果这人是痔疮,就按痔疮去辨证就行了,有好方子照着用就行。比如胁痛的病人,我就问他查过肝胆没有,有时候可能是胆囊炎。如果是胆囊炎,我直接就给他换方子,我治胆囊炎有绝招,清胆利肝汤,但是必须是肝胆湿执证。古方治疼痛很少有药是止疼的,随便举个例子,如胸疼就用瓜蒌半夏白酒汤,就温就行了,包括川芎茶调散,没有一个药是止疼的。清胃散,专为牙疼而设的,里面也没有一个止疼药。再厉害的牙疼,吃了效果也好。但是现在咱们有止疼的药,还是标本同治效果比较好,既要辨证又要辨病。这五大要点是我辨证的学术思想。

接着说石膏,石膏是好药,用对了能解大热。在白虎汤里,石膏是君药,用石膏是非常讲究的。第一,石膏要先煎,才能煎透。第二,石膏药是凉的,必须温服,顺其性。而且要多次徐徐缓服,一口口地往下咽,使这药多停留在上角另外,石膏是寒药,吃多了吃快了容易拉肚子,缓缓服可避免滑泻。服药后要盖上被子,要出汗,这样才能使内热外透。用石膏一两以上的,必须先煎。石膏的用量,不用则已,用就得一两以上才能有效。

白虎汤我不怎么用,我用方经常喜欢用合方,用什么什么汤合上白虎汤。我合方就用君臣药,就用石膏和知母,就是白虎;我要用逍遥散,就用白芍、当归和柴胡,它在其中不是主方,是合方;我用三仁汤就用豆蔻、杏仁、薏仁。我治发烧用三石汤,现在它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大,它应当是治气分和卫分同病的方。我现在对内伤的,如手术后高烧不退的,我也用这个方子作为主方,是气虚的加人参,是阴虚就加鳖甲,该加什么加什么,但是绝对以此方为主,三石汤加上知母。

像川芎茶散大家都知道是治外感头疼的,我就越开这个篱障,内伤头疼我也用它,用全方做引药,气虚的加党参,血虚的加补药,肾虚的加补肾药。我用川芎茶调散作为引经,药虽多但是量都是6g,但是黄芪、党参治气虚的,我可能用到30g,我用的药量大的,取其量大力宏。量少的,不至于喧宾夺主。

三石汤,我现在扩大了它的适用范围。三石汤的方子以石膏、寒水石、飞滑石这三个药为主,所以叫三石汤,还有金银花、竹茹、杏仁、通草、金汁,之所以选择金汁,肯定有它的作用,现在童便也不常用了,我就经常用童便,但我也有限制,比如一老太太来了我就问她有孙子没,如果有,我就让用,如果中年人我就问有没有小儿子,有就可以用,自己家的孩子可以用,别人家的孩子我就不让用了。对于跌打损伤扭挫伤,童便特别好用。我在三石汤里一定要加上知母,就把白虎汤的方子套进去了。而且热伤阴,我加补阴药鳖甲,而且要用生鳖甲,清热补津液,炙鳖甲偏于潜降。热伤津液大家可以理解,热同样也可以伤气,《内经》中叫“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邪火同时也生气,血液中有气,津液中也有气,气需融在液体中,流通在液体中,从这方面来看,伤液的同时也可以伤到气。比如肾虚的病人都是先阴虚,然后在阴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才伤阳,所以治肾都是阴中求阳,补上阴液了,大海有水了就可以导龙人海,就能引火归原,这些都是中医治疗的特色。

下面讲炙甘草汤。这个方子特别好用,治疗心慌,心悸或者惊悸,或心律失常,不管房性早搏,还是室性早搏,效果都非常好。这方子特别好用,用原方不必有什么加减。这方子是大补心脏的气阴、气液的。我看病讲究病因,两个以上的要全力找出以谁为主,病位在两个以上的,也要全力找出以谁为主,精细到这种程度效果才能更好。大补气液,到底是气虚还是血虚?在心慌的同时如果感到胃的地方心空的就是气虚,如果感到心烦的就是阴虚,阴虚有火才会烦,有时候两个都有,那就是气阴两虚差不多。也有人反映什么都没有,那就没有办法了。我用这个方子,炙甘草最少用到一两,现在我有时候可以用到40g。原方里头用量最大的是生地,但是生地是清热凉血的,引起大便稀的副作用挺大。

我刚才说到我吃附子中毒,我这几年老犯房颤,因为我当过局长次住院一住就是中心医院,一报告市里就老来看,所以我也不愿意住了。我住院也就给输点丿L丹参注射液,其他的就吃我自己开的炙甘草汤。所以我现在家里老预5·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如冠心病,就用冠心6号。传导失常的,就用炙甘草汤加减。我重用甘草有这一是哮喘用量也大,还有补气。溃疡病光胀不疼的,因么几个方面,一是心悸,一为甘草甘缓,不适合重用。呃逆的,“呃家不喜甘也',也不能重用。胃光疼不胀,特别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比较多,需要重用甘草30g。风湿病我也重用甘草,肾病也重用,这两个按照采访说的是甘草有激素样作用。还有一点,痰多的我也重用,这个用中医理论不好解释,甘草在中医文献中没有化痰这么一说,勉强也只能归为健脾,而脾为生痰之源。可是西医的甘草片,就是治痰的,所以我就用它来治痰,效果还是很好的。咱们中医也不能这么绝对,人家西医治痰用的甘草片主要成分就是甘草,所以我在甘草的功效里就加了一个祛痰。实际上甘草就补气和中,清热清心利尿,补气和中是炙甘草,清心利尿是生甘草。有时候病人既有心火心气,又比较虚的,我就生炙甘草并用各15g,或者是各20g,等到火下去了就改回炙甘草。但是吃这个药,必须得加酒,一般吃这个药要煎40分钟,我一般在煎到20分钟的时候要加上一两二锅头酒。我记得我给一比我低一届的老中医看病,他在心血管科住院,心慌总是不好,我就给他开了这个方子,当时他就问我为什么加酒,我当时就说原方就是八升药七升酒。酒这药是好东西,它是温热的,可以治好多病不说,关键它能引诸药达病所,它是温通的。所以醪醴这个剂型在中医方剂里是最早的,比汤剂要早得多。所以不单这里要用,我治风湿病以及好多妇科病,我都会用到酒,凡是寒的我都用酒。我一般在同仁堂中医院煎药的情况多,在那儿我说了算,煎药从开锅算都得煎40分钟以上,别处都是煎20分钟。病人如果在这儿煎药的话,如果是男的,体质好的话我就让他热药之前加上半两酒再吃。如果是自己煎药的话,就第一煎在煎到20分钟的时候加上二锅头酒,第二煎就不用再加了,效果就特别好。所以醪醴、酒,你们还是要重用的。咱们现在就是看病太单调,今天恐怕没有时间讲炮制的问题了,以后有机会再讲。现在开方都开两个字,如生地、白芍,这都是不行的,连炮制都没有。原来北京以同仁堂和大栅栏中医药店为主,有自己的一套招呼病人的规矩,比如开白芍就给你炒白芍,开甘草就给你炙甘草,开白术就给你炒白术。十几年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说了,开俩字都给你生的,所以现在我开药基本都是三个字,所以大家在这方面都得注意。

下面讲黄芪,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是在小建中汤的适应证的基础上,即中虚,气虚阴阳俱虚。它是一个大名方,古代文献记载不多,既没有立法,也没有方剂的解释、君臣佐使,就只有治疗症状。所以从我们各大院校有讲义了,才有功能、主治、君臣佐使,这样分得这么清楚。如果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君臣佐使叙述得很清楚的话,就不会在《伤寒论》上有那么多争论了。在这里我重点讲黄芪。我刚才讲到,我的流派是“肾龟地',重用熟地和龟板。“气黄芪',补气的我用黄芪比较多,黄芪的量用得比较大,比如参芪建中汤,我用冠心6号治疗心绞痛的时候我都用30g以上。补阳还五汤,黄芪的量甚至用到120g、150g。治风湿病,我用的量也大。治肾功能不全的时候,我也用量很大。我自己认为黄芪除了补中益气升阳之夕卜,还有一个通阳的作用。

我有一个依据,比如重用黄芪的有几张方子都用四两的,都在《医林改错》上,补阳还五汤、桂枝五物汤、黄芪防风汤、黄芪桃红汤、黄芪赤风汤,它们都用黄芪四两,都是治痿痹的,如内风、外风、痹症、身体不灵便、肌肉骨节疼痛等。就补阳还五汤来讲,现在的讲义上说治气虚血瘀,气虚为何不用人参呢?黄芪和人参都是补气药,它们俩还是有区别的。人参是守而不走,大补气液,补气的作用远远超过黄芪。黄芪补气是走而不守,还能升阳通阳。《李东垣医书十种》,我跟刘渡舟老师都介绍过,对此我很用功地学习过。李东垣的最大贡献不在于补脾胃,而在于升阳,这是他的一个发明。四物汤六君子汤等补气的方子都是在保元汤的基础上出来的,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有,并不新鲜。李东垣的贡献就在于升阳,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等,有时候用柴胡、升麻不够,他还用防风、羌活、独活这些风药往上升,这是他的一大发现。

补阳还五汤治什么病?气虚的话为什么不用人参、党参,而用黄芪?像我刚才讲的那些方子,从它治病上就是由于阳气不足,血流不畅得的痹症。再者从君臣佐使来讲,补阳还五汤以补气的黄芪作为君药,但是哪一味药作为臣药?一个方子不能有君药没有臣药,臣药是辅助君药的,加强君药作用的,所以黄芪应该是从通阳上来讲的。而且补阳还五汤本身说的就是补阳而并非补气,这里的“阳'指的就是黄芪来说的,用它来通阳补阳,它在治筋脉不通、肌肉萎缩这些症状都是由于阳气去不了。所以,对于黄芪,我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我很重用黄芪。但是黄芪还分生黄芪和炙黄芪。补中升阳益气这方面是炙黄芪的作用大,除此之夕卜,都用生黄芪。在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如果病人血压高,那就最好用生黄芪,炙黄芪主要是益气升阳的,治表病而不是通阳的就得用生黄芪,所以我在临床上用生黄芪比较多。

举个病例,十年以前有一个东北的人带着他儿子,大概有十八九岁,就是眼睑下垂,到我这丿L来看病的时候眼睛根本就睁不开,必须得给掰开看,病非常重,他走遍上海、南京、广州好多地方,最后来到北京就碰到我这儿了。结果我一看是这个,因为我以前治过这个,一辨证开方子,刚写了黄芪、党参,那孩子的爸爸一手就把处方给摁住了,问我是不是要开补中益气汤,我说是啊,他说我走遍全国都是吃的补中益气汤,就没管事过。我就跟他说我的用量跟别人不一样,你们不是东北人么,我给你开服,你在这儿住0天,不好再说,要是好的话就继续在我这儿治,就这样勉强开了。当时黄芪我还没开到120g,一开始我只开到100g,吃了三天回来了,眼睛也睁开了'很高兴'于是增加到、5·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120g,又看了一个礼拜,越来越好。我就跟他说你就照着这个方子吃,好的话黄芪就慢慢往下减,但是最少不能少于60g。我跟他说如果病好了,一定要告诉我。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只能写信,后来他就告诉我全好了。后来这小孩儿又胃疼找我,还是一个病因,我就用黄芪到120g,主要用它升阳。

我眼总充血,我儿子带着我去眼科医院看病,当时医生诊断我的眼睛油脂管堵塞,后来给我开了一些金银花之类的清解药,还有龙胆泻肝汤,但是我都没吃。我认为自己肯定是气不足,气不通是因为升阳升得不够,在心脏以上升阳升得不够也会不通,不通不一定是非要往下。我就用的补中益气汤,黄芪没用到120g,用的100g,我开了7服,吃了4服,直到现在眼睛都不红了。所以说不通是因为升得不够,眼睛里的油脂管是在上的,这就不是用龙胆泻肝汤往下泻的问题了。黄芪是非常好的药,希望大家能重视它。

还有一个病例,我朋友的爱人,是颈椎病引起的颈部拘紧发凉,我用附子用到30g煎40分钟,也不管事,后来我就重用黄芪150g,附子、肉桂、羌、独活我都不用了。原来给她用的麻杏石甘汤加上金毛狗脊,再加上一些补肾的药,用这样的方子怎么治都不管事,所以后来就重用了黄芪,拘紧发凉都好了。

下面讲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我主要讲酸枣仁,治疗失眠的。酸枣仁主要是补肝胆、宁心、敛汗。它治疗失眠主要是通过补肝胆来治心脏,治心烦不得眠。黄连也治心烦不得眠,是治心火的。柏子仁也治心烦不得眠,是油脂类的,主要养心的津液。它们的作用都不太一样。柏子仁滋润力很强,膏多,能养心补心。所以不管我治什么病,如果这人睡眠不好,我加酸枣仁60g,如果这人不出汗,不宜用收敛太过的药,我就用柏子仁。

我先讲一下我为什么爱用类方......(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